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欲故我在
userphoto

2023.11.15 加拿大

关注

PS:旧文。来自某次《道德经》讲座问答录。

Q
您对形式主义和虚伪经常是批判的,可是人为凡人,怎能无欲无求,世本俗世,万象皆有,社会或许就是虚伪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现在还存在纯粹的信任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流失太多,幸存太少。您怎么看?
A
首先,我将以上这个提问分解为以下观点或问题:
1、人不可能无欲无求;
2、现在还存在纯粹的信任吗?(这更像是反问,意即不存在)

3、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流失太多(即社会不古)。

第一个观点,人不可能无欲无求。
我认为确实如此。人的本质即是欲望。“我”就是欲望本身,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我”。所以,不存在无欲无求的“人”。欲望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我并不认为欲望是可怕的,但不加节制,不受限制的欲望是可怕的。
人类发现了三种事物可以对抗欲望:宗教、法律和知识,象征场所分别是教堂、法庭和学校。人们在这三个地方确实能够更加克制和温和。
信仰是借助“上帝”的神圣力量来对抗欲望;
法律是借助“他人”的强制力量来对抗欲望;
知识是发掘“自己”的理性力量来对抗欲望。
这里面,我更愿意相信法律的强制力量和自我的理性力量。
对于欲望的警惕和因此而产生的观念古今相似。诸位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存天理,灭人欲”。《礼记》最先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朱熹则进一步划定“人欲”的定义:不正当的生活欲望,等同于私欲、物欲。他们承认人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为正当的生活需求。而一旦逾越人的社会等级名分,则就转化为人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有两个问题:一则不究竟,二则缺途径。
所谓不正当的生活欲望,什么是不正当的?按照朱熹的观点,饿了想吃东西正当,但想吃美味食物就是不正当;有性欲是正当的,但想和美女帅哥嗨皮就不正当。
大家或许会觉得荒诞,但这可是当时官方认证的学问。质疑是不允许的,只能去悟,悟不明白就继续悟,所以后来大家只能假装悟明白了,实际上一塌糊涂。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明确究竟何为不正当的欲望,就需要继续划定,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你会发现,最终还是需要一个权威机构盖章才算表面上论定。
问题是,这个问题有正确答案吗?
我想是没有的。一个错误的问题,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
欲望没有正当与否,欲望驱动下的行为则有。就像法律,只能判断某行为是否违法,但不能判定某动机是否违法。道德倒是经常干这样的事,不看结果只盯着动机,只要动机良好,哪怕结果脏得要命也无所谓。而只要动机不够道德,结果再好,都免不了被无聊无能无耻者指指点点。
历史走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讨论欲望的正当性问题了。转而关注对抗欲望的具体方式。譬如“断舍离”,这不是在消灭欲望,只是在转移,通过减少对物质的关注,转而更多的投入到对精神的关注中。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承认欲望不可消灭是对抗欲望的首要前提。
所以,虽然人不可能无欲无求,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决定自己欲什么,求什么。

老莫的《道德经》入门课▼

第二个观点,现在还存在纯粹的信任吗?
首先得明确何谓“纯粹的信任”?在我的理解中,信任似乎只有程度的区分,即在不信任和足够信任之间的光谱间移动,我姑且将你所说的“纯粹的信任”理解为足够信任,这让我们拥有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的方向。
与你的观点不一致的是,我不认为当下社会的足够信任点比过去少。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可能确实不敢去扶一位摔倒的老太太;但在古代的中国,我们或许也不敢独自一人去郊外旅行。今天的社会所存在的信任危机是古代社会没有的,而古代社会所存在的信任危机也是今天社会不会存在的,这是不同文明特性下的社会差异。
所以所谓的足够信任,是信任谁?信任什么?凭什么信任?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或许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了。我不觉得道德建立的信任会比制度构建的信任在事实上更美好。
古代社会所谓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多是传说,或者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社会风貌,不能仅依靠人心多么淳朴或道德多么高尚,前提是法治够严和老百姓不穷苦。宁肯饿死也不捡路上被人遗失的食物,这种故事我不会相信,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我认为信任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信任谁、不信任谁,这是基于我们的分辨能力。当我们不与不值得信任的人打交道时,身边剩下的就都是值得信任的人。如果身边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人,就需要每天防着。
当我们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就可以自动筛选与谁打交道。当然,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很多时候不过是做到感觉上的均衡。

2024年斯人读书会▼欢迎加入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第三个观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流失太多。
我的观点承接上述关于“信任”的观点。所谓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究竟是什么?究竟有多少?如果不知道数量就说流失太多是不是有点感性?
据我所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多是道德上的成就,这些成就实况如何不可考。今人对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更多是靠臆想,就像当下古装剧里的某些画面那样,骏马奔驰,路面竟然无尘土;街市上竟然比今天的长安街还干净。
引晚清时期英国人在京城(北京)的见闻,马路上到处是老百姓倒的屎尿,恶臭难掩。你大可怀疑这是英国人在恶意丑化(虽然没必要),夸大其词,但实际情况很有可能确实如此,因为公共设施缺乏,公共秩序不完善,你指望那时的老百姓能自觉维护街道卫生吗?
所以,尽量克制对古代社会的美好想象。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不是适合今天的社会,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且,今天的社会问题有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些则可以改善。但如果官方不作为也没办法。
不普法,人们就不会有法治精神,就不懂的用法来保护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守法;不提升公众的认知,公众就不可能表现出更好的素养。
所以我不认同把当今的社会问题归咎于过去的优良传统丢失。恰恰相反,我认为人们太把所谓的优良传统当回事了,活在想象里。
提升一个社会的风貌有迹可循:
其一是持续发展经济,让大家生活无忧;
其二是尊重文明特性,简单来讲就是:在商业文明下就说符合商业文明的话;
其三是提升教育质量,让大家多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去背诵是什么、怎么样。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大多数优良传统只能在农业文明保留,一旦进入商业文明就必然会瓦解。优良传统,包括道德感,其实是文明的显像。文明很自然的生发,只有在相对应的社会才可能保存发展,如果不配套就无法存在。

我想关于以上几个问题和观点,都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但我所希望的是,在批判的同时要思考其为什么存在,是否如何避免,以及怎样避免。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是整个社会主要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而慢慢改变的。
最后,破除对自我的想象,就能尽可能的走向真实——我欲故我在,我去故我真

说到底,所谓真实,就是尽可能别他妈太把自己(及自我之意见和意志)太当回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性道德的沦落
尊老爱幼造句_用尊老爱幼造句_尊老爱幼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三章“安民”
谈谈道德经丨虚心实干,才能有治(3)
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