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考点】电视仪式传播,一个媒介事件频发的2016年搞不好就考到了!| 内含瓦叔对媒介事件考点的...


距离2017考研还有 58



电视仪式传播研究范式


  

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媒介技术的介入,产生了一种新的仪式形态——电视媒介仪式,它的传播特色、功能及研究范式有哪些,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就目前研究现状看,有以下几种研究范式。


  

(一)文化研究范式


  

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传播,而文化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是神话、戏剧,是宗教、交谈,是娱乐、体育,是一种共享意义与文化空间的建构。传播研究即文化研究,它的旨趣“不是以支配人类行为的法则来寻求关于人类行为的解释,也不是把人类行为消解为其所基于的结构中,而是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文化研究不是试图预测人类行为,而是试图诊断人类的意义”。这是一种“深描”的人种志阐释方法,它追求的传播学研究范式是理解与互动、交流与实践、共享与认同,是应用于经验的阐释,是对形形色色意义体系的建构。此外,他反对传播研究的行政模式、权力模式、焦虑模式、效果模式和客观主义模式,他强调传播的研究应该是“对美学体验、宗教思想、个人价值与情感以及学术观念的分享——一种仪式的秩序”的探究。他力图建构一种新的意义共享的传播研究范式,其目的是拓展人类的交流和理解。该文化研究范式由于有着巨大的阐释力,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得到广泛应用。


  

(二)传播效果范式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一书中首次对“历史的现场直播”——电视媒介事件产生的巨大仪式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它弥补了传播领域中传统的效果研究方式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将各种理论观点综合成为整体。


  

同时他也指出大众传播与人类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是大众传播像大工业生产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机构,而人类学却往往以那些根植于“传统”的互动个体的小体系为研究对象。大众媒介研究集中在对大众中抽象的个体进行传播的日常程式,而仪式人类学则更关注在有组织的社会体系中特殊事件所具有的功能。二是大众传播的学者与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对于社会自我表现的方式有着共同的兴趣,他们对由这种自我表现及其艺术语言所产生的效果也有着共同的兴趣。三是人类学家对仪式的关注等同于传播研究对信息及媒介的关注,人类学家和传播学研究都关注如何“应用”象征和仪式来治愈心理、生理疾病,影响社会潮流和风气,推动战争取得胜利,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当然还有促进社会统一及引发社会变革等问题。作者开媒介仪式研究的先河,使得中国的传播研究有了新的参考坐标。



(三)媒介社会学范式


  

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指出,电视媒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它具有微观性、家庭性、植入性和转换性,它为我们的本体安全提供了保障,更为关键的是电视“作为转换客体的媒介”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日常仪式空间”,通过看电视,“我们可以感觉到从一种日常生活空间进入另一种日常生活空间,跨越一道界限或门槛,进入有着清晰(也许常常是不太清晰的)标志的仪式空间中。在这些仪式性空间里,日常生活的文化得到强化”。另外,电视为家庭与国家的仪式提供新内容,从根本上保持了传统的连续性和共享性。同时作为家庭媒介,电视为我们提供了归属感、熟悉感、认同感。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西尔弗斯通则强调电视媒介是家和国家的延伸,延伸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强的控制,它的特性在于联系即接触。它把发生在外面世界的新闻带进来,为自我确认、重塑信心带来故事与影像,它还会影响或强化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总之,在孤立与联系、私人与公共、全球化与地域性、个人与集体、真实与想象之间,电视媒介的仪式功能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四)角色功能范式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在《解读电视》一书中早就指出,电视具有“吟咏功能”,电视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就像古代的“游唱诗人”一样,“利用既有的语言,把当时社会的生活作息,整理组织出一套又一套的故事或讯息,并强化肯定了听者对自己以及对自己文化的感受”。电视与“游唱诗人”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占据文化的中心。


  

此外,电视具有“强调社会中心性”的特性,也就是人类学上称为“仪式性浓缩化”的特征。电视将抽象的、普遍的观念比如好与坏、正常与反常、有效与无效、自然与文化、个体与制度、积极与消极等浓缩为具体形式,被受众主动地接受。


  

游吟式电视不仅为世界赋予意义,而且标明意义的边界,因此,游吟式电视对其“母邦”文化来说,是一种强大的保守力量或社会中坚力量。


  

费斯克认为,电视在“仪式”的角色上,具有以下诸种功能:促进共识、提供价值、歌颂丰功伟绩、肯定自己的文化、建构身份认同、强化归属感。



(五)批判研究范式


  

英国传播学者尼克·寇德瑞从批评的角度,提出了“媒介仪式”在社会中的“霸权”作用。他认为“媒介仪式”一词指“围绕与媒体相关的关键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规范化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能建构,或意味着与更宽泛的、与媒介相关的价值之间的联系”[6]。寇德瑞认为,社会秩序经由传播建构,电视媒介仪式是电视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组织文化实践的方式,它以社会中心的神话及媒介化中心的神话来生成和强化信仰。


  

其他还有英国学者大卫·麦克奎恩的《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以及约翰·菲斯克的《电视文化》对电视仪式的思考等。这些学者的理论与著作对研究电视仪式传播的范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瓦叔点评:



从今天起,我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好文章,这篇文章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之前有同学问我,奥运和阅兵怎么分析,也有同学问我,詹姆斯凯瑞怎么用。那么,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我们在分析类似的电视仪式(例如奥运、春晚)等等的一个思路。我们应该怎样去分析一个像这样的媒介事件?


 

第一个:詹姆斯凯瑞的媒介仪式思路,就像文章里面讲的那样仪式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共享意义与文化空间的建构。一句话,通过这种思路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价值观是如何建立的。文化上有什么样的作用。例如,春晚提供的是一种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文化上的凝聚力。奥运会是对人类文明和体育精神的申明,等等。


 

第二个:传播效果思路,这一个思路就是媒介事件,这是我们说的最多的一种。跟媒介事件相关的理论有议程设置、两级传播、使用与满足等等。


 

第三个:媒介社会学思路,这一个思路比较难以理解。我们只要记住这一句就好了,“电视为家庭与国家的仪式提供新内容,从根本上保持了传统的连续性和共享性。同时作为家庭媒介,电视为我们提供了归属感、熟悉感、认同感。”如果是国际事件,也可以利用地球村来进行分析


 

第四个:媒介功能思路,这一个思路实际上就是媒介功能。想想看我们有多少种媒介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娱乐,实际上都可以结合分析。促进共识、提供价值、歌颂丰功伟绩、肯定自己的文化、建构身份认同、强化归属感


 

第五个:批判研究,分析媒介事件用批判研究有什么思路呢?两条思路,一条是文化工业,或者批判娱乐化。一种是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入手,用受众商品论进行分析。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是否会分析了呢?




▼▼▼


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

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瓦叔2017新传考研冲刺班暨热点班说明(同样适用于MJC)



陈力丹大大说他喜欢这样的答案!



传播学的知识点还串不起来?不要怕!因为瓦叔的传播学框架图迭代啦~! |   以及内含进群福利



关注

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每日考点 | 仪式传播(媒介事件):理论、类型及影响
媒介融合研究多重维度与四种代表范式
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
《传播学纲要》导读及重点
头条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