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浦北县2018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耕地质量提升为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树立“质量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增施有机肥,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实施。一年来,在县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土壤改良培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成目标任务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表现在“一个通知”“两个纳入”,“一个通知”是指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达关于《浦北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两个纳入”是指把我县土壤改良与培肥示范专项经费(按1元/亩标准投入)纳入县财政预算,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专项经费(按1万元/点年)纳入县财政预算。

(二)全县共设立县、市、区级监测点共7个,涉及砂页岩、花岗岩、第四世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四类成土母质,其中自治区监测点1个,于1984年在小江平六村建立;县、市级监测点共6个,在2012年设立有5个(分别在泉水平阳、北通平坡、龙门闸口、小江平马和文山)2015年在寨圩平塘再增设1个,设置常规施肥和不施肥两个处理进行监测。每年按耕地质量建设要求开展工作,负责收集、汇总田间观测记载、农户调查和采样送检,并分析总结监测技术报告。

(三)2018年我县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经费(共71万元)来源县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种植绿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钙镁磷肥相结合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物化补助的方式。一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发展果园绿肥。推广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建立5个百亩示范片,辐射冬种面积达4.5万亩。二是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增施生物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已通过政府采购440吨生物有机肥,并且安排到各镇农业站(合作社)发放、并做好造册登记。同时,建立2个示范区、建立3个监测点,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进行监测。今年我县的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已达到预期计划建设目标。

二、实施区域和技术模式要点

2018年根据浦北县区域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土壤改良和培肥等技术模式,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

(一)增施生物有机肥技术模式。

在中低产田和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施。增施生物有机肥技术模式,其技术要点如下:

1.根据当地土壤有机含量、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确定维持耕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

2.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确定目标产量的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肥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确定生物有机肥亩用量为80公斤。

3. 结合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逐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实施。

(二)紫云英种植技术模式

在北通栏田村委,小江新南村委、江城桥山、六桥村委,等地建立4片百亩冬种绿肥紫云英示范片,在北通旱田村委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基地一个,基地示范面积450亩,种植果园绿肥400亩,油菜50亩。种植技术要点如下:

1.种子处理。选择晴天的中午晒种4~5小时,晒种后将种子与细沙按2:1的比例拌匀,装入编织袋内用力揉擦,将种子表皮上的蜡质擦掉,以提高种子吸水速度和发芽率。然后,用5%的盐水选种,清除病粒和空秕粒。将选出的种子用5%的腐熟稀人尿浸种8小时,或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0~12小时,或用0.1%~0.2%的钼酸铵溶液浸种12~24小时,浸足时间后捞出晾干,用根瘤菌或钙镁磷肥拌种后即可播种。

2.开沟。紫云英喜湿,但忌渍水。在播种前,田块四周应开好沟,除围沟外,一般每隔10~15米左右开一条直沟,形成“十”字沟或“井”字沟,做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田土沉实,田面不积水。

3.播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播种。在生产上常在晚稻齐穗勾头后进行。若在生长旺盛的杂交晚稻田播种,应选在晚稻收割前20~25天播种,以利于水稻成熟和草子出苗、生长。播种时田间保持湿润状态。一般亩播种量为2公斤左右,按田定量,分畦匀播,落子均匀。

4.施肥。在割稻时或紫云英第一真叶出现时,施用硫酸钾肥每亩5~10公斤,另外亩用250~300公斤稀薄粪水,结合抗旱浇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条件,加速幼苗生长。在12月上中旬,每亩施土杂肥400~500公斤加过磷酸钙25~30公斤,以增强抗寒能力,减轻冻害。开春后即2月中旬到3月上旬,每亩追施尿素2~4公斤,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2次,可提高鲜草产量20%。

5.盛花或结荚初期翻耕。盛花初荚期为适宜翻耕期。一般在插秧前15~20天就要压青沤田,早稻抛秧田可在抛秧前抓紧进行压青。每亩绿肥压青量1500公斤为宜,可根据土壤肥力或砂、粘状况适当调整压青量。翻压时同时每亩撒施15~20公斤石灰,促进加速腐蚀。

(三)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

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的旱地或水田酸化严重区域,使用碱性土壤调理剂产品钙镁磷肥,配合土壤培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选择一等品的钙镁磷肥,主要参数:有效五氧化二磷(P2O5)含量≥15.0%,符合《钙镁磷肥》(GB20412-2006)标准要求。

(2)确定施用量及方法。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分析土壤酸化程度和应用范围,合理确定钙匀磷肥施用量及方法。每亩推荐使用量25公斤,进行深施,在农田翻耕前均匀撒在旱地或水田表面;播种或栽插前,将钙镁磷肥翻入土层并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合。一般隔一至两年施用一次钙镁磷肥。

(3)适宜用于酸化土壤区域,pH值在3.5~5.5之间。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制定区域方案。各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县局的工作部署要求,首先筛选确定实施区域,一是要求常年种植农业作物,连片面积达80亩以上;二是水源方便,排、灌条件较好;三是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取土化验)和化肥减量增效(监测试验)等项目要求同时进行、优化资源。其次细化目标任务,分配物化补助,并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明确推广应用技术模式。

(二)规范项目实施。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实施区域、实施面积、补助数量和补助物资发放程序,组织好本单位人员对补助物资进行核实、发放、登记造册。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与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补助物资。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示范区等方式,因地制宜推广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耕地质量建设技术模式。

(三)强化档案管理。按照一县一档案的原则,建立和保存档案,并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四、存在问题

(一)、由于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工作量巨大、科技含量高,本站工作人员少,技术力量还较溥弱,工作开展进度还有待提高。

(二)、宣传、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还不够。

(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技术要求高、进展滞后,有待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蓝莓园的绿肥
油菜绿肥的种植技术
《土壤保护300问》,一本书告诉你答案!
2018年重庆市化肥减量使用行动工作要点
果园如何培肥地力
果园施用有机肥的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