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别妄想控制自己的人生!

题引:


曹操把持朝政后,司马懿装病辞官。

有一天深夜,曹操派刺客去试探。

刺客悄悄潜入了司马懿的卧室,站在床前,故意弄出了一些动静。

于是,惊醒了司马懿。


《第二十六章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四句】【第五句】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


东汉末期,公元201年。


曹操当上了司空,位居三公。


当时小有名气的司马懿一看汉室衰微,曹操又野心膨胀。


于是归隐不出,理由是:


“患了麻风病。”


相当于“全身麻痹,不能行走。”


所以他从此闲赋在家,装病度日。


有一天,他的夫人正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暴雨。


我们要知道:


书在古代是一种稀有资源,对于文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大熊猫”的存在。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叫: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可见,古人对知识是十分敬畏的,甚至常常将书当成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祖宗遗产



所以,司马懿当时就慌了。


立马从床上蹦起来,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到院子里去收书。

此情此景,恰好被一个婢女看见了。

而这个婢女,极有可能就是曹操安插的眼线。

幸好,上面发生的这一切都被司马懿的妻子张氏看在眼里。

张氏为了以防万一,断然杀掉婢女,然后亲自照顾司马懿的生活起居。

——《智囊全集·第九部·闺智·不让须眉》


虽然司马懿在历史上一贯表现得像一只老狐狸,但是面对那些被雨淋湿的书,立马就现出了小笨兔的原型。


如果不是张氏遇事果决,沉不住气的司马懿恐怕就要为他“收书”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了。


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司马懿这等蠢行不就叫“以身轻书”吗?


2


公元959年,后周王朝的一代雄主周世宗柴荣病死。


年仅七岁的周恭帝即位,赵匡胤韩通两人共同执掌军政大权。


这时候,北边的契丹准备趁虚而入,南下侵略。


于是,赵匡胤奉命筹划北伐事宜。


就在这个关键当口,朝廷内外突然有人纷纷议论说:


出兵之日,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时。


赵匡胤听到传言后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在家里抱怨:


”现在外面流言四起,我该如何是好?


一家老小顿时停止了欢声笑语,开始面面相觑。


这时候,赵匡胤的一个妹妹恰好在厨房做饭。

拿起一根擀面杖出来追着赵匡胤就打,边打边骂道:

“大丈夫临大事就要自己决断,回家吓唬我们这些妇道人家干什么?”

赵匡胤被骂的面红耳赤,只好捂着脸跑出来了。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


当然,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没过多久,在公元960年的正月,赵匡胤就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


从此篡位自立,开创了大宋王朝。


如果不是赵匡胤的妹妹,这位燕国长公主凭着一根擀面杖三言两语骂醒了赵匡胤的话。


或许,赵匡胤会听到妻子和母亲的一些温言懦语,甚至是泣诉等等。


后来有没有”陈桥兵变“这回事还真是有点悬,从后来的局势看,起码不会发生的如此之快。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有外敌威胁的时候,是赵匡胤最佳的篡位时机。


而这个时机,却因为他的浮躁和恐惧,差一点就跟他擦肩而过。


虽然他平时表现得老成持重,但是面对流言蜚语的时候,不免有点沉不住气。


幸亏他的妹妹当机立断,像定海神针一样稳住了他的心态。


如果再套用老子的一句话:


当时的赵匡胤是不是有一点”以身轻言“的味道呢?

3


北宋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在位时期,有一位深得宠爱的张贵妃。


进宫多年,想为自己的伯父张尧佐谋一个宣徽使的职位。


有一天上朝,张贵妃仁宗到大殿门口说:

“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

仁宗说:“得了!放心。”


于是在朝堂上就降了一道圣旨,要升张尧佐宣徽使。


话音还未落地,包拯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言辞十分激烈,史书上说包拯“反覆数百言,音吐愤激”,甚至一度“唾溅帝面”。


最后宋仁宗实在是呛不住了,只好退朝。


然后张贵妃又来寝室打探情况,仁宗举起袖子擦了擦脸说:

“你看看,朕的脸上都是包拯的唾沫星子。”

张贵妃又气又笑,只好作罢。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


我们可想象这样一个场面:


堂堂的一国之君,被包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严厉批评,大加鞑伐。

而且他还必须表现得像一个翻犯了错误的小孩,只能唯唯诺诺,不能还口。


没错,宋仁宗当然也知道自己的提拔的张尧左并不合格。


但就算如此,如果颁布圣旨的那个人是你,你能忍受得住吗?


我想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定力的。


在生活中我们最常看到的现象是:


许多人就算他是真的犯了错,被长辈们骂几句也一定会忍不住去反驳。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低估了宋仁宗的忍耐力。


4


那么,宋仁宗是只对包拯如此呢,还是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答案是:


他一贯如此。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他吃饭时咬到了一颗沙子,不敢声张,因为他怕厨师会受到责罚。

再比如说他走在路上突然口渴了,也不敢声张,因为他怕侍卫会受到处分。

还比如说他面对某一些大臣们的体臭和口臭,也不敢声张,因为他怕伤了大臣的自尊。


他将这种宽厚仁爱的德行已经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了,所以他死后的谥号是”仁“。


那么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宋仁宗这种处处为人着想的帝王不就是”以身轻臣“吗?



5


当然,每个人都有两面性。


我并不是说宋仁宗完美无缺,是一副天人景象。


我只是好奇: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件和遭遇,每个人的表现都千差万别呢?


为什么古往今来无论是宗教领袖也好,哲学大家也罢,他们都推崇一种“安静和稳重”的德行呢?


比如说:


“禅”这个字,其实是对梵文“dhyana”音译

如果意译过来,就是“静虑”的意思。


再比如说:


《圣经·箴言》里有一句话:“ 心中安静,是肉体之生命所在。”


再比如说:


伊斯兰教自古都有“坐静”的传统,并且将“坐静”法定为一种“受叮咛的圣行”。


还比如说: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提到一个养性的秘诀叫:“静以修身。”


当然,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也早就提倡过:


“致虚极,守静笃。”

那么,顺着以上这些疑问。


我就一直在寻找现代科学的证据,试图找到历史上那些具有最高智慧的人们为什么会“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最终,我确实从纷繁庞杂的资料当中找到了一些科学依据。


下面,我想先着重介绍一下我所梳理出来的三项神经脑科学实验。


6


【第一项】:


科学家曾经找到一些禅宗冥想者和非冥想者做了一项实验:


实验人员将一个加热器放到他们的皮肤上,然后逐渐加热。

直到他们觉得太烫,开始认输投降。


实验结果显示:


禅宗冥想者即使在实验中没有进行冥想,对疼痛的忍受能力也明显高于非冥想者。 


在对他们全部进行了一次脑部扫描后,发现:


冥想者大脑背侧前扣带回,厚于非冥想者的大脑背侧前扣带回

而且,这一区域也同时负责管控人的情感疼痛。


也就是说:


冥想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在遭受到外来的伤害时都比普通人显得更加迟钝


这个实验或许就能解释宋仁宗为什么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紧急事件了,虽然他并没有专门学过冥想和禅坐,但是他对待外在的一些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淡定气质,完全符合一位禅者的形象。


7


【第二项】:


1997年,宾夕法尼亚州神经学教授安德鲁・纽伯格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了一些禅坐冥想者的大脑。


扫描资料显示:



一名经验丰富的禅坐者在冥想时,他的前额叶皮质(大脑负责掌管注意力的区域) 会进入活动的高潮。

而另外一个负责掌管时空认知的区域——上顶叶区却陷入黑寂,完全没有活动。


也就是说:


他们在冥想时,会自动阻止信息进入控制方位和时间的大脑顶叶,所以会更加专注。

8


【第三项】:


这个实验是理查德·戴维森做的,算是对安德鲁・纽伯格实验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他是当代冥想科学的奠基人也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韦斯曼大脑影像行为实验室暨心智健康调查中心的主任。


在2007年,戴维森专门研究了一下禅坐新手资深禅坐者的专注力问题。


实验如下:


让两组受测者分别专注于观看荧幕的一个固定圆点,然后研究者对其脑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扫瞄。

为了挑战受测者的注意力,研究者还故意制造了各种杂音来加以干扰。


大脑成像扫瞄发现:


这两组冥想静坐者在其掌管注意力的脑部前额叶皮质区域都被激活了,但是资深禅坐者在该皮质区显得更加活跃,而静坐新手在一些与维持专注力无关的皮质区更加活跃。


也就是说:


资深禅坐者在纷繁嘈杂的环境中,更能够启动其脑部专注网络,保持对于固定圆点的专心程度。


没错,他们其实已经能操控和改变大脑某些神经元的连接了。


仿佛有一种自主意识正在觉醒,大脑开始反客为主,不再接受一些外在刺激的奴役。


这让我想起了《达摩悟性论》的一句话: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


所谓的解脱,不就是开悟成佛吗?


9


而且,通过扫瞄还发现:


越是有经验的静坐者在受到躁音干扰时,其情感网络愈不会活跃,这也意味着当事人更容易专心。


所以,后来理查德·戴维森做完这些实验激动地说:


“冥想不仅在短期内改变大脑的运作,也很可能产生永久性的变化...其实,那些冥想时间最长的僧侣在大脑里产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有信心去相信精神训练法可以让人产生变化。”

——理查德·戴维森《幸福》第192页。


其实,戴维斯之所以欣喜若狂。


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人性的秘密,即:


通过训练使大脑产生生理上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都知道,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


医学上有一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叫“认知行为疗法”,即:


通过某种训练,改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模式的一种治疗方法。


戴维斯的发现,无疑为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一个科学上强有力的佐证。


原来人的精神是可以训练的,性情也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前提是你得愿意,还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那些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人,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偷懒和逃避。


10


比如说司马懿,他就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


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后,他痛定思痛。


痛下决心要彻底改掉自己心浮气躁的毛病,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据史书记载:


曹操后来对司马懿还是放心不下,有一天就派了刺客深夜去试探

刺客悄悄潜入了司马懿的卧室,站在床前,故意弄出一些动静惊醒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睁着眼睛,咬着牙,愣是一动不动。

等到刺客回去将情况如实上报后,曹操这才相信他真的得了“麻风病”。

——《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成功地战胜了恐惧,逃过一劫。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能够战胜常人无法招架的恐惧呢?


11


2014年《科学美国人》第十二刊刊登了一篇叫《静坐冥想的脑科学》的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因为文章中提到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如果让参与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坐或者冥想训练,那么减压效果最明显那些人的大脑中,杏仁核的体积会减小。


什么是杏仁核呢?


所谓的杏仁核,就是我们一切负面情绪的中央处理器。


比如当你感到恐惧,愤怒,灰心等等的时候,就会激活大脑里的杏仁核。


当然反过来也一样:


如果你的杏仁核没有被激活,那你就不会感到恐惧、愤怒、灰心等等的负面情绪。


那么,通过禅坐使杏仁核的体积减小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


你比别人更不容易感觉到负面情绪。


换一句话说:


你会比别人更勇敢,更冷静。


如果你读过我对本章上半部分的解读,就知道一个科学结论:


人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才会激活大脑中的海马体。

然后才能有效地收集和拼凑你所面临事件的各个碎片,最终从全局出发,做出最好的决策。

12


谈到这里,我们就算触摸到老子本章的主旨了,即: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足谈人生。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君主,不足以治天下。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与其说他是败给了各地的起义军,不如说他是败给了自己情绪。


为什么呢?我们需要从头说起。


13


其实,隋炀帝从公元604年登基之后。


特地将他的年号改为大业,意思是“宏图大业,千秋大业”


可见他的理想之高,报复之远。


而且,他也确实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番天翻地覆的大改革,对大隋朝的种种弊端实施了一场隆重的大手术。


结果证明:


他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手术,重新焕发出了大隋王朝空前的活力和繁荣。


14


我们可以参看一些他具体的举措和政令:


第一,颁发了新的《大隋律》,逐一地废除了前朝的严刑峻法。


其中有一条你可能都难以置信:


他甚至废除了谋反罪的连诛制度。


要知道,这在中国历上绝无仅有,只此一例。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一直到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在这期间的495位皇帝中,没有一个皇帝具备了暴君隋炀帝如此的开明和胸襟。


第二,修凿了一条著名隋朝大运河。


打通了中国南北地缘的“任督二脉”,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交流与繁荣。


那些宣称隋炀帝修运河只是为了“吃喝玩乐”的史料,纯属不懂政治的文人们在污蔑和造谣。


第三,正式实行了科举制度。

打通了中国平民到贵族的“上升渠道”,极大地吸收了底层和偏远地区的人才。


这一项制度之伟大,直接波及到了后来的大唐王朝,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唐朝的富强和繁荣。


并且,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了后续中国的一千三百年历史。


所以,科举制度后来被近代著名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惊叹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5


直到大业五年,也就是他登基的第五年(609),天下依然是一片繁荣盛世。


据史书记载:


当时的隋朝户籍达到八百九十万户,人口高达四千多万。


要知道:


即使后来号称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时期,全国人口的规模也不过是三百万户而已。


我想谈到这里,有一个观点你们应该都会同意的。


那就是:


如果隋炀帝杨广恰好心脏病突发,死在了公元609年。

那么,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千古留名的英主圣君。


后世的唐太宗和宋太祖,很可能要修个帝庙把他供起来当成是一个学习的榜样。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隋炀帝杨广一生所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历史学家么所公认的:


征伐高丽(即朝鲜)。


原因是:


高丽不尊臣礼,而且还暗通突厥。


16


其实,征伐一次高丽虽然十分消耗国力。


但是并不足以使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从此走向衰落,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是:


杨广从公元612年开始,在短短的三年之内,竟然连续征伐了三次高丽。


最终,他彻底耗尽了国力,也彻底透支了民力。


你一定会问:


隋炀帝难道不清楚财政和民生的状况吗?为什么要连续征伐三次呢?


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因为他只要一想到自己率领百万大军远赴他乡,最后却只有二千七百人回来的时候。


他就如坐针毡,寝食难安,常常废书而叹。


他的一生,从未遭遇过如此狼狈的失败和不堪。


于是,有了二次,又无功而返。


然后,第三次,高丽终于主动请降了。


杨广喜出望外,下令班师回朝。


但是他在归来的路途中,蓦然发现:


那个曾经国泰民安的天下,已经沦为人间炼狱。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他没想到:


自己为了成功地征服高丽,竟然导致了政治上如此惨淡的一败涂地。

17


从此,他从一个皇帝变成了消防队的队长。


每年,每个月,甚至是每天,都在指挥着自己的“消防大军”扑灭全国各地的起义之火。


到大业十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14年。


那一年的春节,他过得凄凉而惨淡。

因为各地前来朝贺的使节,都被起义军的熊熊烈火阻挡在了洛阳城外。


他,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他的人生,仿佛从当初璀璨绚烂的彩色,转眼之间就褪变成了一片黑白。


从此,他一蹶不振,夜夜噩梦缠身。


最后,无法面对失败的他:


选择了及时行乐的人生,开始怠政和荒淫。


四年后,他的御林军发生叛乱。


宇文化及派人送来了三尺白绫,他惨然一笑,只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8


好了,故事讲完了。


你心里一定有疑问:


通篇下来,我好像没有提到老子的任何一句话。


没错,尤其是隋炀帝杨广的故事,我连《道德经》里的一个字都没提到。


但是,如果你真的读懂了杨广,就会发现:


他就像是一个被杏仁核绑架了的人质, 一个完全被负面情绪操控的傀儡。


他的后半生简直可以说是形象而生动地演绎了老子的两句话,即: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所谓的“以身轻天下”,指的是当一个君主面对天下的时候,变得轻浮和急躁。


比如司马懿在面对暴雨淋书的时候,就属于“以身轻书”。

比如赵匡胤在面对流言蜚语的时候,就属于“以身轻言”。

隋炀帝杨广,在面对治自己失败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以身轻天下”

19


其实,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也曾经攻打过高丽,同样也是大败而回。


但是杨坚痛定思痛,最后沉下心来,选择了韬光养晦。


还有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讨伐了一次高丽,结果还是铩羽而归。


但是唐太宗痛定思痛,最后也沉下心来,选择了韬光养晦。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如果李世民也像杨广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话。

那么必定也会一意孤行,三征五伐。

最后耗尽国力,透支民心。


即使他侥幸保住了江山,大唐也绝不可能撑得过后来的“安史之乱”。


所以,老子才会告诫那些万乘的人君们: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下半部分【完】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冥想对人的大脑有什么改变?
冥想的力量究竟如何影响你的身体?
全干货!12个好习惯让大脑实现“逆生长”
年底忙得要死?是时候给大脑来个大保健了
冥想有益于您的脑力和情绪的15种方式
冥想训练改变杏仁核对情绪刺激的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