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石的自我追问:让灵魂跟上脚步(图)

  王石


  王石的自我追问:让灵魂跟上脚步

  采访手记

  近期被“拐点说”缠身的王石,究竟是怎么想的?

  但是,今天的王石只谈书不谈房子。他更多的话题在爬山、徒步戈壁、思考过去和未来。他说:过去20多年里,我身处的社会,我所带领的企业和我自己,都在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脚步跑得太快,我们的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变得很浮躁,就像德鲁克说的:“我们大大高估了眼前,却大大低估了未来。”

  他呼吁,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控制,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

  这话有深度。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阶层”成了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新阶层”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很多人觉得目前“新阶层”发展缺乏的就是一种主流价值观,而这种意识形态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沉淀。

  王石算是这种新价值观的践行者吗?他是公认的地产界标志性人物,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挑战公众想象力的明星,他的博客,他的企业,他的文字,他的极限运动,很大程度上成了这个“新阶层”的象征。虽然这个“新阶层”正在慢慢形成,但是王石的言行有可能会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这种的形成。也可以说,这个阶层的灵魂正慢慢地跟上脚步。

  其实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把王石当偶像的原因:无外乎他是一个比较向往自由、喜欢登山、挑战自我、个性张扬的人。而在我看来,他的“放下”,他的“放迹天涯”,让企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实际上万科最大的成功,正在于王石不在万科。

  对话

  越简单,离伟大越近

  2008我不会再说房产了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新书《》的出版社方面说您不谈房地产,今天主题是谈书,谈爬山。

  王石(以下简称“王”):这是我坚持的,到2008年之后,我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不谈房地产。这和万科的策略有关系,关于企业方面更多谈的是管理团队,这两年我和公司有关系是两点,第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第二是万科的住宅产业化。

  记:但是去年底您谈了房地产,全国上下都在说王石先生的“拐点论”。

  王:去年我是偶然陷进去的,因为在北京新闻发布会上谈住宅产业化,记者第一个问题就问广州、深圳房价的降价你认为这是不是拐点?我第一句话就说这个话题和今天的主题没有关系,再提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第二我出于对你的尊重,我回应你一下,我认同你拐点的说法,说的就这么多。说完之后,当时就是王石拐点论。我就再去解释一下,接受《经济半小时》的一个访谈,来解释拐点不是大起大跌,而是价格的理性回归。问我对消费者有什么建议,我就说大家急于买房,担心三、四年后买不起房子,我说这些人不要着急。最后变成建议三、四年之后再买房子,变成三、四年后才到底。

  我一看越解释越说不清楚,最后采取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接受一些比较认真的、严肃的,充分展开的层面来讲,最后接受了央视的《新闻调查》,又接受《》的头脑风暴,我觉得达到目的了。到了2008年我不会再说了。

  记:今年是30周年,估计又会有很多媒体找您谈,这30年下来,您的感慨还是特别多的。

  王:也不一定。当然我是一个公众人物,我认同你说很多媒体会对我有关注。如果说20年20人,我采取积极配合的话,30年我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20年的时候,1998年,万科影响力远没有这么大,更多来讲是寻求公司的知名度,现在已经过了这个阶段。第二点,和万科2000年之后的策略有关系,我辞去总经理之后,万科的宣传更多是他们的管理团队。

放下之后要坚持

记:冯仑有个评价,万科后来能够成功,跟您很早时候有一个自己的身份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做职业经理人,放弃做老板。我看您的新书《让灵魂跟上脚步》,有个主题也是“放下”。

王:那是写重走玄奘之路的,2005年徒步戈壁滩,真正走是2006年。为什么主题是放下呢?我们现在是喧嚣的都市,大家都在快步走,我们是不是放下欲望,放下手下的工作,放下我们的追求,到戈壁滩,沿着玄奘的路走一段。但是放下来之后要坚持,很多人又坚持不了。

记:有什么故事吗?

王:第一天出发,组织者拿了一根竹竿,差不多两米半长,要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放竹竿,每个组七八个人,集体把竹竿放到地上,谁的手提前离开竹竿谁就被淘汰。结果很戏剧性,这个竹竿就是放不下来,而且越放越高,竹竿斜着掉下去了。第二组、第三组来试都是一样。

记:竹竿为什么放不下来?

王:很简单,都怕自己被淘汰掉,结果竹竿反而往上抬。

记:这就是今天城市人的一种状态。

王:实际上有象征的意味,本身这个游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和时代气氛结合起来就非常有意思。实际上整个走的过程当中,真正能够走下来是不多的。当时说走玄奘之路,和《大唐西域记》描写的差不多,没有现代的痕迹,甚至路还是当时的古道。大家都非常积极的响应,真的报到了,比如说80人响应,报到的不到40人,真正走的就剩下20多人,实际上是放不下来的。

记:玄奘的执著精神是现代人缺乏的,在放下和执著之间,您怎么看待这种选择?

王:要说执著来讲,我觉得现代人并不缺乏执著。比如说过去的泛政治化,搞阶级斗争是非常执著的,现在我们搞GDP也非常执著。但仅仅是这个执著是不够的,再执著下去可能会有问题,所以我书中提出要懂得选择放下。

记:您觉得自己比较成功的放下是什么?

王:第一次放下是1983年,我从广州到深圳,把原来的都放下了。我那时候是在广东外经委,高级宾馆进出,春秋交易会,是属于风头最劲的部门,放弃到特区,从扛麻袋开始,从头开始。我放下之后,在深圳两年之后,开始尝到甜头,我就劝我的大学同学到深圳来,包括在广东的同事。他们也很羡慕,说等一等,有的说等小孩高中毕业,有的说等把房子分到手,有的说等升副局,种种原因都放不下。90年代中后期,很多人找到我了,我笑了,我说你来晚了。

第二次是股权改造,是深圳政府下的红头文件,四六开,60%归国家,40%归企业。我放弃了,要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因为我认为中国不缺创业者,缺职业经理人。第三次,当时我们非常明确,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我们必须开始收缩、卖掉,专门做房地产,房地产选择住宅。所以,万科到现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住宅开发公司,这就是放下。实际上越简单,离伟大越近,比如可口可乐,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两秒钟就可以说清楚。当然放下过程当中有很多诱惑,情不自禁要做其他的。所以放下了,还要坚持。

登山是兴趣是生活方式

记:这本书与您的《道路与梦想》有什么不同?

王:完全不一样。第一本是我到深圳创业20年的总结。总结是非常费精力的,时间有延续性。这本《让灵魂跟上脚步》,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精力。这本书是接触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最起码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会发现现在全球化的东西。

记:有人说像王石这样的名人写作一定有枪手。

王:很多人怀疑有写手,就像登山怀疑我被抬上去是一样的。实际上我出差就是到现在还是一个人。包括登山和这次的玄奘之路,我每天都有在博客上写东西的习惯,但是我认为博客的东西不能当文章用。人家讲得非常清楚,希望写本书出来。那么我就答应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记:您说现在出差还是一个人?

王:对,我一直是这样的习惯。以后也会这样。

记:听说您登山有负重的习惯,为什么会这样?

王:就是一种训练。包括我走戈壁滩都是负重的,我背两个包,重量保持在20公斤左右。我登了高山,走平地完全没有挑战,但是怎么走又是另外一回事,负重走就为登山进行实地训练。

记:商人阶层崛起之后,舒展情趣,追求某种时尚,有网友说王石用极限运动界定了自己,也界定了一个阶层。

王:实际上这种极限运动是和钱是反比的。追求某种时尚?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讲也会有的。但一定是兴趣,珠穆朗玛峰上去了,七大峰上去了,还折腾什么呢?显然是另外一种东西在吸引着你。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状态。

记:我不知道登山与您的个性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情结没有?

王:我个人应该说和山有特别的感情。我的祖籍是安徽的金载,是鄂豫皖交界的一个山区。母亲家是辽宁的义县,那儿也是山区,我小时候在那儿生活过。为什么登山,本身有这样一个情结,以后在城里,只要到郊区和山有关系的,我就显得特别活跃,到哪儿出差,有山一定要爬。还有一点,少年时候还是国家主义至上,两个运动在全国很有影响,一个是乒乓球,第二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所以,1997年,我第一次去西藏回来就决定登雪山,契机是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见了两位登山家,和他们促膝深谈之后,他们很好奇,我很羡慕他们登雪山,他们说你也可以登,当然不一定第一个目标就要登珠峰。回来之后,我用了一年时间进行登山训练。

记:听说您还诊断有血管瘤,怎么来训练的?

王:1995年发现腰椎间有血管瘤,当时医生要我不运动,最好坐轮椅,如果血管破裂的话,可能下肢瘫痪。我觉得挺滑稽的,因为还没有瘫痪,怕瘫痪已经把自己瘫痪了。但医生这样诊断,我还是相信科学。真正我的潜意识是一定要在瘫痪之前把我想做的事情完成,我就很想去西藏,去看看珠穆朗玛峰,反而这个时候就非常急迫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因为可能下肢要瘫痪,不让你运动,我就开始运动了。因为要去西藏,身体要适应,我1996年、1997年两年的时间,把广东1000米以上17座山全部登遍了。诊断我有血管瘤的时候,我的运动体检心脏是0分,满分是5分。我从西藏回来心脏是3分,及格了。2000年登7000米的山峰回来,心脏是5分,一直到现在都是5分。命运很有意思,换句话说你要跟命运抗争,不能听它的安排。

放慢脚步反思生活

记:您现在时间怎么分配?户外、登山、探险这样的运动外,还要写博,还要做董事长。

王:是三个1/3,登山1/3,国外1/3,国内各个城市1/3。我1983年到深圳的时候,当时恨不得春节那一天都在工作。但是这个状态到了1997年应该是一个转折,那一年我去了西藏。我从西宁出发,整整一个月坐过拖拉机,坐过大卡车,相当于流浪了一个月,回来之后就开始登雪山。辞去总经理后时间分配就不一样了,当时的主要考虑是为了万科,因为东方文化,还是一种权威式的,我希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还在亲力亲为管这个企业,和你的诉求是相冲突的。所以我不但要辞去这个职务,还要疏离。所以我选择了登山,登山与我的个性非常像,我个人主义的表现欲望非常强。

记:我觉得您性格里面非常有意思,是好奇,玩儿心大,但是又特别讲原则的一个人。

王:当然要有分寸。

记:您这本书叫《让灵魂跟上脚步》,书中提出把脚步放慢是什么意思?

王:实际上是要反思生活:我们这样快快快,物质起来了,环境破坏了,同时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了,作为企业家我们有什么担当?第二点,我们30年的增长模式,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伟大,我们未来30年会不会那么平坦?作为企业家,你的发展选择什么模式?还有我们民族文化的选择问题,我们脚步跑得太快,我们的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变得浮躁。

记:您的这些登山心得会影响到企业决策吗?

王:没有那么直接。实际上做很多事情,只是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更何况登山还比较特别一点。你说对人生有什么影响,当然是有的,说这次登山回来有什么新体会,没有这样的思考。很多事情有事后的总结,事前是没有的。

记:是不是有一点悟的意思?

王:这是一个角度问题,悟,是一生都在悟。 梅柏青/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石(2)
《王石这个人》:心底的天涯
让灵魂跟上脚步
给人生一个喘息,给生命一个缓冲
王石首次公开承认连夺地王造成资金紧张
别让灵魂跟不上你忙碌的脚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