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士兵的从头到脚——作战服装漫谈

作战服装是士兵的重要装备,在和平时期,它们受到的关注度仅次于武器;在战场上,它们是决定士兵生死和战斗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一名现代士兵作战服装的科技含量并不亚于手中的武器,本文以步兵为例说说一名现代士兵的作战服装。本文中的服装,泛指作战中单兵穿戴的服装与装具,并不仅仅局限于军服,故将防弹衣和携具也列入其中。

头盔源于冷兵器时代士兵对头部防护的需要,我们平时描述冷兵器时代士兵装束用的“盔甲”中的“盔”和“甲胄”中的“胄”,都是指头盔。但头盔对于战场上的士兵而言,一直有着矛盾的心情——头盔太轻,防护效果不好;用料十足防护效果虽好,又导致头盔太重,压得人抬不起头来。进入火器时代以后,有一段时间头盔在军队中消失了,因为金属制的头盔即使压得人抬不起头来也挡不住火枪的直接射击,所以干脆不戴图个轻便。直到火炮在火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弹片杀伤的比率越来越高,军队才重新开始装备头盔,目的主要是防护各种弹片对头部的杀伤。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士兵们逐渐淘汰了沉重的金属制头盔,戴上了相对轻便且防护效果更佳的凯夫拉、芳纶材料的头盔。特别是随着模块化设计思路的引入,一方面头盔自身开始模块化,可以根据不同士兵的需要安装或拆卸相应的模块,以提高防护效果或降低重量;另一方面头盔本身成为单兵装备系统的一个模块,具备和其他装备(如夜视仪、电台、摄像机等)相结合的功能。此外,随着现代战争方式的变化,据统计,越来越多的头部负伤不再是因为弹头或弹片的打击,而是由于冲击波,因此如何做到既防弹又防震成为现代头盔亟需解决的问题。

  • 图 德式防爆头盔

防弹

说起对身体的防护,自然要追溯到冷兵器时期的铠甲。直到进入火器时代,人们仍然没有放弃用这种“硬碰硬”的思维解决火枪弹丸对人身的杀伤问题。硬式防弹衣几乎就是古代铠甲的变种——将金属甲片缀起来,像古代的铠甲一样穿在身上。这样的防弹衣由于过重,导致士兵在战场上活动不便,除非是特殊情况,已经基本不再使用。目前更为流行的是软式防弹衣,即用以柔克刚的方式达到保护身体的目的。早在冷兵器时期,蒙古骑士就知晓打仗时穿一套丝绸内衣。当箭射中自己时,由于丝绸的韧性很好,箭头会裹着丝绸插入肌肉,一方面丝绸会迟滞箭头的冲力,另一方面箭头不会直接与肌肉接触,由于有丝绸的包裹,箭头上如果有倒钩,在拔出时也不易钩到血管神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箭头的杀伤力。同时,由于丝绸质地柔软,穿在身上也不会有不适的感觉。软式防弹衣是利用具有韧性的纤维消耗子弹的动能,同时还会将动能向命中点以外的区域扩散,使其难以伤害人体。现今,防弹衣也引入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能够与战斗携行具(俗称“战术马甲”)相结合,可以通过模块化的组件携带不同的作战装备。但是,即使是软式防弹衣,由于防弹材料的透气性远不能和普通衣料相比,在战场上长时间地穿着防弹衣,对于士兵来说仍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这是士兵永远都要面对的无奈。

作战服

作战服可谓军服中最古老的一种,甚至可以说,现代军队中款式多样的军服都是从作战服中分化出来的。直至今天,作战服仍然是士兵各种服装中最重要的一类。今天的作战服在融入了新的技术之后,已经具备了多种功能。

首先是伪装。伪装是现代作战服的第一需要,除了由过去的大红大绿不约而同地趋向于灰、黄、绿等颜色外,迷彩更成为现代作战服的主体染色。特别是现代数码迷彩,它运用像素点阵成像原理和人正常的视觉特点,通过数字化的点阵形式使不同颜色的图案产生不规则的重叠,不同颜色间的边缘模糊、破碎,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变形和伪装效果。除了染色的进步,有些新式作战服还通过使用特殊的染料,使其色彩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从而达到“变色龙”的效果。同时,由于新体制侦察器材的使用,伪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可见光的观察影响,新型作战服往往还通过使用防红外材料具备防主/被动红外侦察的能力,真正成为士兵的“隐身衣”。

其次是保护。由于专业防弹装具的使用,作战服已经不需要考虑对武器系统的防护,其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加装各种护具对士兵的运动加以保护,如新型的作战服都预留有安装插入式护膝护肘的口袋;二是可以产生相对舒适的穿着环境,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舒适感,如在织物中埋入调温线路,使作战服成为一个穿在士兵身上的“空调”;三是加入一定量的抗菌材料,使士兵即使在难以经常处理个人卫生的恶劣战场环境下,也不至于因为身上太脏而导致疾病和感染;四是使用阻燃材料,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烧伤。

第三是速脱。在战场上,很多时候由于突发的原因要求士兵必须尽快脱掉身上的穿戴。比如,当士兵落水时,就需要尽快脱掉身上的装备和多余的衣物,以保证在水中求生;当身体受伤时,需要及时脱掉外面的衣物,暴露出伤口以便医务人员处理。所以,作战服从设计上一直都因为肥肥大大而显得不如礼服、常服那么美观。现在,仅仅设计得肥大一些已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能更快的脱下,已经开始出现一种组合式作战服。这种作战服将衣服的各部分用魔术贴而不是针线连接,当需要时,只要揭开相应部位的魔术贴,就可以把该部位脱掉。但是,如何既利用魔术贴的方便,又避免由此带来的接合不紧密,以及误操作导致意外脱衣的情况,仍然是设计师们要解决的问题。

  • 图 “开裆裤”虽然不雅,但士兵不用再担心在充满危险的战场上大小便时,面对穿脱裤子需解除装备的麻烦

第四是智能化。自古以来,指挥员都追求对所属人员尽可能全面而及时的了解,但技术水平限制了这一愿望的实现。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指挥员对所属人员的情况始终很难做到即时——因为调查汇总上来的情况都是之前的,此时此刻有没有变化就只能靠指挥员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了。随着军服的智能化,新型的作战服可在织物中嵌入大量的传感器和处理、通信芯片,当士兵穿上这身衣服,其体温、心跳等数据就会经处理器汇总处理后再由通信芯片发射出去,在中央处理平台上组成所有人员的数据库,每一时刻每个人员的每种信息都可以根据需要和权限调阅,使指挥员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知已”,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军鞋

和头的光鲜相比,脚似乎一直不怎么受人待见,所以相比于帽子、衣裤的发展,鞋似乎无论从样式还是质地的种类都要少得多。相比于军帽(包括头盔)、军服,军鞋受到的关注似乎也少得多。倒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脸和脚要平等对待呀。说起来,脚比脸还辛苦呢。每天要走多少路,还被捂在鞋壳里不见天日,怎么能亏待脚呢?”早期的战争中,军鞋与普通的鞋并无本质的差别,最多是为了突显军人的身份,在式样上有所不同。比如,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数千尊兵俑中,不同身份的兵俑穿的鞋式样是不一样的,这说明秦时的军鞋已按兵种和等级而各异。由于恶劣的战场环境对军鞋的消耗量巨大,而人类社会的多余劳动产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很有限,所以军鞋的供应在战争的大多数历史时期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以我军为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打草鞋就是我军自己为自己提供军鞋的重要方式,而这样的“军鞋”当然是有名无实,只不过因为供军用而冠名以“军”字而已。真正的军鞋应该是考虑了作战需求,并且在设计制作中满足一定需求的军用鞋类。

军鞋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士兵脚部的保护,而脚又是士兵活动比较多的部位,所以军鞋的设计往往是最令人头疼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令设计者无所适从。比如,为了更好地保护士兵的双脚,军鞋通常底要更厚,甚至要用高密度材料达到防刺的效果,可这又会导致军鞋太重,士兵穿上直喊太累。又比如,由于脚处于人体的末端,是容易散失热量的部位,所以军鞋的保暖性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不保暖会使士兵的脚冻伤的概率增加;但是由于士兵经常处于运动中,脚容易出汗,有时涉水也会导致鞋内进水,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往往不能及时脱鞋烤火,所以军鞋又要考虑通风透气和便于排除水份,否则在寒冷的条件下,长途行军后出汗或者泡水的双脚会因为水分过多,在停下休息不再大量产生热量后迅速降温而导致冻伤。再如,为了防止士兵的脚踝发生扭伤,现代军鞋多采用高筒设计,不但看着威风而且能够限制脚踝不至于做出过大的动作而扭伤,同时还收束了裤脚免于行军时被枝蔓牵挂,但这又无疑使脚部不够灵活,有些动作做起来很不方便,在战史中,穿草鞋的军队爬山赢过穿军靴的军队也时有所见。所以,一双好的军鞋,只能是有针对性的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在各项要素中进行取舍,达到相对平衡。由于现代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士兵靠双脚机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上火器射程和威力的提高也使单兵靠冲锋近战解决战斗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从总体设计上讲,现代军鞋通常优先考虑对脚部的保护作用,至于怎么活动方便则放在其次;至于侧重于哪方面的保护,则又要针对具体的作战环境而定。

一名士兵在走上战场时,除了武器弹药以外,至少还需要携带衣物、被褥、食品和水,以及其他个人物品。这些东西听起来简单,堆起来可不少。因此,以背囊为代表的携具系统应运而生。冷兵器时代,由于装备的个性化特点比较明显,加上后勤保障水平低下,谈不上制式的携具,甚至谈不上正规的背囊,用一块布把各种东西包起来背在身上的包袱成为携具的雏形。随着武器装备的标准化,士兵上战场要携带的东西越来越统一,背负的需求越来越一致,制式的携具系统便产生了。

  • 图 美军3D突击包

早期的军用携具只是一个背包而已,除了比普通背囊更结实之外,从功能上讲只是把东西装进去背在背上,无更多可说之处。随着现代军队装备的增加,士兵的负重日甚一日,背具的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各种提高效率的设计也都涌现了出来。首先开始通过在背包上安装支架将背具的重量放在臀部,从而减少肩部和腰部的受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士兵的体形,高档的军用背囊还在背负部位采用了可塑形的材料,能够在长期的背负过程中,通过形变逐步和士兵背部的曲线吻合,从而使原来主要作用于肩部和臀部两点的重量散布在整个背上。其次是加宽背带和腰带,使其对人体的压强进一步减小,有的背带还采用有一定硬度的材料,当系上胸带后,背带和胸带会形成一个三角结构,使重量进一步分散在整个前胸,避免了软背带造成的不系胸带肩膀疼、系胸带又胸闷的矛盾。再次是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在主包上加挂各种附包,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不同的背负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兵作战服装还会有更大的进步,但由于作战行动本身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矛盾需求,惟有结合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以及作战特点,寻找不同需求间的平衡,方能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单兵装备都可以挑出很多问题,如果不看具体情况,简单地将任何两套单兵系统进行对比都是没有意义的。

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作者:高炜。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士兵为什么要在战场上穿“开裆裤”?
中国防弹衣连救两次命,撤离赫尔松的俄军,连配的原品都给扔了
士兵中一梭子子弹没死,老外说中国防弹衣插钢板,拆开打脸了
现代战争中,头盔为何成为单兵必备装备?
Ratnik——俄军未来单兵系统
钢盔无法抵挡子弹,带着也不舒服,为何在战场上还要士兵佩戴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