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学原论》3 | 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工业与农业的结合
《农学原论》

      回到事物的哲学原点,然后从这个原点出发,你才能够真正到达你想要的地方。

     对于从事农业的人来讲,《农学原论》就是思考的原点。

本期领读
郝冠辉

沃土工坊创始人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发起人
旗溪生活农场主理人

十多年前创立沃土工坊,致力于支持国内生态小农;三年前亲自下地做农场,想探索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次阅读内容为《农学原论》的第八章,音频为3月16日的领读和交流。

目 录
 · 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缺点

· 「半农半X家庭农场

· 农业工业一体化

· 交流环节


——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缺点——

很多向往农村的人往往会把农村浪漫化——觉得农村就是田园牧歌、一派美好,或者把城市给罪恶化——觉得城市就是腐败之地。

这两种视角都是不对的,所以对农村抱有浪漫幻想的人返乡会遇到很多问题。另外我们对城市也要有正确的认知,虽然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端,但也有很多好的地方。
 
这一章我觉得最有启发的是作者对城乡的优缺点做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他的视角很清晰:未来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并不是走向割裂,而是融合。
 
这有点像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
 
历史进化论的视角觉得农业文明比狩猎采集文明高级,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高级,所以我们是不断地在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但是很多人类学研究证明,狩猎采集时代其实人类过得还蛮开心的。电影《上帝也疯狂》拍的就是非洲地区一个著名部落。狩猎采集时代,在自然资源很丰富的地区,人们每天只需要很少的劳作就可以获得生活所需,大概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余都是休闲和娱乐的时间。
 
但是狩猎采集文明的劣势在于单位面积所承载的人口密度不够,所以农业文明也许并不是更“先进”,而是能在单位面积上养活更多的人。
 
狩猎采集文明像是人类的“婴儿期”,农业文明相当于“少年期”,工业文明相当于“青年期”。今天我们谈的生态文明就像是人类的“成熟期”。
 
如果把大地形容成母亲,那么在“婴儿期”(狩猎采集文明)的人类完全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少年期”(农业文明)相来讲和土地的关系还是很紧密,“青年期”(工业文明)就好像是一种逃离,到了“成熟期”(生态文明)又像是一种整合和回归——整合婴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时期的经验。

其实所有的经验都是好的,而且这些进程都不可或缺,和人的成熟一样是必须的历程,所以理性认知不同文明的优缺点非常重要。
 
这一章提出了关于城乡结合的很多思想和理论,有点像是给规划的人做参考的,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一部分是在209页——城市与农村的优缺点比较。内容非常清晰,让我们在回到土地、回到乡村的时候能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所在。
 
经济方面


生态环境方面

 
旗溪村让我们非常骄傲就是,打开水龙头喝的就是品质非常好的山泉水,想爬山也很容易,而且被溪流和竹林所环绕,自然环境非常优雅。

在这里生活非常放松、休闲,短期体验很舒服,但真正能够长期呆下来的人非常少,问题就是缺少就业机会。

如果只是种农作物,那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地里的劳作,这是很多一产为主的农场的状态,就几个管理人员是年轻人,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工人。
 
农田里繁重的劳作通常不是年轻人能够承担的,所以很显然在农村就业机会少、职业种类少。
 
我们农场不是纯种植型的,有一二三产的融合,已经非常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种类丰富的就业岗位——加工或者带领活动、课程等工作,但岗位还是很少。

大部分人来这里觉得很好,但很难留下来,因为找不到和ta擅长的点或者和ta职业能力所匹配的地方。
 
另外工作时间长、收入比较低、体力劳动比较多等都是农村的缺点,但也有生活成本低等优点。所以大家回归农村要想清楚这些优缺点的关系。
 

社会与文化方面


我们在从城市回到农村的时候,应该去尽量去利用和集合农村和城市两方面的优势,避开缺点。如果做不好,可能返乡后会很有落差。
 
有一位报名我们美好农场工作营的伙伴,ta也是想要回归土地,自己租了一块地来种,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Ta报名时写的一段话挺触动我的:
 
“虽然是在农场生活,却被日常琐事和更繁重的事务拖垮。和过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无异,而且更加焦虑——这就是我自己耕耘一亩三分地的状态。人和人之间更紧密了,大家带着各自的背景及批判从开始的热络美好到冲突发生疏离,于是农场、乡村和城市工作并无差异,甚至因为单一活动轨迹变得无处可逃。工作时起码还有双休,耕作的人全年无休,背离了我当年辞职租下一亩三分地休养生息的初衷。当然我心中仍然有对土地和人的热爱,对人和人相处美好的向往。三年前我在阳台上,用阿纳丝塔夏种植法种的蔬菜,让我重新焕发生机。但土地需要人,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带着关心和爱慢慢打磨。”
 
很多人是向往乡村的美好选择返乡,但可能会过得很痛苦,所以你要非常清晰自己回到乡村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当时选择旗溪有非常多的考虑。这里离三乡镇(中山地区的镇发达程度可能相当于内陆的地级市)很近,并不是特别偏远的农村。镇上有三家电影院、两个大的购物中心,如果你想出去休闲娱乐一下也是有空间的。另外它就在城市的边缘,距离中山珠海也很近。走路15分钟就有城市的住宅区,但是村子里又很有乡村的特点,从外面的繁华地带走进来会觉得这里像是世外桃源。
 
当然这个地方也有缺点,比如说地价比较高,而且来村子的人多了之后,居住的房子租金也不是那么低了。
 
但是我觉得离大城市比较近目前还是一个优势,地区越偏远,和外界沟通的可能性就越小,农村的缺点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就很难利用到城市的优势。
 
 
——「半农半X」和「家庭农场」——
 
对个人来讲,如何能在乡村生活得好,又能够避免它的弊端呢?我最提倡的两种状态就是半农半X和家庭农场。
 
盐见直纪写的《半农半X的生活》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他就是回到农村一方面通过劳作(农)自给自足,另外发挥自己的天赋特长(X)获取收入,对社会有所贡献。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非常理想,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年轻人并不能种那么多地,通常大家能够耕作的土地面积都不会太多,除非你的天赋就是农耕。
 
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想回归土地。我问ta为啥?Ta说自己非常怀念小时候放暑假回到外婆家去田里面摘西红柿、豆角,摘了就吃非常开心,所以ta想搞农场。
 
我说,如果你搞了个农场,你体会到的不是你当时的感受,你体会的是你外婆当时的感受。我就劝ta:你可以选择定期来我们农场,那你体会的就还是你小时候的感受。一旦你真的搞农场,面临的是繁重的劳动。大部分没有农村经历的人没有那么高的体力和能力耕作那么多土地。
 
另外我也听一个朋友说,有些夏友(阿纳丝塔夏的粉丝们)想要每人找15亩地搞祖传家园,我朋友跟他们说15亩地还挺难找的,不过你们可以先去一个农场种一点田体验一下。
 
种完之后发现,大家的耕作能力就是每个人15平米。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状态,能够照顾好15平米的土地就很厉害了。
 
所以我觉得半农半X是比较好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回到农村生活,然后X是发挥你天赋的部分。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自由职业者都不依赖地域性,那就可以在农村生活,工作抽时间在网络上完成。这样又能够获得在农村生活的优势,又能够取得自己的生计。
 
另外我比较推荐的是家庭农场,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耕作自己家的土地。我们回顾一下76页对于有机农业生产特性的认知,了解这些就会知道为什么家庭农场是最有优势的。
 
作者提到大卫的《社会主义与农业》,这本书整理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以及机械化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的区别,列出了有机生产的9个特点:
 
· 劳动过程是季节性的、而非持续性的。
 
想要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那一定是季节性的、非持续性的。比如广东地区冬天比较适合种菜,夏天不太适合。如果想一年四季种,就要盖雨棚,要尽可能地控制外部环境,才能够实现连续的生产。
 
· 劳动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并且不断地变化。
· 田间的劳动和劳动手段必须移动。
· 生长过程必须遵循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 作业场所开阔,即使雇佣劳动力,也不可能对其作业进行全面的监督。如果一定要进行监督,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 在农业经营中人与自然的全面结合。
· 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缓慢的和有限的。
· 土地报酬呈现出递减规律。
· 农地的扩大将会导致与现有农地的竞争。
 
如果你租一大片地,就需要雇佣很多工人,但农活是季节性的,如何安排闲时的用工是个问题。家庭农场就没有这个问题,闲暇时间可以做做加工。每个成员都在通过一些手工的劳动来平衡和调剂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劳动状态。
 
传统农业生活里,夏天天气很热,可能四五点就起床去地里面劳动,八点天热了就休息,到下午四五点天凉快了再出去干活。但是大农场雇的人是要上下班的,通常上班的时间在夏天已经不适合劳动了。
 
而且农业的作业场所是开阔的,想监管非常困难。大农场往往还想要创造稳定连续的作业条件,所以最终会走向工业化,又回到原来城市工作的状态。
 
相比来看,家庭农场就有非常多的优势:家庭成员往往不拿工资,一年结束看看收入多少大家分一下;不需要提前付出地租、人工等;农业经营非常灵活,大家通常身兼多职。

如果不是家庭农场又想让大家身兼多职的话,管理上会比较复杂。
 
旗溪生活农场也在朝家庭农场的方向努力,土地的面积缩减,现在的4位成员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分工,而是相互的伙伴,想尽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
 
如果你真的想把农业作为职业,而没有家乡可以回,或者因为各种条件回不去,那就经营一个尽可能小的农场,小到大概十五亩左右。一个人或者夫妻两口子,顶多再请个帮手就忙得过来。否则很可能会回到公司化的管理,失去你回归土地想要的那种生活。
 
来我们这里的玉笏姐之前就自己跑到大理退休养老,搞五亩地种得还蛮开心的。后来一大堆朋友说,我们也要种,你搞大一点。结果搞了五六十亩,原来说要跟她一起搞农场的朋友也没有一起去,现在就他们两口子还有一个工人撑着五六十亩地,真的很痛苦,所以她正在努力地想把农场转让出去。
 
要清楚自己回到土地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如果是想回归土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小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工业一体化——
 
不仅仅是这本书在提农业工业一体化,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里也提到了,费孝通在《江村经济》里也提到在浙江的一个小村子里,除了种地,他们传统上是养蚕缫丝作为经济来源,大家可以离土不离乡。
 
传统农民想全部靠土地来取得收入相当困难。玉笏姐的农场也不是靠田里的作物,而是靠手工做天然的护肤品来养活农场。这是正常的情况。
 
纯粹靠初级农产品想要养活自己的农场,除非地租和人工都非常便宜,除非是家庭农场。
 
农业工业一体化有明显的优势:加工品的附加值比较高,而且能够创造农业以外的就业岗位,弥补了农场就业岗位少、职业种类少的现状。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农产品非常适合就地加工。蒸馏纯露、精油都是需要用新鲜的植物,如果需要运输就不新鲜了。再比方说烘干羽衣甘蓝,如果你采下后不立刻烘的话,在运输过程中品质就会下降。所以大家可以在农场做一些加工,最理想的是能够建立比较正式的小型工厂。
 
像西安大黑的农场,他自己建了磨面粉的厂子和饼干厂,因为单纯靠卖面粉支撑不了农场的运营,卖饼干就可以。
 
广东江门做石斛面的英姐的农场,他们自己种石斛,但石斛原材料销路不是那么好,加工成面条才能更好地保存,也有更多的销路和更高的附加值。
 
我们农场一直想学习的是阿原肥皂,他们是有种植园,旁边就是做手工皂的工厂。这也特别适合农业工业一体化,因为做皂的原材料也需要新鲜采集的植物,可以很快送到做皂的工厂里面加工成手工皂。手工皂也有很多的文创性,有故事可以讲。
 
阿原肥皂算是文创品牌,特性就是来自他们自己种植的草药,如果没有自己种植的草药,文创性马上就会下降。
 
所以农业工业一体化就比较容易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原材料的生产、加工、文创和参观体验。
 
如果想在农村有整体的发展、结合城乡的优势,就要想办法把小型的、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带回到地方、带回到田间地头。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旗溪探索的目标,我觉得这个在未来对于城乡发展非常重要。
 
在城市大家通常是住在城郊,工作在市中心,每天挤地铁一两个小时上下班,很痛苦。如果在农村,在一个社区里可以解决生活、工作、娱乐三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最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典范——因为你不需要通勤,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幸福感。
 
这是我们对于未来农村生态社区的构想。
 

交流环节

马浩:如果农场和城市的距离过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就非常费劲,而且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物流流通,成本也会增加。

 


204页的图片显示,在1993-1995年前后,日本出现了人口朝地方圈的流动,这个时间恰好是日本经济萧条的时候。
 
在2020年初,中国的城市人口也有向中小城市迁移的趋势,这跟新冠疫情爆发、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8%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这两个事情发生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时间段,但非常相似:重大的危机的出现后,人口会更倾向往中小城市或者农村迁移;经济繁荣时,人口更倾向往大中城市迁移。
 
猫乱城乡结合我个人认为就是给了人回归土地的空间,让人们可以有机会自耕自足。农业从古至今其实更偏向于一种人类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所以当现代人试图把农业当作一种盈利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要做到盈利往往都要向工厂化、效率化发展(可见人类的工业化产品带来的盈利),但这种方式对于农业其实是不持久的(比如出现土地的恶化、连作造成土传病害加重等)。

因为从事农业我们面对的是土地和植物,都是生命,生命是变化而灵活的,不应该被刻意规定。如果硬是把农业限制在某些范围内进行活动,那已经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农业的初衷和本源。
 
卢逢生:我以前在海口种120亩的香草,做农家乐也做很多加工品——手工皂、精油、纯露、面膜。但最大的问题是农家乐周末人很多,平时没人。当时养20来个工人就很难,两天的生意要支撑一个礼拜。
 
做加工后,深加工产品大概能占总营业额的20%,做了一两年盈利几十万。但因为跟当地的农民有土地上的纠纷,后来就想把加工品移到城市里面去销售。但是一离开农村的场景以后,在城里根本销不动,就一直亏损,后来实在没有资金就把它关掉了。我就想问问郝老师,你现在的农场主要靠什么收入?
 
郝老师:下一讲我会分析农业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和生命价值在农场的一二三产应该怎么发展。
 
很多人知道做一产盈利非常困难,现在国家搞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旅,所以现在大部分人一搞农场就是要搞文旅,搞三产。你刚才已经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纯做三产是非常挑战的。
 
哪有一个月上八天班就能拿一个月工资的?我们农场最初的发展思路也是走文旅那一套,后来因为我自己对产品开发比较有经验,在这两年摸索着开发了一些产品,到现在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线。产品的收入大概会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体验活动收入百分之二十左右。
 
在旗溪的体验非常有季节性,过了五一之后,白天很热搞不了活动。所以纯粹靠三产的话,技术设施投入大、人工投入大、营业时间短,确实很难撑下来。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只做三产亏死,不做三产穷死,农业三产化的局怎么破?一、二、三产要一层层地结合,一产是二产的基础,二产是三产的基础。

首先要把一产(种植)做好——自己这块地能种什么、适合种什么、种什么东西最好要研究清楚,一产做扎实,然后在一产基础上可以做一点加工,三产可以灵活安排。
 
我们没有专门的三产团队。之前还有专门开发农场活动的人投简历过来,我说我们现在的活动基本上就是农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没有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也没有专门做活动的部门。
 
我觉得这样才比较可持续,有点像是一个大的家庭农场。这么做也是为了规避一些问题,比方说夏天非常热没法下地干活,就可以做点加工把劳动力利用起来。

像农家生活一样,有客人来了,我们地里干活的这些人就接待一下。如果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就变成了一种“工业化”的活动——专门设计一个活动产品,等着人来。
 
下一讲会着重分享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在农业的发展上有很多的误区、很多坑,如果我们对农业的四种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应该能够避免走弯路。

阿润(旗溪新村民)对我来说,下地还是挺挑战的,因为从小没有接触过,还不适应。我的精力跟体力如果都在地里的话,就没办法做其他事情了。前阵子帮忙东海挖了半天的坑,然后一天去采摘羽衣甘蓝,我回来就午休到三四点,完全没有什么体力做我的事情。
 
郝老师:大部分新村民还是在周边城市工作,只是在这里住,体能还是跟不上。我们种香草其实已经相对地把劳动轻量化了。我现在的时间在加工品上会多一点,“农”的方面我主要是去采摘艾草、薄荷、洋甘菊,每天在田里面投入的时间大概一两个小时。
 
郭锐:刚刚你说我们农场属于家庭农场。怎么这么说?
 
郝老师:你最初可能更像一个家庭农场,现在确实有点超出家庭农场的范畴了。地理条件来讲,你是在自家房子的周围,自己的土地再租了一点土地,但是你的人力资源上已经远远超出家庭农场了。
 
郭锐:现在我家里人不参与农场管理,只是住在农场,做一些临时的工作。
 
我的一些团队成员更希望往更企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想尽力摆脱家庭农场的形象。我是没有很标准化地去管理,想把农场做得更有温度、更有个性一点。我有些矛盾,不知道该怎么确定发展方向。
 
郝老师:我觉得并不是矛盾的事,而是要去整合,人性化和标准化之间并没有矛盾。
 
比方说厨房,大家都在使用,所以必须把管理做好——物品的摆放位置的确定、大家对于位置和使用的共识——把厨房的很多东西标准化的目标是为了让大家能更人性化、更方便地去使用它。
 
我们的人性化体现在轮流做饭,希望大家是互相照顾、互相滋养的关系。如果请阿姨做饭,她做的口味可能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但也没办法提要求,那这个事情就会成为问题。
 
轮流做饭的挑战是标准化程度不够,在厨房的使用上大家比较随性,就会造成环境上的混乱。所以人性化和标准化之间并不矛盾,你的内核是人性化,但可以用一些管理的手段。

标准化是为了方便大家对共同场域的使用,所以人性化的制度建设还是需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共享农场,未来5年乡村发展的大趋势?其盈利点在哪?
当前的农村,有哪些比较好一些的创业项目,可以快速赚钱呢?
泽洪家庭农场是怎样三产融合发展的?
未来10年,农民的土地会怎样整合管理呢?谁会是未来种地的人?
乡村振兴促使农村土地和劳动力改革,集约化农场农业合作社是趋势
家庭农场建设有益于提升乡村旅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