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七百二十四首《骆谷晚望》(韩琮)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骆谷晚望

【中唐·韩琮·七言绝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拼音版

qín chuān rú huà wèi rú sī,qù guó huán jiā yī wàng shí。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gōng zǐ wáng sūn mò lái hǎo,lǐng huā duō shì duàn cháng zhī。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作品介绍]

《骆谷晚望》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傍晚登上骆谷时所看到的景色,用以反衬自己“去国还家”的屈辱之情。全诗以乐景写哀,通过对比反衬,使得诗味更显浓郁,诗意更显婉曲,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⑴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⑵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渭:一作“柳”。
⑶还家:一作“还乡”。
⑷公子王孙: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原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译文] 

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
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作者介绍]


韩琮(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成封,(唐诗纪事作代封,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及唐才子传)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有诗名。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登进士第。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由李商隐向其岳父陈许节度使王茂元推荐,任判官,后入为司封员外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迁户部郎中;八年迁中书舍人;大中中(公元853年)仕至湖南观察使。琮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生卒不祥,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唐懿宗咸通年间,曾任右散骑常侍。诗歌善写风物,在当时也受到世人的关注,唐人选唐诗如《又玄集》《才调集》等都曾选录其诗。今《全唐诗》存诗一卷。

赏析


韩琮于唐宣宗时出任湖南观察使,因秉公不苟,不徇私情,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朝廷对此事采取了纵容的态度。韩琮因而失官,此后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时之作。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

整体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
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典出《楚辞·招隐士》,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名家点评

余军、付兴林《唐代晚望诗艺术特色》: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失官还乡之时,诗人用“公子王孙”梦一场的书写,揭示了自己一夕失官后的自叹自悲的心境 。
佚名

赏析


骆谷晚望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西下,八百里秦川像幅美丽的画卷。渭水闪耀着银光,像条细细的丝带一样。如今我就要离开京城回家乡了。公子王孙们以后还是别来了吧,你们看这秦岭上的每朵山花看着都让人伤心。
这首诗的作者叫韩琮,他大约生活在唐宣宗时期。《唐才子传》说他“有诗名,多清新制”。他在做湖南观察使的时候,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这激起了一些部下的不满 ,有个叫石载顺的人发动兵变,把他驱逐了。
“安史之乱”后,潘镇割据严重,各节度使不听中央政府命令。一些骄兵悍将更是随意杀害,驱逐朝廷命官。到了唐宣宗时,他任用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对藩镇采取怀柔政策。韩琮被部将夺权后,皇帝不但不发兵平叛,反而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改派了右金吾将军蔡袭去代替韩琮做湖南观察使。这不就等于说那些部将驱逐韩琮是正确的吗?朝廷的态度令诗人十分伤心。他离开京城回老家的时候,怀着一种极端落寞失意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从此,这位进士及第的诗人就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多里,是古代关中与汉中的交通要道。时值傍晚,诗人在骆谷极目远眺。西沉的太阳像给群山万壑镀上了一层金一样,暮霭沉沉,飞鸟投林,这一切美得像是一幅画卷。蜿蜒曲折的渭河流淌在一望无际的三秦大地,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像是一条细细的丝带一样。山光水色,江山多娇,这一切本该让人流连忘返,建功立业的豪情油然而生。
但是境随心转,此时的作者意气消沉,自己为官清廉,如今无故被逐,朝廷不但不为自己出头,反而默认纵容这种兵变。心灰意冷之下,看什么都让人伤心。秦岭上的灼灼山花就像一根根断肠枝一样。作者不禁叹着气告诫那些后来者:还是别出来做官啊!
佚名

赏析


唐宣宗大中年间,诗人韩琮出任湖南观察使。十二年,都将石载顺叛乱,韩琮被武力驱逐。唐宣宗非但拒不发兵救援,反而另委右金吾将军蔡袭取而代之。韩琮心灰意冷,失官回乡,隐居骆谷家中。骆谷位于周至西南,距都城并不遥远。诗人郁闷的时候,常登临骆谷,遥望长安。《骆谷晚望》,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心境驱使下吟就的。可以设想那是一个黄昏,诗人伫立骆谷峰头,眺望都城方向,但见秦川、渭水,新美如画。忽然联想自家遭遇,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于是,一首“喧满人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的佳作脱口而出: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寥寥四句二十八个字,句句清新,字字精神。一幅画卷,豁然舒展:落日的霞光,如血一般殷红,如火一般烈燃;古老的渭水,如银一般洁白,如丝一般飘拂。远峦披翠,近岭绣绿;高天空阔,大地无垠;林海掩映,原野苍茫。羡天地之和谐,叹命运之无常!风光近在眼前,心中却别有一种滋味。任谁有天大的想象力,也无法感受到宦游之人“去国还家”后“一望”而生的惆怅与无奈!“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不归”也好,“不归”也好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纱》)官场就像林场,官位就像岭花,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花艳于草,必折之!所以呵,长在高岭上的花朵虽然鲜艳夺目,却多半都成了断枝残叶!真是断肠人对断肠枝,感慨系于“一望时”!《汉乐府》上《陇头歌》,到得此境方解之:“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寸断。”秦川悦目,却凄凄郁闷;渭水养眼,却哀哀自怜。不做宦游人,难解其中三昧也!
笔者无意纠缠诗人韩琮当年吟诗的别样心情,惟对“秦川如画渭如丝”的神来之笔激赏不已。为了证实诗人不打诓语,笔者不辞辛苦,登上了骆谷岭头。岁在暮春,风和日丽;长久北望,一眼灰尘。脚下春草萋萋,诗中画景安在?然而,笔者有理由相信,唐代的秦川渭水不是这样的。唐诗人李颀诗云:“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这不正是“秦川如画”的注释么?大诗人杜甫亦有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到过江东的人,都会对江东日暮时的云天云海叹为观止。渭北的春天,万木复苏,花繁叶茂,远远看去,就像江东日暮时那一疙瘩一疙瘩的云彩呵!渭北乃八百里秦川的一侧而已。渭北如此,渭南更其可想而知。至于古老的渭水,并非一味地混浊!这也是有诗为证的.,唐人李昂诗云:“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如果渭水是浊的,如何能激发李昂以渭洗耳的浪漫情怀呢?秦川如画,才可能水流石白;渭水清澈,才可能如丝如练。自然的逻辑,印证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朱熹《观书有感》)
斗转星移,山川巨变。一去千年咏,长叹复长叹。“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这不是诗,是梦话!“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这不是梦话,也是神话。曾几何时,渭河成了污河;一年四季,不是断流,就是干涸;曾几何时,“秋声”淹没于噪声,“寒色”变成了灰色,“万户竹”难觅,“五陵松”荡然!多少年了,阳春三月,正是最好的时节,却恨沙尘不请自来。这样的天气,纵然“秦川如画渭如丝”,也是“不见长安见尘雾”(白居易《长恨歌》)!
但愿唐诗能春风化雨,滋润我们的心田。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骆谷晚望·韩琮
韩综《骆谷晚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韩琮诗鉴赏
读诗笔记19
诗词鉴赏
(“可补史传之阙”)唐·韩偃《乱后却至近甸有感》阅读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