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篇:集权谋大成的尧舜禹

一:另一个”尧舜禹“?

在写《诸神之争》续篇查阅春秋百家思想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庄子·杂篇·盗跖(zhí)》,借助一位盗跖侠客之口痛斥孔子,将孔子说得“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pèi)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我看得大笑不止。

文中有一句,“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yǒu)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看看,骂得多狠,把孔子推崇的先贤一勺烩了。而集法家之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说疑》中也说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一下子被吸引了...

尧舜禹,在我国历史上还属于传说人物,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任何官方承认的文物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见:补充说明(01)】,关于他们的文字资料零散分布于春秋及之后的各部书籍内,其在书内存在的价值是作为该书籍正向或反向的论据,从而造成他们的信息在各书籍间存在严重的冲突,使他们头上更是疑云密布,雾里看花。

我对考据没兴趣,仅仅是感兴趣于传统儒家“尧舜禹”宣传之外的事情,所以我参考了一些资料【见:参考资料名录】,汇整出了另一个“尧舜禹”。

先了解一下尧舜禹生活的时代,据文字记载应该是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23、世纪,他们生活的地域主要就是黄河中下游区域【见:夏朝版图】,是一个以氏族部落为主体的时代,很类似后来蒙古草原的形态,大大小小若干部落,而所谓的帝王,其实就是部落共主(类似草原部落的大汗),说得好听的就是各部落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者,说得难听的就是实力最强者居之。共主对各部落只有名义上的统治,没有任免权,共主可获得的实际利益多寡完全取决于其部落的实力。

二:尧舜间的“美妙”禅让

我们先来看“尧”,他的本名叫“伊放勋”,据柏杨先生考据,他本姓姬,是当时最大部落黄帝氏族的“皇族”,黄帝王朝第四代君王姬竣的儿子,第五代君王姬挚的弟弟,按《帝王世纪》记载,尧的母亲是怀胎14个月才生下他,尧出生后,经常梦到自己往天上爬,15岁被封在唐(山西霍县)为诸侯,建都平阳,所以后世称其为“唐尧”。

尧让自己过着“惨不忍睹”的简朴生活,但他依然极其关爱人民,“一人寒,则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我陷之也”。他经常去各部落巡视,帮助部落首领解决难题,于是各部落携全国人民“戴之如日月,视之如父母”。

尧20岁那年,他哥哥突然因为“荒淫无度,不修善政”而被各部落酋长赶下台下落不明,于是尧即位。即位后尧立刻任命心腹之臣的四个儿子做四大军区司令。有个在南方的苗部落表达了不满,质疑尧的地位,顷刻间被尧胖揍得没人认识。

尧的时代,被孔子说为是“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的理想王国,但实际上大旱,大洪水就一直伴随着尧,这些天灾还好,尧下面还是有能人的,后羿射日对抗大旱,共工和鲧抗洪治水,而更重要的是那个让他被禅让的接班人...

2.1 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尧

大洪水,这场大洪水是否与西方创世纪中大洪水对应,不得而知也不做探讨,只是来看看治理的过程:尧先用共工治水,失败之后咨询群臣,大家都推荐驻扎在河南禹县,一个叫夏的部落首领鲧,据说这个部落是从四川迁徙而来,世代擅长治水,于是尧命鲧去治水的,而九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起色,尧杀死了鲧。

《山海经》里面也有一段类似的,只不过鲧成了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从尧那里偷来了可以自动生长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尧很气愤,后果很严重,斩杀鲧。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山海经.海内经》

但《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却有一点不同: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jí)鲧於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史记·夏本纪》

从这里看,鲧是死在舜手里的,而鲧真的是因治水失败而被杀的吗?来参考一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天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鲧说了什么?“这是一个凶兆啊!谁会把天下传让给无赖呢?”,他劝尧不要传位给舜,说舜是一个“匹夫”,

再看一段《史记·五帝本纪》里面的一段: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史记·五帝本纪》

综合这三段,想着儒家避尊者讳的原则,我心理阴暗地呈现出这么一幕:

舜(名:姚重华),靠着自己“天下第一孝”的名气【见,后面的“二十四孝之首”】,迎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成为尧的女婿,再经过几年的运作,已经是“代天巡狩”的摄政王。各部落已经见不到尧,只能见到浑身充满慈爱光芒的舜。各部落只知舜而不知尧。

尧已经对舜失去了控制,甚至沦落到要牺牲自己的大儿子丹朱的权益来保住自己的位置。

而那个脑子里缺根弦儿的鲧和共工却跑去抱住尧的大腿,哭诉什么“孰以天下而传之天匹夫乎”,你们两个要实力没实力,要威望没威望,就会跑这里又哭又闹,这不是要害死尧吗,你们不死尧就要死了。

于是尧放弃了鲧和共工,赶紧通知舜,“这两个神经病,跑我这里胡说八道,我不管他们了,你随便处理吧”,舜哪里还会客气,派人(据说也是祝融)赶到抗洪前线的羽山,就地杀了鲧。

也难怪屈原在《离骚》中为鲧抱屈,“鲧婞(xìng)直以亡身兮,终然乎羽之野”,两个人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察言观色的直肠子,我钦佩。

其实,不只是鲧,尧下面有四位大臣,也就是被称为“四凶”的大臣,都获得一样的下场,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huān)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í)鲧(gǔ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尚书·舜典》

“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四罪而天下咸服”这是多么大的气势,这在后世三国时期有一个名词正合适,“挟天子以令诸侯”,按照正常流程后面应该是“加九锡”了吧。

2.2 被“禅让”的尧

尧比他哥哥还是幸运一些的,不是被哄下台,还能够跟舜一起表演了一番。公元前2258年,尧让位于舜。

《帝王世纪》中是这些写的,“尧取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而柏杨先生考据的旧版本《竹书纪年》是这样写的:”昔尧德衰,舜囚尧,复偃塞(yǎn sāi,禁闭的意思)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现行版本《竹书纪年》是这样写的,”帝陟(zhì)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矛盾吗?我觉得不矛盾,再次阴暗一下,我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舜找到尧,拍着尧因年老而松弛的脸说,”老头,年纪大了,该下来享享福了,你打算把王位传给哪个儿子呀,我也好继续辅佐于他“,尧低着头说,”我这些儿子都不行,还请你来继承王位吧....只是“,年迈的尧鼓起勇气抬起头看着舜说,”只是请你放过我们一家“。

舜哈哈大笑,转身而去,快出门时,飘来一段话,“你是聪明人,好好享你的福去吧,至于你的儿子,就要看他是否也是聪明人了”。

“他一定是的,一定是的....”,尧目光迷散地望着舜的背景,喃喃自语....

于是,尧在平阳被人“保护”享福了,而大王子丹朱被人请到房陵“归隐”起来了,对外说是为了避免舜让位给他,他不愿即位,所以闭门不出。

就这样,一次伟大的“禅让”结束了。

2.3

“二十四孝之首”的舜

前面提到过,舜是“天下第一孝”,这可是后世儒家最为称道的。

据说他生活在这么一个家庭:他娘亲早亡,他老爹续娶了一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姚象,于是舜的悲惨岁月开始了,老爹让他上房盖茅草,他刚上去,全家在下面烧起一把大火要烧死他;老爹让他去掘井,他刚下去,全家把井口封死要将他困死在里面...

总之,在舜的嘴中,他的家庭就是“父顽,母凶,弟傲”并充满阴谋和杀机的地方,而伟大的舜怎么做呢,“复事瞽(gǔ)叟,爱弟弥谨”比之前更加对父母孝顺,对弟弟更关爱,更令我起鸡皮疙瘩的是《孟子》中那句,“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老弟发愁舜就发愁,老弟开心舜就开心....于是舜就这样成为“二十四孝”首位的“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g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二十四孝》

这里,我赞同鲁迅先生那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按照柏杨先生的推理分析,觉得舜父和继母行为极其不合理,而且也不存在可能性,他觉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凶恶的罪状,乃出于姚重华(舜)先生的捏造....最起码把它扩大,扩大到使人毛骨悚然的程度,目的就在于烘托自己的孝....”,看来,舜深得“对比”手法之三昧,用家人的极恶对比自己的至孝。

而一切都在舜掌权之后显示出来,在舜铲除了“四凶”之后,立刻将老爹充军发配,将那个“最喜爱”的弟弟当街斩首,那个继母下落不明,而《韩非子·忠孝》中的一段指责更让人一哆嗦,“妾其母”,这真是有些...

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充军),象为舜弟,而舜杀之,放父杀弟,不可为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为义....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韩非子·忠孝》

三:舜禹间的“美妙”禅让

杀了鲧,还是需要人来治水呀,舜真是“胸怀宽广”,让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禹只好提心吊胆地跑来继续老爹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对于“大禹治水”这个典故耳熟能详,但我们能想象禹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3.1 什么是“过家门不敢入”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这句话更是有名,在语文课本用来赞扬禹忘我的责任心。但!是否想过为什么是“不敢入”,而不是“不肯入”?

我再阴暗一下:

鲧死之后,舜没有立刻铲除夏部落,一个是因为需要有人治水,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夏部落的实力相对强大,在没有正当借口,得不到其他部落全力支持的情况下,无法轻易将其歼灭。

而禹即位,成为夏部落首领,把他叫来治水可谓一举两得,相当于有了一个人质在手,而且那个人质还能干活,何乐而不为。

还有,在氏族部落形态中,禹的家会在哪里?肯定不是在都城里面的独门独院,一定是在夏部落最核心的腹地。而且禹的身份是什么,其实就是戴罪之身,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他路过的“家”,应该就是其部落的驻地,他敢随便进去?我估计他前脚进去,后脚舜的大军就来了,“密谋造反”,这个罪名挺适合砍头的。

3.2

被“禅让”的舜

禹(名:姒(sì)文命),也真是一位隐忍的家伙,治水13年,期间“劳身勤苦,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纳贤礼士,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餐”,治水成功之后,禹声望达到顶峰,成为各部落最尊重的人。

于是,又一次“禅让”在公元前2208年上演,失去对各部落控制力的舜悲痛地宣布让位于禹,然后被禹“恭送”到苍梧“巡狩”,很快舜死于苍梧。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史记》

当然,禅让应该走的流程还需要走,禹说大位应该由舜的儿子商均继承,而他跑到阳城待着,然后就是各部落的群众演员们出场了,大家都跑到禹那里,哭天抢地求他出来,连商均也说自己无能,请禹来即位,终于,禹即位,建立夏朝,禅让结束。

两次禅让,两次大戏,两场隐忍和权谋的比拼,两次后世盛赞的“大德”... ... 仅此而已也.

四:想告诉上高中的女儿的话

上面都是本人阴暗心理的歪解,但我就是想等丫头上高中的时候来看这篇文章,告诉丫头:

当你,遇到看起来很完美的人或事,一定远离它,它一定有问题。

想想你周围的朋友,她/他们身上应该有一些你能接受,而又明显的缺点,别拒绝,那起码是真实的 。

五:附录补充

最后,补一件事,对应于前面盗跖和韩非子的质问,孔子没有回答出来,但他的后代继承发扬者孟子却给出了回答,只是这个回答看起来实在是有些无赖: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不是弑君而是杀贼,这偷换概念的手法玩得真是让人佩服。

补充说明(01):

山西陶寺遗址是目前可以确定为尧都的最大可能,但就已出土文物还缺乏一锤定音的证据,仅一把陶制扁壶上有两个难以辨认的朱色符号,其是否为专家所希望的“文尧”二字,还争论不休。而且这个文化分析归属于政治色彩大于学术色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即使得出所谓的结论是否被世界所认可还未可知。

补充说明(02):

按照张舜臣先生的解读,大旱时期提到的怪兽,应该是贼寇的名字或者旗号,而后羿应该是一个擅射的部落。文中提到共工,祝融应该也是如此,都是某一个氏族部落的代表名称,因此在整个五帝和夏周时期这些名字反复出现,而且经常相隔百年。

参考资料:

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轮》

钱穆先生的《黄帝》

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

陈舜臣先生的《中国的历史》

吕思勉先生的《古代的开化》

张荫麟先生的《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竹书纪年》

《山海经》

《史记·夏本纪》

《帝王世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禹与夏初传说试释(下)(王仲孚)
大禹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点破大禹苦衷,颠覆传统认知
大禹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一语点破,颠覆了传统认知!
“尧幽囚,舜野死”
【考古学】王晖教授: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 ——并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