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摧枯拉朽,一统天下”——浅谈唐代轻骑兵和唐军战略战术

引言

从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从汉代到唐代,中国的封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期间,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在分裂和统一进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唐朝期间,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出现了少数民族轻骑兵机动战法以及与中原传统方阵相结合的重甲骑兵方阵进行突击的战法,谋略制胜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一批胸怀韬略,深通全局的军事理论家,战略战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唐朝,以轻骑兵为主的唐军不仅在统一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在唐布国威于四方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朝疆域

唐代轻骑兵的重新兴起

隋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以高涨的土气和高度灵活机动的战法摧垮了装备笨重,以重装甲骑兵为主的隋王朝军队,也摧垮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战争中,骑兵所固有的快速机动能力较之装甲防护力,更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于是轻装骑兵(包括胸甲骑兵)就逐渐重新兴起,取代了重装甲骑兵在军队中的主兵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善于使用轻骑兵,进行高度机动的杰出统帅。他在浅水原之战中,率主力击败宗罗喉后,亲率轻骑二千余,进行跟踪追击,包围了折墌城,迫使薛仁杲投降;鼠雀谷之战,他也是亲率轻骑,一昼夜之间,马不停蹄地追击二百余里,在鼠雀谷追及宋金刚,一日八战,最后又亲率精骑冲人宋军侧背,而彻底歼灭了宋金刚军。在武牢破窦建德之战中,他也是亲率骑兵以诱敌和伏击,首先挫其锐气,然后以骑兵绝其粮道,最后又亲率骑兵先进,大军继之而破窦建德”。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所用骑兵。都是轻骑兵或胸甲骑兵(人披甲而马不披甲),他墓前石刻“昭陵六骏”,都没有披甲,可以证这明一论断。当然这并不是说,唐代就没有重装甲骑兵了。事实上,重装甲骑作为骑兵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再是骑兵的主要力量罢了。

直到安史之乱中,乾元二年,史思明还差遣李归仁“将铁骑五千寇陕州”,而卫伯玉“以数百骑击破之”。考古发掘材料中,除少数重装甲骑兵俑外,大量模拟骑兵形象都是骑手身披铠甲而战马却不披甲。

唐轻骑兵

唐军的战斗编成

据《通典》卷148《立军》引《李靖兵法》语说,唐军出征时,大约授兵二万人,分为七军(如兵少,临时另定)。即中军、前、后、左、右军及左、右虞侯军,其编成列表如下。

唐七军编成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将出征时所统率的二万人中,除辎重六千人外,战斗兵为一万四千人。其中:弩手两千人,占14.3%;弓手二千二百人,占15.7%;跳荡兵和奇兵各二千九百人,各占20.7%;马军四千人,占28.6%。从总人数看,步兵仍是多数;从各兵种所占比例看,骑兵的百分比最大。骑兵仍是唐军编成中的主要兵种,这是初唐的情况。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年间,唐军全国十个节度使所辖兵力,总共为四十九万人,马八万匹,另有独立骑兵部队八万,直辖于中央。总的步骑比例约为三比一。

天宝年间十节度使分布图

综上所述,唐军的战斗编成包括了步兵(弓弩兵、跳荡兵等)、骑兵和辎重兵等。又因时、因地而有所侧重,如李靖平突厥与吐谷浑两次战役,主要是使用骑兵;而在平肖铣之战中,则大量使用了水军。据《旧唐书·兵志》记载:

唐初起时,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匹,在陇右地方设置监收。由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牧群,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有马七十万零六千匹。凡征战用马,都挑选壮马使用。

唐朝开元初年,马匹耗费过多,开始只有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已有马四十三万匹。并用金帛向突厥买马,以其与国马杂交,马匹于是更为健壮,因而天宝以后,各军马匹,动以万计。史称:“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宝十三年,计牧群有马、牛、骆驼、羊共六十万零五千六百头,其中马三十二万五千六百匹。

唐代战马奔腾

战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物质基础。“秦汉以来,唐马最盛”正说明汉、唐两代骑兵强大,军力鼎盛。汉击匈奴,唐克突厥,开拓西城,都是以骑兵为主的战斗。汉唐两代,开疆拓土,素称盛世,绝非偶然的。其主要依幕的是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军队提供了大量而优良的马匹,为建立封建时代最具有决定性力量的骑兵,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军的战斗队形

据《通典》所载,唐军作战时各级军队的战斗队形,大致如下:

(1)基本战斗单位——队的战斗队形

据《通典》卷一五七引《李靖兵法》记载,唐军的队的战斗队形如下:

“诸每队布立,第一立队头,居前引战;第二立执旗人,以次立左傔旗(护旗兵)在左,次立右傔旗在右。次立其兵,分作五行:傔旗后左右均立第一行战锋七人;次立第二行战锋八人;次立第三行战锋九人;次立第四行战锋十人;次立第五行战锋十一人;次立并横列鼎足,分布为队。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

队的战斗队形

这是一种楔形队形,也就是所谓“锥形之阵”。先秦《佚书从残》中的《十阵》说:“锥形之阵者,所以决绝也”。就是说这种队形,是用来突破敌阵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是唐军进攻作战时的基本队形。如果在防御时,或其他情况需要时,也可变成方阵、圆阵等其他队.

(2)各军的战斗队形

据《李靖兵法》兵法所记载,唐军的战斗队形如下:

“合一百七十队,以八十五队为战队,据地一千七百步,其八十五队为驻队,塞空处。须造大队三队合为一队,每队战锋五十人,重行在战队前,布阵立队讫,闻鼓声发,战锋队即入,其两战队亦排后即入。其马军各在当战队后,驻队左有下马立。凡与敌斗,其跳荡、奇兵,即须量抽人马当之”。

根据李靖兵法的描述,绘制成各军的战斗队形如下图。唐军的战斗布置有前军和预备队,较为合理的考虑到了战场上有生力量支援的问题。此外,队形以三队为楔形,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中军战斗队形

(3)大将所辖七军阵形

横队

据《李靖兵法》记载:“诸军以二万人,军用一万四千人战,计百八十队,有贼,凡将布阵,先从右虞侯军引出,其次右军,其次前军,其次中军,其次后军,其次左军,其次左虞侯军,以八十五队为战队,据地一千七百步(每队二百步)。其八十五队为驻队塞空处。”这显然是七军成横队的战斗队形。

圆阵

防御时,还可成圆阵。《通典》所引虽没有说及圆阵,但卷一五七引语说:“诸逢平原广泽,无险可持,即作方营。中军在中央六军总营在四畔,像六出花。”《武经总要》引《军志》说:“止则为营,行则为阵,言营阵同制也。”这就是说营和阵在部署上是一致的。考照《武备志》卷六十,画成圆阵,如下图所示。

七军成圆阵

雁行阵

参照《武备志》卷六十的《李靖六花曲阵图》,七军还可成雁行,按照梯次排列,前后梯次配备,如下图所示。

七军成雁行阵

竖阵

《通典》卷一五七,引《李靖兵法》:“诸贼徒恃险因山布阵,不得横列,兵土分立,宜为竖阵。其阵法: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两驻队两边相翊,闻鼓声发,诸军弩手、弓手及战锋队,各令人捉马,一时笼枪大叫齐人。”这就是说,在地形险阻,军队不能成横队作战时,也可成竖阵向敌冲锋。

唐军的行军和宿营

(1)行军

唐军一般行军序列,全军按右虞侯马军,右虞侯步军,右军马军,右军步军;前军马军,前军步军;中军马军,中军步军;后军马军,后军步军;左军马军,左军步军;左虞侯马军,左虞侯步军的次序行军。马军与步兵间距离一里。凡遇高地,马军即派出四五骑进行嘹望,以防不虞,待步军通过后即撒,由后面行军的军,另派骑兵嘹望。右虞侯军在先头行进,担任前卫的任务,侦察、修理道路、桥梁、渡口等;左虞侯军执行后卫任务,收容落伍者和遗失器械等。背敌行军时,次序相反。

各军在道路狭窄时,以第一战锋队为首,其次右战队,其次左战队,其次右驻队,其次左队。如道路宽阔,可以多队并行哨之时,就按“统行法”行军。“统行法”就是每统战锋队居前,两战队并行次之,两驻队并行又次之。如道路更宽,可以五队并行。总之,每统三百人,第队(五十人)为战锋队;第二、三队为战队;第四、五队为驻队;第六队为辅重队。各军按其人数编为若干“统”,依次行进。请军讨伐(战备行军时),例有数营发引(出发行军),逢贼首尾难就,行引之时,须先为方阵行列”。

李靖“方阵行列”示意图

唐军行军警戒,除左、右虞侯军担任前、后卫外,一般各军骑兵常在前至二公里处行进,担任侦察与警戒。侧方警戒也由骑兵担任,每隔五里,有两名骑兵哨在较高处行进,使前后骑兵哨之间以及和主力之间彼此能望见,并用旗帜信号联络。

(2)宿营

古代“营阵同制”,就是说军队扎营时按阵法排列,以便遭敌袭击时,能进行有效的防御。一般是按圆阵形式,排列成能进行环形防御的营阵。最初以车辆在外面排成环形“车城”,时间再久,逐渐在外加筑木棚、土墙、沟堑等障碍,而逐渐成为较坚国的背案。据李靖兵法记载:“诸逢平原广泽,无险可恃,即作方营。”所谓方营,就是中军在中央,六军在其周围,形成花形的营区。每军分为二至三个营区,共十至十八个营区。每营区间隔根据地形情况,可达一个营区的宽度。

方营

又说:“诸地带半险,须作月营。其营单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

月营

驻军警戒:一般在帐幕外约二十步,预定战列位置;营阵前百步外,白天派斥候在高处观察,夜问派“听子”二人,一更一替,以听不虞;离营三至五里设“外铺”(即哨所),携旗鼓,在敌袭前报警,敌袭时袭敌背后;距营十里,派骑兵巡逻。敌袭时,被袭捷营击鼓,其他各营击鼓传警,大总管自将兵往教,各营无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唐代战略战术思想的发展

唐代战术思想发展的特点是急袭和奇袭。为此,常常集中轻骑兵主力进行远程奔袭以出奇制胜;步兵战术也重视远战与机动,而特别注意发挥步骑综合战斗能力。此外,攻守城战术也有所发展。

(1)轻骑兵的远程奔袭

唐代除前述李世民善于用轻骑兵快速机动的特性以奇袭、急袭外,李靖于贞观四年以三千骑兵,夜装定襄,大破突厥。又于同年选精骑万奇袭颉利可汗,全歼突厥军,擒获颉利可汗。这种出奇制胜,远程奔袭的战法,直沿用到后唐及五代,也不仅限于骑兵,甚至步兵也力求采用此法。例如:李孝恭、李靖乘三峡水涨,以水军从夔州,出敌意外地袭击萧铣”;公元817年,李愬雪夜袭蔡州”;公元923年李存勤乘隙奇袭汴梁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远程奔袭的辉煌战例。而且在理论上,也特别强调“用兵上神,战贵其速”。

李愬雪夜袭蔡州

(2)步兵战术的发展

唐代步兵战术的发展,主要是着重步骑配合,各用其长,发挥综合的战斗能力,而给敌以致命的打击。例如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收复长安与洛阳两次作战中,都是以步兵主力从正面与敌交锋,而以回纥骑兵攻击敌之侧背而取得成功”。

唐代步兵在编成上,特别加强远战能力和出奇设伏的专门部队。每二万人组成的军中,步兵共二百队(每队五十人),其中弓、弩手八十四队,占42%;跳荡队(突击兵)五十八队,占29%;骑兵(机动队),占29%。弓弩手比例最大,远战能力增强、其次是跳荡队与骑兵队相等。突击与机动兵力各约30%。虽然上述各种兵力,在战时,依情况是可以变动的,但从理论上,总的精神来看,其重视远战和出奇、设伏等,则是很明显的。

回纥骑兵

(3)攻守城战术的发展

唐代攻守城战术,在攻守城器械发展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攻城战术,除采用骑兵远程奔袭外,也采用长围的方法。如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筑垒再重,穿堑三重,雍漳水而灌之。”强攻城池,也不少见,如唐太宗征辽东、高丽与百济,曾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城。苏定芳曾攻克百济、平壤等城”。

守城战术,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反击,使防御更富有积极性,摆脱了过去的单纯防御。反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史思明守邺城时,就“自魏州引兵趣邺,使诸将去城五十里为营,每营精选骑兵五百,日于城下抄掠,官军出,即散归其营,使官军粮运不继,诸军乏食人思自溃”。张巡守睢阳年余,“时伺贼隙,出兵击之。”而李光弼守太原,曾作地道以出击。并作大炮,飞巨石,发辄毙二十余人。 《通典·守拒法附》曾指出:守城时,预在城墙内自凿暗门,外面留五六寸不凿穿,以便情况有利时,突然出击。

九节度使围邺城

此外,唐代军事思想上突出的发展有:在“兵之情主速”的基础上,也承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其许势,与之持久”的战略持久原则;战术上有逐次抵抗,交互掩护的撤退方法;由行军纵队直接投入战斗的方法。

结语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的顶峰,这个顶峰不仅仅在于文教习俗方面,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极大地体现。有唐一代,对于轻骑兵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奇袭、夜袭、千里迂回等战术战略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军事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军事的基础是经济,,在我们回顾盛唐军事强盛,四夷皆服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唐代经济的发展是其军事的基础。一个国家要想有着稳固的国防,不受外来侵犯,必须要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通典》

《李靖兵法》

《武备志》

《资治通鉴》

《旧唐书》

《新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军队如何战胜突厥骑兵?
唐代轻骑兵的兴起—无孔不入的奇袭
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果真是“人马俱碎”的唐军神器陌刀吗?
大唐军队的终极武器,帮唐朝延续了百年生命
当大唐铁骑遭遇阿拉伯精锐
大唐陌刀队,史上最强刀阵。公元757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