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道如花” ——齐白石京圈作品展研究论文选
userphoto

2023.05.24 加拿大

关注

撰文:李含波(博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

齐白石(前排右二)、陈半丁(前排右一)、萧谦中(后排右一)与捷克画家齐蒂尔(后排右二)

自北宋李成、王晓合作《读碑窠石图》后,文人合作画就逐渐出现于观者眼中,成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部分。画家合作往往人数随机,多则数十人,少则二三人。题材亦不固定,既有命题创作,也有文人日常雅集中的兴致生发。许多作品不但内容丰富且极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对研究者挖掘和探寻时代与历史有参考意义,也反映了当时艺术生态的一个侧面,还原出这种极富中国传统文人味道的文化交流。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一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二      26.5cm×41.5cm

这件荣宝斋藏齐白石(1863-1957)、陈半丁(1876-1970)、萧谦中(1883-1944)合作的《花石工虫》四条屏,共十二帧,每帧尺寸为26.5cm×41.5cm。作品设色清雅,笔墨轻松,各家用笔特点均有体现,气韵贯通。主体是陈半丁所绘十二种花卉,有牡丹、山茶、菊花、雁来红、迎春花、兰花、百合、牵牛、翠竹……润静古朴,简约老到。萧谦中负责画面中的石,笔姿雅秀,浓淡有致,变化多端又“形神兼备”。萧谦中此时画风已摆脱“四王”窠臼,灵动自如,气息醇厚,一股空谷幽兰的隐逸之态跃然纸上。齐白石补虫蝶,将蜻蜓、蜜蜂、蝴蝶、黄蛾、蚂蚱、蝇虫、螳螂、秋蝉、天牛……与花石穿插搭配,偏工的昆虫与写意的花卉相观照,既有墨笔自如的表现,又不失草虫刻画之精微。十二花,十二虫,十二石,十二景,花、石、虫、款和谐有趣,仿佛一切矛盾都在画中统一起来,展现出传统笔墨技巧与大自然和生活的体验与表达。

齐白石曾说:“余自少至老不喜画工致,以为匠家作。……惟四十岁时戏作活虫写照。”[1]可知他于不惑之年(1903年)开始学习昆虫画法。1919年,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苦于个人绘画风格不被当时画坛所接受,而“客有求画工致虫者众”的现实又为其探索画路打开了一道大门。他逐渐找到了以工致草虫为市场开辟的突破点,于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因兴趣而习的创作加入更多客观促动的因素,他在绘画手法上也有许多主观探索。草虫绘画是齐白石20世纪20至30年代创作的主要题材,并因意外畅销而逐渐成为其代表性主题。故此,他居京早期与画家合作多以工致草虫面貌出现,不仅如此,白石还让自己最喜爱的三子齐子如学画工虫。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三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四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五      26.5cm×41.5cm

这件三人合作的四屏三挖未有纪年,结合目前存世的《草虫册页十二开》(1920,中国美术馆藏)、《草虫册页四开》(1924,荣宝斋藏)、《花卉草虫册页十二开》(1924,中央美术学院藏)、《花草工虫册页十开》(1931,荣宝斋藏)、《活色生香册十二开》(1937,中国美术馆藏)等白石草虫题材的参考件相对照,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首先,画风逐渐脱离其初期八大山人萧疏冷逸的意境,草虫更为写实,属于墨笔小写意。其次,昆虫不再如标本般伫立不动,与画面中其他物体产生更多关联。如绿蟋蟀隐没于石后,若隐若现,虽无声,却似歌唱,形态活泼,动感十足。蜜蜂憨态可掬,振臂展翅,且借风吟。笔者推断这件作于20世纪30年代晚期至40年代初期。此时,齐白石更加投入对各类昆虫的写生,探索更为细致精准地刻画,在追摹神似上颇下苦功。笔法同步走向成熟,可以熟练地表达透视并有别开面目的创造,比如展现蜜蜂振翅的独特手法,再如蝉翼的表达在追求薄而透明质感同时,不再拘泥于蝉身的细若游丝,加入写意的手法,使之更加生动而富于变化。又如螳螂腹部、蝴蝶翅膀等细节呈现,以及昆虫的动势把握、神态捕捉等都体现了更加成熟的表达方式。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六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七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八      26.5cm×41.5cm

关于这幅四屏三挖合作的先后关系。从陈半丁为齐子如生前所绘《草虫画稿》补花卉并跋来看,陈氏未有特别关注花虫的距离与互动,造成虫被花湮没的观感。而四屏三挖中三者的绘画关系大约是齐白石最后补虫,一方面以花、石造虫来衬托主景,反过来虫与花、石的互动生发,又传达出画面的动势。四屏三挖因创作次序的先后带来了气韵、风神的趣味之妙。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九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十      26.5cm×41.5cm

清代初期,北京宣南地区就是士人以文会友,诗酒唱和的荟萃之地。清中期以后,宣南地区已成为全国学术文化和艺术活动中心。众多学者从各地来到京师,往往聚于宣南,学术或艺术观念和风格发生巨大转变,逐渐从地方性学者、艺术家成长为全国性影响力的学者、艺术家。晚清民国时期,宣南地区依然是文人艺术家在京活动的主要场所。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十一    26.5cm×41.5cm

《花石工虫》十二帧之十二    26.5cm×41.5cm

1906年,陈半丁受金城邀请赴京北上。萧谦中大约于1899年入京,跟随同乡画家姜筠学画,后离京漫游,于1919年复归京住在宣南。[2]1917年,齐白石因避乱乡祸而短暂借住法源寺,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仍住宣南法源寺。由上可知,陈、齐、萧三人结识在1919年前后。

变革是三人入京后共同的艺术着力点:陈半丁将之前海派绘画中较为厚重浓烈的风格转变为清雅淡致之风,拓展对于青藤、白阳、石涛等诸家的学习。萧谦中开启了画风的自我变革,不迎合时流,突破四王,上追宋元,求自得闲适。齐白石《己未日记》(1919)中记录了其居京后广阅名家作品的学习经过,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破釜沉舟变法的决心。

三人入京后境遇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齐白石初入京圈,当时北京画坛倡导“师法宋元”,而齐氏学青藤、八大等明清画家面貌,不被时人所重,他自叹“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面临“一切画会无由加入”的无奈。陈半丁小齐白石12岁,出生亦贫苦,但他比齐白石幸运,未及弱冠便得吴昌硕、任伯年等名家亲炙,入京后有吴昌硕为其订润加持,从而较早在京城站稳脚跟,并先后加入了各种画会,且在金城去世后,成为北平画坛的核心人物之一。萧谦中比陈半丁又小7岁,1920年被列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是潘恩元《旧都杂咏》笔下北京画坛的“旧都四家”[3]。1931年4月,捷克画家齐蒂尔收集京派画家作品以备欧洲展览时,在北京与齐白石、陈半丁、萧谦中等人聚餐留影(图)。照片中齐白石居中间,被齐蒂尔夫人及陈半丁等人簇拥着,萧谦中则与齐蒂尔一起站在最后排。从这几人颇为有趣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齐白石在入京十余年后,声名渐渐得到肯定。1947年,俞剑华《七十五年来的国画》一文提到北平画坛万花齐放的局面,最盛是在民国七年至十二年,萧谦中、陈半丁、齐白石诸先生赫然在列,但评价有别,“除齐白石外,都是笔墨纯正,气息古雅”。可知,齐白石变法的画风尚未被当时画坛完全认同,声名亦不如陈、萧二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笔墨纯正,气息古雅”诸位先生中,萧谦中排在了第一位,故齐白石感叹“我羡长安老萧贲,工夫心苦是人知”,[4]羡慕萧谦中的苦功和“左清晖而右麓台”的绘画风格被世人所认可。即便如此,齐白石仍颇赞叹萧氏的作品:“登临四望总伤神,剩水残山屋倒倾。到底萧郎心胆静,笔端犹有读书人。”

齐、陈、萧在京华期间多合作绘画,荣宝斋所藏此作是其中之精品,体现出对传统花鸟画的思考与突破。齐白石特重写生,雅俗共赏;半丁讲究笔墨,状物传神;萧愻入古出新,独擅风韵。在学古而不受古人束缚,革新而不忘传统上,三人是一致的,体现出民国画坛多样统一的发展生态。

[1] 齐白石.草虫册页十二开.1924.中国美术馆藏。

[2] 萧谦中、陈半丁.夏山过雨.1940.

[3] 潘恩元.旧都杂咏:“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琉璃厂肆  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

[4] 齐白石.题萧谦中山水画幅二首.齐白石全集 第10卷 普及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122.

(该文发表于2022年《荣宝斋》杂志 第8期)

内容来源 | 荣宝斋美术馆

校对 |王桂荷  侯文佳  易抒璇

编辑 | 李晓婉    审核 | 刘珍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白石 陈半丁 萧谦中合作【花石工虫十二帧】
齐白石 陈半丁 萧谦中合作《花石工虫十二帧》
齐白石、陈半丁、萧谦中合作《花石工虫》四屏欣赏
花石工虫十二帧:齐白石 陈半丁 萧谦中合作
齐白石 陈半丁 萧谦中合作《花石工虫》十二帧
罕见!齐白石 陈半丁 萧谦中合作《花石工虫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