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坛 | 张晓春:活力街道塑造——深圳街道设计实践

2016年10月28号,以“健康路网、活力街道、多元共享”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健康交通·健康城市”论坛开幕式在南京召开。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晓春以《活力街道塑造——深圳街道设计实践》为题作特邀主题报告,以下文稿经作者本人审阅后发布。

张晓春,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深圳市交通信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城市交通协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第六届政协委员。



首先热烈祝贺南京城交院成立20周年,这是我们行业发展最迅速的20年,同时也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20年,也感谢城交院给我一个机会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街道设计的实践。

今天介绍的题目是《活力街道塑造》,主要分享在深圳做的有关案例,包括三个部分:理念转变、实践案例、问题意见。

一、理念转变

    


目前深圳实际人口约为1850万,城市可建设用地仅9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2.0万人/km2。2015年全市机动化出行总量达2076万人次/日,职住分离进一步加剧。


打造“轨道都市、宜行城市”是深圳支撑高密度、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圳现有轨道运营里程285公里,至2025年轨道四期工程建成,轨网将增至720km,远期将超过1200公里。 “轨道 步行”出行以及市民对宜居生活品质的渴求,都使得未来道路需要承载大量的步行客流;以优化“轨道 步行”出行体验为导向,通过道路空间塑造、景观提升、街道活化,促进城市的宜居与繁荣是未来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


由传统道路设计向街道设计转变,是以往由关注道路单一交通功能向注重街区发展复合功能的重大转变,具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对象的转变:由以往主要关注车向重点关注人转变,从人的感受出发统筹资源的分配;


二是设计空间的延伸:设计范围从道路空间向周边空间延伸,将“交通、商业、空间”作为整体进行设计,打造活力街区;


三是设计手段转变:街道设计要求更综合的手段,从空间分配、车速管控、景观提升、商业活化、城市设计、绿色智能等方面着手,塑造功能完整的街道:

(1)空间分配:道路空间资源向公交慢行倾斜,其核心是体现效率优先;


(2)车速管控:通过道路线型曲折化、缩小转弯半径以及路面铺装材料变化等措施,实现对道路车速的管控;


(3)商业活化:挖掘道路公共资源,增加街道驻留空间,激活商业活力;


(4)景观提升:重点是面向改善慢行出行体验的街道景观综合提升;


(5)城市设计:将街道整体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升城市品质;


(6)绿色智能:通过海绵城市、智能新技术的应用,建设生态、智慧的社区。


二、深圳案例

    


近年来深圳在街道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实践:

首先,在项目组织上,组建了涉及道路工程、交通设计、环境景观、城市设计、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协作团队,从规划、施工图设计到工程实施全过程参与,并协助政府进行综合协调。

其次,综合考虑用地性质、交通条件及区位等因素,将全市各片区分为商业服务、综合办公、社区生活、生态休闲四大类,并分类制定片区交通发展策略,指导开展街道设计:

商业服务类:该类片区交通需求大,且商业出行要求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因此,在交通上主要强化轨道站点与周边商业设施的连接,提供更高品质的慢行环境;同时在商业类片区打造适合驻留、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综合办公类:交通出行以通勤交通为主,且出行需求量大,市民普遍要求便捷出行;该类片区交通上要求公交出行主导,同时设置密集的、全天候的慢行网络;并结合慢行流线,沿途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公共空间;

社区生活类:居住社区是城市中占比最大的片区,是各种交通的起源地,同时也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交通上要实现通过性交通分离,同时管控片区车速,营造安宁街区;并为片区居民提供社区商业、活动和交流的公共空间;

生态休闲类:主要是假日集中出行,是市民休闲放松的主要场所;交通上需要安排直达便捷的公交服务,打造健身休闲的绿道系统;同时尽可能地提供开放怡人的公共空间,并设置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

以下是深圳在街道设计的几个案例:

1、碧波片区交通景观改善

碧波片区位于罗湖区,是深圳建成最早的城区。该片区以居住小区为主,文化氛围浓厚,片区设有动漫基地、罗湖区图书馆、音乐厅及多所学校,是典型的生活类片区。

在开展方案设计之前,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微信等方式对收集了片区居民意见,居民普遍认为步行环境较差、安全性不足、自行车出行不便、整体景观环境有待提升,比如:有92%的人认为人行道过窄、不舒适,有98%的人认为步行不够安全,92%的人愿意接受限制车速、礼让行人。


根据片区性质和上位规划,我们将片区定位是慢行优先、片区居民交往的空间、安宁街区。主要的改善策略包括:

1)在空间分配上,重点关注慢行者的感受,将道路资源优先分配给慢行者使用,将碧波一街双向2车道机动车道宽度从8米压缩为6米,同时利用两侧消极的绿化带,将两侧人行道宽度从1米加宽到5米;将黄贝路10m机动车道压缩为7m,在两侧各增设1.5米宽自行车道,解决居民自行车出行和与地铁车站接驳需要。



2)在车速管控上,通过在碧波一街、德智路采取交叉口窄化、道路曲折化设计、路段过街太高等稳净化措施,降低车速,改善行人交通安全。


3)在商业活化方面,将黄贝路沿线商铺门前4.5米宽建筑退线用地与人行道一体化设计,合理布置商业外摆空间,实现通过人流与商业外摆、驻留空间统筹协调,提升沿街的商业活力。


4)进行景观整体提升,结合打开公共空间、市政公园改造进行景观综合提升,改善慢行出行体验。包括将图书馆和动漫基地围墙打开,一体化设计成广场空间,并增设标志性雕塑设施;在碧波一街主入口,结合市政公园景观整体改造,将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及公共空间进行一体化铺装设计,同时打开封闭的绿化空间,增设方便市民停留的休息平台;同时结合景观提升增设家具座椅、人行标识、花箱等,并对市政井盖、盲道等进行精细化设计。


5)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统筹街道整体风格,在湖滨新村沿街商业路段,设置轻钢结构的风雨连廊并延伸与商业外摆空间衔接;对阻隔人流的低矮护栏予以拆除,沿街商铺地面与市政人行道铺装实现一体化设计。


6)在绿色智能方面,在爱国路市政公园通过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蓄水池等措施,实现雨水回收循环再用;在行人过街路段设置红外线智能感应式人行过街信号灯、道路车速及流量实时显示系统等。



项目实施跟踪评估

在道路改造工程完工后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91%的受访者认为人行环境、步行安全性序有明显改善,94%的受访者表明交通秩序有明显改善,79%的受访者过去一周自己或者家人有采用自行车出行;但是也有约42%的受访者表示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细节处理不太满意。


在改造前后流量对比方面:一方面轨道客流有所增长,在全市的轨道客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片区附近地铁站在道路改造实施后客流增加了7.3%;说明片区慢行环境改造后,有更多的人使用地铁出行。


另一方面机动车流量有所减少。由于改造后道路宽度缩窄转弯半径减少等原因,车行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改造后小汽车交通流量和改造前相比量减少了11%。


调查数据说明项目实施对优化出行结构、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已取得初步效果。

2、东门老街交通景观综合提升工程

东门老街是深圳最早的商圈,是典型的综合商业服务类街区,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现状人车冲突严重、购物环境较差。

结合现场调研和沿线商家走访,基于现状业态及上层规划,东门老街片区定位为城市的门户、景观购物街、时尚休闲街道。改造的重点主要是注重商业氛围的营造,尽量减少车行对商业氛围的不良影响,打造“人车共享、行人优先”的景观购物大街,让老东门片区的焕发新活力、新生命。主要改善措施包括:

1)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从10米缩减至6米)、加宽人行道宽度(两侧分别从5米加宽至7米,从8米加宽至10米),将车行空间出让给人行,改善购物环境;


2)将车行道抬高与人行道统一标高,并一体化设计车行道与人行道铺装,打造人车共享街道,方便两侧购物人流穿行;


3)调整道路线型,通过道路曲折化设计,降低车速,减轻机动车对行人的干扰,保障商业人流安全性;


4)景观方面通过增加商业外摆、休闲座椅、景观灯柱等措施,丰富优化购物体验;


5)同时改造商业街内部公共空间,增加商业演出广场、旱喷广场等,为市民提供有活力、可驻留的商业活力空间。


3、福田中心区慢行系统改善工程

福田中心区是深圳市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中心,中心区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区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是全市工作岗位最密集区域,是典型的综合办公类片区。

片区开发强度高,交通出行以高密度轨道为核心的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导,区内道路行人人流量大。福田中心区慢行系统改善主要按照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原则,完善立体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增加建筑和周边公共交通及绿地公园的联系;同时结合风雨连廊设计,构筑全天候的慢行网络。

例如:中心区与梅林片区之间是主要的交通需求走廊,两地距离只有四公里左右,现状沿线交叉口早晚高峰严重拥堵,为此,结合前期调研居民希望有便捷自行车通道出行的诉求,规划设置了跨越北环大道直接联系中心区与梅林片区的高架自行车专用通道,为市民提供绿色便捷的出行选择。


规划提出了地面步行通道、立体步行系统、自行车道系统以及慢行休闲系统四个方面共76项建设工程。

由于前期碧波片区交通改善效果反响较好,罗湖区后续已启动十个微片区交通及景观综合提升工程,其余福田、南山、盐田等各区也已启动相关工作,正逐步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广。



三、问题建议

    


结合深圳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问题与建议:

(一)加强街道标准的制定:要保证街道改造的最终落地效果,除了要制定街道设计标准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施工的标准。

(二)打造多专业的设计团队:由于街道建设涉及道路交通、城市设计、景观等多方面,需多专业团队共同参与才可能做好街道设计工作;

(三)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实施部门:街道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涉及部门较多,协调工作量大,可以考虑由交通、规划、交警、城管等部门成立城市街道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街道规划设计及建设工作,提高协调效率;

(四)建立长期有效的建设管理维护模式:

从规划阶段、项目立项、工程设计、建设实施到建成后的维护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管控内容,只有这样街道才能设计得好、做得好,大家才能用得好。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区规划简明手册
街道的N种打开方式 | 国际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综述
如何进行商业街区的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打工人打工魂!咱打工人的道路设计就只有植物而已?(附道路景观设计CAD/SKP文件)
伟大街道研究系列2:什么是伟大街道,如何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