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泡桐丨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四五月份,如果你在路边见到开满紫色或者白色喇叭花的树,那很有可能是一株泡桐。它们先花后叶,开花的时候很香,走近它们,就像步入一团香雾。现在城市园林里很少再种植泡桐,不过在一些古老的寺庙,或者有些年头的公园和小区的一角,倒是时常能与它们偶遇。

1. 优质的泡桐木

第一眼看见泡桐花,总觉得似曾相识。漏斗状的钟形花冠,与树底下同时盛开的地黄很像。事实上,花朵形态极其相似的泡桐与地黄,曾经都属于玄参科。旧玄参科约200个属,多为草本植物,泡桐属植物是其中少有的乔木。新分类系统(APG IV)中,泡桐属从玄参科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泡桐科Paulowniaceae

泡桐科有1属,约6种。较常见的是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毛泡桐花开紫色,白花泡桐花色则偏白。楸叶泡桐 Paulownia catalpifolia 、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偶尔也能见到。

↑泡桐的花朵

不论哪种泡桐,花冠内部都有漂亮的紫色细斑,那是吸引昆虫采蜜授粉的路标。为行文方便,如无特指,以下“泡桐”均指泡桐属乔木。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泡桐名称的由来、用途、形态有详细的描述:

桐花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文,故俗谓之白桐、泡桐,古谓之椅桐也。……盖白桐即泡桐也。叶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粗白,其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开花,如牵牛花而白色。结实大如巨枣,长寸余,壳内有子片,轻虚如榆荚、葵实之状,老则壳裂,随风飘扬。

↑泡桐的果实和种子


“结实大如巨枣”者正是那卵圆形的果实。果实成熟后裂成2半,里面藏着榆钱一样又轻又薄的种子。种子周围有一圈膜质翅,李时珍称之为“子片”,很是恰当。由于种子太小,很容易被忽略。加上它的花苞在冬天便开始孕育,很容易与挂在枝上的果实相混淆。所以贾思勰《齐民要术》说:“白桐无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

↑泡桐冬天的花蕾 —— 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

李时珍说泡桐“最易生长”,这是泡桐属乔木的优势之一,一般6至10年可成材。民间总结说“一年一根干,三年像把伞,五年能锯板”,“栽桐不用愁,八年长一楼”。泡桐属植物均为高大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2米。因此泡桐属乔木曾作为行道树在一些城市广泛种植,后由于其树根浅、树冠大、树根含水量大而易脆裂,风雨天常被刮倒,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遂逐渐被香樟、栾树和悬铃木等代替。

此外,李时珍还强调泡桐木材“作器物、屋柱甚良”,此言不虚。《中国植物志》介绍泡桐属乔木的用途:“材质优良,轻而韧,具有很强的防潮隔热性能,耐酸耐腐,导音性好,不翘不裂,不被虫蛀,不易脱胶,纹理美观,油漆染色良好,易于加工,便于雕刻,在工农业上用途广泛。”这么一大段,全是关于木材的赞美之词。

“轻而韧”是泡桐的首要优点。一般而言,强度越大越结实的木材,密度和重量也越大。泡桐密度小,比一般木材轻40%左右,但同时很有韧性,不翘不裂;加上防潮隔热、耐酸耐腐,让泡桐成为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料。日本一些人家如果生了女儿,就在院子里种一棵泡桐树,待女儿出嫁时,这棵泡桐树就能打一批家具作为嫁妆。

“导音性好”则是泡桐另一个优点,据说全国大部分高档民族乐器的面板材料都源自河南兰考县的泡桐。当地的泡桐叫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以泡桐制作民族乐器,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而这些泡桐树就是19世纪60年代,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为治理风沙而种下的,如今已成为该县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其实,古人很早就用泡桐制作琴瑟等乐器。《诗经》“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中的“桐”,就是泡桐。

↑图自《本草图谱》

2.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出自《诗经·庸风·定之方中》第一章: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这首诗追述的是卫文公及卫人在亡国后,迁都楚丘、择地筑室、劝课农桑等事宜。第一章言夏历十月,卫文公在农闲之时,定四方、筑宫室,广植树木,以备礼乐、器之用。这样的树共有六种:榛、栗、椅、桐、梓、漆。东汉学者郑玄笺注说:“树此六木于宫者,曰其长大,可伐以为琴瑟。言预备也。”

↑图自《毛诗品物图考》

梧桐科梧桐与泡桐科泡桐,因名称相近而一直混淆不清。对于诗中的“桐”,南宋朱熹《诗集传》释其为梧桐,这是不对的。日本一些《诗经》研究者并未遵从朱熹,例如《毛诗品物图考》此处为“桐”所配的插图就是泡桐,而非梧桐。

在“梧桐”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之前,“梧”与“桐”本是两种不同的树。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尔雅》将二者分别解释:“荣,桐” ;“榇,梧”。但到了晋代,郭璞给《尔雅》作注时,“梧”与“桐”均被解释为梧桐。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梧桐”一条下也将两种杂糅,同时包括青桐和白桐两种。

↑泡桐花,图自《百花图谱》

直到北宋时,学者陈翥才将梧桐与泡桐区别开来。陈翥早年勤学苦读,然而屡试不第,放弃科举后退居山林亲种“桐”树加以研究,于1050年前后写成《桐谱》一书。[1]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泡桐的科学技术专著。

该书第二篇“类属”将各种桐分为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赪桐。据其描述,白花桐、紫花桐分别对应两种花色的泡桐。陈翥将白花桐、紫花桐作为一组,将梧桐和赪桐作为另一组,从而将泡桐与梧桐真正地区别开来。[2] 此外,陈翥认为《诗经》里的“梧桐”并非梧桐科之梧桐,也是考虑到“梧桐”一名在历史上的流变。

↑(日)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泡桐

3.桐木与琴瑟

前面说泡桐木宜制琴瑟,对此有一个关于“焦桐”的著名典故。《后汉书·蔡邕传》载: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裂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3]

古琴的选材,自古至今都是制琴人争论的热点。而泡桐堪作琴瑟,则很早就见诸记载。《本草纲目·桐》引南朝陶弘景:

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与冈桐无异,但有花、子,二月开花,黄紫色,《礼》云“三月桐始华”者也,堪作琴瑟。冈桐无子,是作琴瑟者。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5“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载:

白桐无子。亦绕大树掘坑,取栽移之。成树之后,任为乐器。(作者自注:青桐则不中用)于山石之间生者,乐器则鸣。[4]

贾思勰说,白桐宜为乐器,而青桐(即梧桐)则不中用。虽然后半句不准确,但这说明时人尚未认识到梧桐在制作乐器方面的作用。一直到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泡桐时,亦将“作琴瑟”视为重要用途:

桐,《本经》下品,即俗呼泡桐。开花如牵牛花,色白,结实如皂荚子,轻如榆钱。其木轻虚,作器不裂,作琴瑟者即此。其花紫者为冈桐。

↑《斫琴图》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关于梧桐宜为琴瑟的记载不是没有。《太平御览》卷956引东汉应劭《风俗通》:“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甚清雅。”但《风俗通》已佚,此处引文不知准确与否。此外,《太平御览》引《齐民要术》:“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此处引文将《齐民要术》原文中的“白桐”误改为“梧桐”。

这样的改动是否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梧桐可制琴?但北宋陈翥《桐谱》中记载可堪器具之用的都是泡桐[5],而梧桐“虽得桐之名,而无工度之用,且不近贵色也。”

我猜想,一直到北宋陈翥写《桐谱》时,人们都尚未发现梧桐在制作乐器方面的用途。《太平御览》中这样改写,一方面有《风俗通》作前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梧桐名气太大。

↑古琴,图自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南宋朱熹《诗集传》释“爰伐琴瑟”之“桐”为梧桐,是依据郭璞的注释,还是有现实依据?无论如何,《诗集传》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教材,此处的注释成为准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冯梦龙《醒世通言》第1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

这段对于伯牙琴之来源的想象,综合了《诗经》《庄子》中关于梧桐的典故,神话意味十足。作为传统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梧桐是吸引凤凰神鸟的神木,这是泡桐无可比拟的。

当然,古琴之选材灵活,不拘泥于文献教条。《琅寰记》中写道:“雷威制琴不必皆桐, 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 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 妙过于桐。” (注:雷威,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杨雯的调查研究,当代制琴实践中,优良的泡桐、梧桐、松木、杉木等均可制琴。不同的选材和琴法使得一琴一音, 音色各异, 这是古琴的一大特色。[6]


[1]《桐谱》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10篇。

[2] “在这篇论文中,《桐谱》作者在对桐树和梧桐(青桐)的认识和分类方面,也比贾思勰等古代科学家前进了一大步,突破了以前习惯于把桐树归属在'梧桐’之中的老框框,而是把梧桐科的青桐和大戟科的油桐都排除到桐树类(泡桐属)之外,并且将其分别划属到另外的两个'类’中,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历来桐树名实问题上的混乱状况。可以看出,《桐谱》作者当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桐树(泡桐)、梧桐(青桐)和油桐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科间)差别。这可以说是我国桐树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见(北宋)陈翥著,潘法连校注:《桐谱校注》,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6页,注者说明。

[3] 后人遂以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代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之人才,未被赏识之宝器;以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等比喻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而幸免于难。

[4] “木材由许多管状细胞和纤维组成,每一个管状细胞就是一个'共鸣笛’,它们具有传音、扩音和共鸣的作用。大概这种生长在山石之间的白桐,它的无数个管状细胞和年轮的密致性与均匀性,使乐器的'基音’与'泛音’得到了最好的共鸣条件,所以音响特别好。但说青桐不好做乐器,则有未详(青桐适宜于作琴瑟、琵琶等)。”见(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7页,注释5,译注者按。

[5] 《桐谱·器用》:“凡白花桐之材以为器,燥湿破而用之则不裂,今多以为甑杓之类,其性慢之然也。紫花桐之材,文理如梓而性紧,而不可为甑,以其易坼故也,使尤良焉。余桐之材,但有名耳,不入栋梁、棺椁、器具之用矣。今之僧舍,有刻以为鱼者,亦白花之材也。匠氏之用,尤喜于紫花者。白花涩而难光净,紫花紧而易光滑故也。”

[6]杨雯. 民间作坊与斫琴工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 自由撰稿人,著有《古典植物园》(商务印书馆,2021.04)。个人微信公众号【古典植物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亿元古琴的枯木文韵:伏羲听凤鸣创制古琴
不是梧桐的<桐>--泡桐
梧桐是棵文化树
古琴的故事|起源
专业好文!斫琴师告诉你怎么选材!
琴材浅辨(中)——番外篇:桐木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