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赛美教授经验!《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之悟与用
userphoto

2024.01.01 河北

关注

华医世界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赛美教授直播授课

本文节选自华医世界私塾班·新年公益直播课“万人学中医”第三场课程--李赛美教授《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之悟与用。

李赛美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赛美,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全国伤寒论课程联盟理事长。全国第六、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教学与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及其他疑难病症。在糖尿病心脏病、中医药降糖及经方运用与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创办国际经方班,创建首家经方展馆-经方阁,桂枝苑,享誉海内外。

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是海内外知名的伤寒学家、糖尿病专家。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之

悟与用

寒热证七大证型特征 

寒热是对疾病性质的理性概括,其临床辨证仍离不了表里(病位)、虚实(正邪)、阴阳(总纲)的综合运用。

根据《伤寒论》条文所述寒热证的病机特点,将其归纳为如下7种各证型(如附图)。

1、寒热对立

《伤寒论》首列太阳病,言太阳表寒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又述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一为发热恶寒,口不渴,一为发热不恶寒,口渴,同为表证,但寒热之性,泾渭分明。

同为发汗,或辛温或辛凉,论治大相径庭。

又如少阴病有寒化证与热化证两大系列,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及黄连阿胶汤证,一为回阳救逆,一为育阴清热,寒热有别,论治迥然不同。

2、寒热相持

多由素体中阳不足,感邪后误治,邪热内陷而成上热下(中)寒者,其表现为下(中)寒者,或下利或腹痛;上热者,或呕或烦而身热等。

如“腹中痛,欲呕吐”的黄连汤证,“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即吐”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及“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的栀子干姜汤证。

3、寒热错杂

病位在中焦,感邪后误治,表邪入里,由于脾与胃生理病理特性差异,出现部分热化和寒化,致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紊乱,其表现以痞、呕、利为主。

如呕利痞俱甚的半夏泻心汤证,兼水饮食滞的生姜泻心汤证,及以胃虚为主,下利日数十行的甘草泻心汤证。

若肝邪乘脾犯胃,病涉中焦,也可出现寒热错杂证,如主治蛔厥、久利的乌梅丸证。

4、寒热相兼

主指表里寒热之证相互并存。

或表寒兼里热,如“不汗出而烦燥”的大青龙汤证,及病状相同,程度较轻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或里热兼表阳虚,如热痞兼恶寒汗出的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体质与所感之邪的性质不同使然。

5、寒热相格

多见于外感病危重阶段“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出现寒热相互格拒的状态,有虚实之分。

属虚者,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其人反不恶寒的通脉四逆汤证;阴寒内盛,格阳于上,其人面赤的白通汤、白通加内猪胆汁汤证,为内真寒,外假热。

属实者,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的邪热炽盛、阳郁不达之热厥证,为内真热,外假寒。

6、寒热消长

恶寒或肢厥与发热交替出现,如少阳病之往来寒热,厥阴病之厥热胜复。

两病证虽然有属阳属阴之别,但正邪相争机理则一,正胜邪退则发热,正衰邪进则恶寒或厥冷。

厥阴病还可根据厥热时间长短,推断正邪进退,疾病的转归:若厥热相等,或热多厥少为病退;若厥多热少,或厥回、热不罢者为病进。

7、寒热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相互作用,证型呈现“恒动”特征,寒热之性一方克服另一方,朝相反方向转化。

若虚寒证温补太过,耗伤津液,化燥成实,脏病还腑,则可由寒证转化成热证,如少阴病有三急下证,“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若阳明病攻伐太过,损伤阳气,则可由热证转为寒证,如(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就具体证型而言,有寒热证对立、相融(相持、相兼、错杂)、相格、消长、转化,反映了寒证、热证的多样性、复杂性。

若从六经传变过程言,太阳病多寒证,阳明、少阳病多热证,太阴、少阴多寒证,厥阴病多寒热错杂证,反映了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实转虚,由寒变热,再由热转变为寒,初-中(极)-后期不同阶段动态过程,反映了寒证、热证相融、转化的普遍性。

寒热相融,为寒证与热证转化过程的中间态,或上热下寒、或里热表寒。

寒热相格为寒证或热证的超极态,或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

寒热消长、转化可视为正邪进退的交界点,由寒转热,多实证;由热转寒,多虚证。寒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寒少则病退。

用药要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寒证、热证一般治疗原则,具体视病位在表在里,属虚属实,所病脏腑,及其兼夹不同而灵活运用。

如温法,在表有辛温发汗之麻黄汤、发汗解肌的桂枝汤;在里,属虚的有温补心阳的桂枝甘草汤、温补脾阳的理中汤、温补肾阳的四逆汤;属实的有温下寒实的三物白散等。

若寒热并见,则寒温并用,也为其大法,具体视寒热证不同状态,用药有所区别。

1、寒热相兼、寒热相持:依寒热多寡,进退用药。

若表寒兼里热,则重用辛温解表之品,佐用寒凉,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仅用一味石膏清热;

若里热重,表寒轻则重用清热之品,佐用温补,如附子泻心汤,仅用一味炮附子温阳固表。

若上热多于下寒,则凉药多于温药,如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

若以下寒为主,则温药多于凉药,如黄连汤中有干姜、桂枝、半夏之温燥,清热仅黄连一味;

若寒热均等,则寒热之品力量均衡,如栀子干姜汤。

2、寒热错杂:寒温并用、甘补调中。

由于寒热错杂证病位在中焦,在消除胃热脾寒之邪的同时,更注重恢复两者协调功能,常用甘温补中法。

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诸方中均用人参、甘草、大枣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协调,则痞、利、呕诸证自除。

3、寒热相格:治病求本,佐用引药。

寒热相格多见于外感病极期,即所谓“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其表象均为假象,故治病必求其本。

若真热假寒者,多用清、下诸法:如白虎汤、承气汤之类;

若真寒假热者,多用回阳救逆法:如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之类,或佐用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引阳入阴,或用葱白交通上下阴阳。

4、寒热消长:寒温并进、调和肝胆。

寒热消长,多见于少阳、厥阴病之中。

由于少阳为枢,厥阴又为阴尽阳生之脏,正邪交争,互为进退,故多寒热交替出现,其病本无不与肝、胆相关,若病在少阳,往来寒热,则寒温并进,辛开苦降,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用柴、芩与姜、夏相配,清解半表半里之邪,调畅少阳枢机。

厥热胜复证,在外感病危重阶段出现,与生死攸关,需密切观察。

5、寒热转化:随证治之。

寒热之证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病性发生了根本变化,治则也随之而异。

如少阴病伤津化燥转属阳明的三急下证,则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

太阴病有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证;

阳明病清下太过,证由热转寒,也有温胃散寒的吴茱萸汤。

外感病案 

反复发热治疗医案

基本情况

林某某,女,58岁,干部,广东人移居南京。患者2年前患胆管癌,经手术、化疗等病情稳定,便体质虚弱,不胜风寒。2002年8月15日经朋友介绍,电话求诊。

诉:反复发热两月余,外出散步或家中来客人兴奋时均可出现发热,有时静卧不动,其热可退。前医均辨为气虚发热,一直服用补气之品,其热时作时止,且近两周发作间期缩短,不能控制,信心大减。

伴恶寒喜暖,口淡,精神紧张,胁胀胃痛。当地医者察其舌淡,脉沉细。

治疗

虑其病在少阳、少阴,与肝、脾、肾相关。白天服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5g,黄苓10g,生姜10g,法夏10g,

大枣10g,太子参30g,炙甘草6g,青蒿15g,

白薇15g,葛根15g,以和解少阳。

晚上服麻黄附子细辛汤:

炙麻黄6g,细辛3g,熟附子15g,炙甘草6g,以温阳解表。

先服两剂试探。

复诊

8月17日电告:第一次白天服中药,出现兴奋,晚上体温上至37.8°C,赶紧卧床休息,并继服晚上中药,2时许,体温下降至36.8C。

次日怀疑补气之太子参量太重,随手剔除一半,煎服后未出现前日反应,体温正常。信心大增,并说若是以往,第二天一定发热。嘱其继守5剂观察。

随访1月未发作。

小结

患者肿瘤术后,气血大伤,反复发热辨为气虚是其常规思路。疗效是辨证正确与否的金标准。服之不效,说明另有原因。

患者有二点值得重视:

其一,反复发热,与情绪有关,所谓“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此为少阳证特征,加之原病在肝胆,常胁胀胃痛,乃肝气犯胃之征;

其二,患者恶寒,平日着衫较常人多,舌淡苔白,脉沉,乃阳虚证确凿;外出散步即发热,为阳虚外感,所谓太少两感证

前医以气虚发热论无效,是病重药轻,且忽略外感、气郁之兼夹。本证实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立昼夜二方二法分解调理。解郁和胃,调理枢机用小柴胡汤加轻清透达之青蒿、葛根、白薇,恐此方偏清解,有伤阳之弊,故于夜间当阳气衰减之时温补,实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方,温阳解表而不烈,无扰动少阳相火之虞。辨证详尽,用之故效。

来看看同学们对本次课程的反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29讲:六经辨证之厥阴病
试论六经病提纲证的意义
【经方】直击阴阳的灵魂 ---寒热辨
病为何难治?至言惟常,至味仅淡。
文字说明版六经八纲方证解经方(以仲景解仲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