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最早将火药用于战争,为何西方却能后来居上?

作者:地狗

《火器帝国》此书一如其它全球史或东西比较史一样,围绕者「大分流」、「为何是西欧」等书而展开;只是以上这两本名著专著於经济史、社会现像,这本书讲的是火药。并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本是火药先进国,为何后来反而落后了?

眾所週知,中国是火药与管型火器的发明国,在北宋,中国就把爆炸型武器与燃烧型武器运用在战场上,前者有震天雷,后者有火箭、火球等;后来还有突火枪这样的早期管型火器,一根粗毛竹能喷出火燄、浓烟与铁砂,这种火器在明清时被称为喷筒,一直用到清朝中叶,被中国人视为海战利器。

直到西元1326年,欧洲人才有使用火器的记录;一个花瓶状的管子射出一隻几十磅重的铁箭,类似朝鲜或日本往后使用的铁火矢,这就是欧洲人早期使用的火器;其火器无法对城堡造成伤害,威力还不如配重式投石机。

那时中国的火器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除了火箭等燃烧武器以外,有铜製的单兵用手砲(手枪),火砲方面有碗口銃、铜将军、盏口銃等,虽然这些火砲重量多半才几十斤,但已有近代火砲的特徵;较长的倍径比、金属管身、前装火药,发射石头或金属製的圆型子。不过欧洲的火器发展的很快,在14世纪中叶,欧洲已经出现由锻铁打造的金属砲管,它们发射石弹,架在简易的砲车上,被称为射石砲。欧洲火砲开始越做越大,譬如铸造於1411年的Faule Mette青铜巨炮,口径有670-800mm,能把752磅的石弹射出了8012英尺(2442公尺)外。但此时中国的火砲比起过去,却增大增重的有限,大部份的火砲还在百斤左右;

这又引来另一个问题,为何中国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攻城巨砲

作者认为中国城池变态的防御力可能是原因之一;中国的城墙太厚了,外披砖石,内有劣土,以西安城为例,高12米,底层的墙厚达15-18米,往上逐渐变薄至10-12米,形成一个斜面,有效的分散砲弹动能,就算是工业时代的火砲都无法破坏城墙。欧洲中世纪城堡的墙可能会一样的高,但厚度远远不及,且全是石头做的,没有劣土能吸收弹威力;所以中国火砲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城墙,而是杀伤人员、攻击城垛、破坏城楼与城门,在破坏城防方面反而不如传统的投石机;作者举元末明初的平江城之战为例,破坏城垛城楼的是襄阳砲与七梢砲,明军火砲被用来杀伤人员与攻击城门,当城门被破,徐达率军拼死冲过瓮城以肉搏战拿下城池。

不过我觉得作者在此问题上无法自圆其说;就算15世的攻城巨砲甚至工业时代的火砲都无法破坏中国城墙,就表示中国人不需要大型或更强力的火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明朝很爱用西来的火砲。

明朝对西来的佛郎机砲、铜发槓如穫至宝,马上彷造后就投入战场,因为它们比传统的大将军砲、碗口銃等更为好用;至於更后面才来的欧式红夷大砲,明朝人更讶异於它的威力,称讚威力能「靡烂数十里」;不管是吴桥兵变、大陵河之战,参战双方皆使用新式的红夷大砲对敌,松锦之战中后金用红夷大砲轰毁杏山城垣二十五餘丈,所以大砲并不是不能破坏中式城防的。

作者在这方面找不到答案,只好又回到传统的需求决定论;认为欧洲多战事,敌我双方皆有大量的步兵,所以火砲科技发展的很快。中国自明朝建立以后大型战事不多,北方的敌人来去如风又飘忽不定,重型火砲跟不上蒙古人的速度;而南方战事虽然有大量的步兵参与,但战争烈度不大,多以平定造反为主,冲突一下子就结束了,火器的发展就此停顿。

作者是杰佛里‧帕克的学生,自然无法免俗的会提到「西方军事革命」的话题;

帕克认为「西方军事革命」为西方军队带来装备、战术、组织、训练、数量上的优势,最后让西方人横扫宇内,建立全球霸权。

不过欧阳泰并不是太同意老师的说法,他不觉得16~17世纪西方在军事比起中国有何先进之处;在装备方面,中国已经很早就使用火药,所以「钢铁、枪砲、病菌」的优势不在西方人手上,枪砲带来的装备优势只在美洲有用;常备军、中央集权、数量眾多的军队这些的组织上的优点早在中国便有之,西方军队在中国往往要面临数量庞大且训练有数的军队;至於战术上,他认为中国比西方还早出现退后轮射的火枪战术,不管是沐英或戚继光,皆有三段击或火枪轮射的记载,再加上孙子兵法与诡道的加持,西方军队在野战上无胜算?他举了郑军攻打台湾为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陆战上是惨败的[註]。

註: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1655 – 1663的作者也抱持相同观念,认为VOC的士兵在装备与训练上面对亚洲强权是无优势的,就算对手的战术比较落后,但对方也学得很快,火枪轮射战术对手也有使用。

我对此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欧阳泰对沐英三段击的解读是错误的;图中第二排人所谓的进銃,并不是前进一步,而是把枪拿给第一排的人。所以当第一排的人射完火枪后,他们并不会退后到第三排,然后第二排的向前一步继续射击;而是从第二排手中接过装填好的火枪,把发射完的火枪递给第二排,传到第三排去填装子弹火药,类似日本根来眾的钓瓶击战术。所以三段击根本不是他口中的退后轮射战术。这样的战术有个大缺点,它的火力永远只有人数的1/3,而且无法齐射。

至於效纪新书上所谓的喇叭一响,一哨射击,喇叭五响,五哨轮翻五响虽然比三段击更像退后轮射战术,但戚继光并无说明五哨射完以后如何再继续射击,因为他接下来的动作就是銃手退居杀手队之后,然后杀手队向前准备开始肉搏;戚继光常强调火銃临阵不过三发,所以我觉得此战术只是强调火力不间断的把枪管中的子弹射出去,并无考虑与对方来继续比拼火力。

至於棱堡与海战科技,西方人的优势太明显了,这是欧阳泰认为「西方军事革命」唯一带给西方军队的两个优势;在热兰遮城下,面对西方的火砲稜堡,郑军死伤惨重,而且攻城毫无建树,郑军只好不得不採用围困;郑成功一开始还轻视此蕞尔小城,觉得他以往遇到的城池随便都比它大,没想到是根如此难啃的骨头。

西方汉学家有几个优势,许多人懂多门语言,譬如欧阳泰对法文、西班牙文、德文、荷兰文跟中文能说能读,这样接触到的资料丰富度就远超过华人同行;加上西方社会科学与学术方法论的发达,他们的全球史一读起来,横贯中西古今,结论方面也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欧阳泰面对的可能是不太懂中国歷史的西方一般读者,所以在解读中国先进程度上我觉得有梢微夸大的倾向,这点有点可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步枪进化史——从火铳到AK47
元代 火铳(图)
《世界军事战争史-145》中国明代的兵器(下)
清朝大臣戴梓的连珠枪厉害吗?康熙为何不装备军队,原因不简单
朱元璋VS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中的火器
明朝神机营的前身,靠火器立国夺天下唯有此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