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爱玲传》③|谁是提携张爱玲的贵人?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张爱玲传》,作者刘川鄂是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张爱玲近40年,对张爱玲与她所处的时代有着深刻认识,在书中讲透了她一生的灿烂与孤寂。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了解张爱玲何以能够成为传奇。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张爱玲的大学生活和艺术准备。她原本可以去英国留学,却因战事影响改去香港大学。香港战争的爆发,彻底毁灭了她的留学梦。如果没有战争,作为学霸的张爱玲,也许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她只能做起天才梦。

返回上海后,张爱玲如何在文坛崭露头角,又写下哪些传奇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1942年5月,香港大学停课,即将毕业的张爱玲被迫辍学,与好友炎樱乘船返回上海。

回到上海后,她住在姑姑家,打算在当地找一所大学,读完在港大未完成的学业。

那时候,姑姑张茂渊已经成为一名职业女性,先在洋行做事,上海沦陷后,洋行生意不景气,姑姑被裁后又去电台和戏院做过翻译,自食其力尚可,再要负担一个人就很吃力。

在姑姑的建议下,张爱玲迟疑了一番,最终还是去到那个当初逃离出来的家,找父亲出钱,以便自己完成学业。

对当时的情景,张子静在回忆录中有相关描写,读来让人不胜唏嘘:“姊姊在家坐了不到十分钟,说说清楚就走了。那是姊姊最后一次走进家门,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此后她和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张爱玲和姑姑

那年秋天,姐弟俩都成为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张子静读经济系一年级,张爱玲和炎樱读文学系四年级。

然而姐弟俩先后辍学,张子静因为身体原因,读到大二退学。张爱玲只读了两个月就放弃,因为她觉得学业上没有什么长进,没有几个好教授,没有几门她感兴趣的课,不如到图书馆借几本好书回家读。

另外一个原因是,她想早点挣钱,实现经济独立。她觉得,“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

弟弟认为姐姐英文和国文都好,建议她去教书,或者当编辑,但张爱玲最终决定——以写作为生。

写作生涯的起步阶段,她给英文报刊写过随笔,给《泰晤士报》写过影评剧评。

张爱玲发在《二十世纪》上的特稿,插图由她创作

除此之外,她还在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了不少散文,本刊创始人克劳斯·梅奈特对其纯熟老到的英文风格、生动有趣的内容大加赞扬,称赞她是“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他还用张爱玲的肖像作为封面,向读者广为介绍。封面上的张爱玲,画了眉毛,涂了口红,短发齐肩,有着知识女性的装扮和矜持。

与此同时,他还在编者按中进行郑重推介,对张爱玲做出这样一种分析:

“与她不少中国同胞差异之处,在于她从不将中国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正由于她对自己的民族有深邃的好奇,使她有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

贵人相助,一炮而红

张爱玲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一个人想出名,就要趁早,如果太晚,快乐也没有那么痛快。

卖洋文的成功经历,给张爱玲带来极大的鼓励。但她并不满足于向洋人介绍中国这种表达方式,她更大的志向,是用自己的母语创造出一个艺术世界。

因此,在给《二十世纪》写文章不久,张爱玲开始了小说创作,她想用小说证明自己的创作才华,同时获取更大的荣誉。

本书作者刘川鄂认为,“心灵的重创、女性的敏慧、自娱式读书、不凡的试笔,这是张爱玲成为作家之前的四大宝贵资源。她的情感之流奔涌冲出,她的智慧之泉要溢出身外,她的灵巧之手要绘出灿烂的艺术之花。”

1943年初春,一个乍暖还寒的午后,身穿鹅黄缎袍的张爱玲在路上匆匆而行。她挽着布包,包里是她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手稿。

作为张爱玲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姑姑看过这篇写战时香港的小说后连声叫好,还向一位朋友——著名的园艺家黄岳渊推荐。黄岳渊早年做过朝廷命官,三十岁辞官退隐,一生风雅,与文人墨客多有往来。

著名作家周瘦鹃
由黄老先生牵线搭桥,张爱玲带着介绍信和自己的作品,叩开了文坛前辈周瘦鹃的家门,也叩开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大门。

周瘦鹃是现代著名小说家、翻译家,他对主动找上门来的、气质淡雅且热衷创作的张爱玲颇有好感。她还告诉说,自己的母亲和姑姑都是周先生的热心读者,母亲多次为其言情小说落泪。

当时,周瘦鹃正在准备创办新杂志《紫罗兰》,读过《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他决定将这篇小说发在《紫罗兰》创刊号上,并且作了介绍:

“如今我郑重地发表了这篇《沉香屑》,请读者共同来欣赏张女士一种特殊情调的作品,而对于当年香港所谓高等华人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是张爱玲走上职业写作的道路后,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小说。凭这部小说,24岁的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张茂渊在自己设计的房间里

作为庆贺,张爱玲决定举行一个小小的茶会,并邀请周瘦鹃夫妇来家小坐。

刊物印行后,周瘦鹃带着样刊如约而至。在典雅的客室,主人准备了牛酪红茶、各式点心,周先生和张爱玲及其姑姑围桌而谈,兴味十足。

在周瘦鹃的引领与关心下,张爱玲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活,并很快成为当时上海红极一时的作家。

“人性是最有趣的书,

一生一世看不完。”

自从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张爱玲趁热打铁,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小说和散文。

她在散文中这样写道:“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她还说自己喜欢上海人,也希望上海人喜欢她的书。

香港传奇系列中,最首欢迎的作品,当属《倾城之恋》。因为这部中篇小说大受欢迎,张爱玲很快将之改编为同名话剧,上演之后,反响热烈。之后,这部作品又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同样广受喜欢。

与此同时,她还敏锐抓住上海人的世故练达、圆通精明等性格特点,创作出《封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经典之作。

当年,胡兰成正是在无意间读到《封锁》这篇短篇小说,主动去上海结识张爱玲,与她产生了一段旷世情缘。而中篇小说《金锁记》,更是被评论家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电影《倾城之恋》剧照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最常见的场景和主题,是由没落的黄昏、阴森的月夜、嘈杂的都市、封闭的公馆、畸形的性爱、无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败的人生所构成的遗少与洋场传奇。

本书作者认为,那些由男狂女怨、媒妁姻缘、金钱婚姻、畸爱艳史构成的传奇,是一组没有爱情的爱情传奇,是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也是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

通过对遗老遗少、洋场男女的刻画,张爱玲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有力的观照。在挖掘和表现这一点上,她继承了鲁迅,也继承了五四传统。

她对故事里的人物,没有批判或谴责,也没有同情或赞美,有的只是无情的嘲弄,与讥诮的讽刺。而这一点的催发剂,正是她的不幸童年和缺爱的家庭环境。

炎樱给她在姑姑家拍的照片

小说创作中,张爱玲喜欢运用反高潮的独特写法,以便“在艳异的空气中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在笔下的传奇故事中,她借助王娇蕊这样的风情少妇、佟振保这样的苦闷男人、范柳原这样的调情高手、吴翠远这种在短暂邂逅中暗自神伤的年轻女子,揭示出一个尖锐对立的世界。

尘世与纯情、好人与真人、婚姻与爱情,该如何选择和平衡?又该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

张爱玲捕捉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塑造出花花绿绿的人物,其中心,都在于对人性的剖析。而解剖人性这件事,让她感到其乐无穷。

她曾说:“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张爱玲获得贵人相助,在上海文坛锋芒初试,凭借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打响,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迅速走红的张爱玲,获得哪些关注和评价?她对自己的写作、外界各种评价,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除特殊标注外,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刘川鄂、王小妮的书缘
试析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私房照
搜书札记--搜搜张爱玲的《传奇》
张爱玲,一个狠人。
​孤高傲然穿过百年风雨,旷世才情成就不朽传奇——《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