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九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各位专家学者:

     我这里讲的算不上闭幕词,只是就我看了大家的论文,听了大家的学术发言后的一些体会。我的体会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全,新,细。

     首先谈“全”。第一个“全”是参与本次学术会的老中青队伍“全”,特别是中青年占绝对优势,显示老舍研究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永久性。第二个“全”,从提交的94篇论文看,它涵盖了老舍文学世界的全领域,集中展示出新时代中国老舍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年轻一代学人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成果。第三个“全”,即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除延续以往常用的心理学方法、比较文学方法、叙事学方法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考证体悟方法、文献资料方法、诠释学方法、复调的方法,比如凤媛用复调的方法研究《正红旗下》中的“声音”(《欲言又止与驳杂复调:〈正红旗下〉中的“声音”》),展示了她对文本细读的独特识见。第四个“全”,即宏观的全面观照与微观的细致考察相结合,深化了对老舍文学世界研究的多彩领地。宏观的研究有对老舍与中外文学世界的研究,老舍国家民族意识的研究,老舍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老舍与张恨水市民书写比较研究,老舍小说研究,老舍话剧研究,老舍曲艺研究,老舍书信研究,老舍研究之研究等等。本次更多的是微观研究,主要是对老舍单篇作品的文本细读,包括作品的思想诠释、艺术分析、审美价值、影响意义等。涉及的小说有《二马》、《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大悲寺外》、《不成问题的问题》、《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有《大地龙蛇》、《龙须沟》、《茶馆》、《红大院》、《全家福》等。

    其次谈“新”。第一个“新”是本次学术会的与会者24位博硕研究生新面孔提供了新成果。北京语言大学的宋媛《海外第一篇老舍译作辨考》,纠正了以往认为日本的首篇译作是1939年的猪俣庄八翻译的《大悲寺外》,而宋文则通过考辨,判断为第一篇译作是1935年由武田泰淳翻译的《落花生》(《南京豆》),填补了对老舍译作研究的不足。赵璐的《老舍短篇小说英译集〈草叶集〉的副本研究》,以老舍短篇小说英译集《草叶集》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在将老舍经典短篇小说译介到英语世界的过程中,译者借助封面副文本、作者副文本、译者副文本等不同呈现形式的副文本内容,一方面还原了老舍短篇小说原貌,向英语世界读者展现老舍独特的幽默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在副文本与正文本之间建构起互释的关系,为读者理解与接受老舍作品提供了重要的介绍与引导。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冕森对老舍家世的考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曾笏煊对1949年后老舍话剧情感表现的论述,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二个“新”是老舍研究资深专家学者提供了新的高端研究成果。

    王本朝《老舍研究的五个面向及其可能性》论及老舍研究的五个面向:“平民老舍”“旗人老舍”“文化老舍”“伦理老舍”“汉语老舍”。这五个面向,牵涉社会现实、作者主体和新文学传统的复杂关系,同时也预示着新的可能性。也呼唤开掘新的方向和问题。如文化老舍,老舍与现代中国话题,老舍与学生运动,老舍与现代政治事件,老舍与现代社会风俗,都可再作讨论,就此,是否可提出“老舍研究的再历史化”问题。

    谢昭新《新时代中国老舍研究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全面考察了中国老舍研究从新时期走向新时代的历史演进:新时期:多元的老舍世界;经由新世纪:民族的世界老舍;再发展到新时代:世界老舍与老舍世界的互动融通,全面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老舍世界的价值取向。

    石兴泽对新世纪二十年老舍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玲《无辜个体遭遇不善的世界——老舍创作中个体命运悲感的根本底色》论述老舍创作的根本底色,是对个体命运绝望的悲凉感受。这体现在《骆驼祥子》《月牙儿》《微神》《我这一辈子》《老字号》《离婚》《茶馆》等经典作品对个体悲剧命运的书写中。老舍创作着重抒发了如下几种个体命运的绝望感:(1)规矩本分人被恶棍逼入绝境的绝望感:《骆驼祥子》《茶馆》。(2)普通人在突发性社会失序重大事件中的无能为力感:《我这一辈子》《牛天赐传》。(3)男性被女性控制的恐惧感:《骆驼祥子》《柳屯的》。(4)普通人被时代变迁所裹挟的无奈感:《我这一辈子》。

    魏韶华《〈歪毛儿〉何为?》一、从《The Hermil》到《隐者》再到《歪毛儿》;二、老舍为什么翻译“奇幻的故事”《The Hermil》?三、“眼睛”的奇幻与寓意;四、老舍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五、《歪毛儿》——老舍的《狂人日记》;六、“诗人”、“写家”是什么样的人?

    李怡《老舍:国家—民族意识的升华与隐曲》认为老舍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具有与许多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不一样的特点。他与现代主流的知识分子群体有所不同,有着舒乙所谓的“隐性满族”身份。老舍独特的族群身份和人生经历让他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了现代文化的进程,其结果就是五四给予他的双重影响:作为独立思考的思想者的开始以及对五四个人主义的某种疏离,这是一种不无矛盾的精神状态,不过,因为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普遍性氛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与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这种间隙反倒是推动老舍将自身的族群资源上升为一种广阔的现代国家—民族认同,从而避免了遗民心态的狭隘和局促,沿着这样的创作道路,老舍稳健地提升着文学的高度,直至成为抗战文学运动的中坚。

    孙洁《〈龙须沟〉文学本演变研究》,通过文本对比,分析了《龙须沟》五个文学本从写作到定稿的演变过程,并引入了此间北京人艺《龙须沟》的两版舞台本作为合理的参照物,力求厘清老舍对《龙须沟》进行文本修改直至定稿的各种细节和背后的因由,从而对《龙须沟》定稿本的形成过程作出符合史料本源的判断。

    于昊燕《国家意志对民族意识的形塑:从〈小人物自述〉到〈正红旗下〉》认为老舍这两部作品在内容的民族性与创作的未完成性上形成互文,是老舍不断准备却最终未完成的叙事,两部欲说还休的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是老舍对于民族身份认同的本能的执着与理性的怀疑,国家意志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动态影响与关联。

    王桂妹在《老舍的文人趣味及内在文化精神探析》一文中指出:老舍作为连接着晚清、现代和当代的跨世纪满族文学家,生活中的爱好和情趣更是丰富、多元且独特。舒济和舒乙都曾对老舍习武、藏画、养花、唱戏、品茶等爱好和情趣进行过详细的梳理,尤其把很多爱好与他的满族旗人身份相对接,并称老舍为“古代文人雅士最后的代表”。本文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为老舍的这些习好进行细密分层,并深入探究老舍的这些“文人情趣”所体现的深层精神文化内涵。 

    魏建对樊骏《认识老舍》的研究。在新时期老舍研究的多元世界里,成就最为显著的当推樊骏先生,从1979-1996年间,他共发表了7篇高水平论文。其中的鸿篇巨制《认识老舍》更从思想启蒙的题旨,文化批判的视角,重在道德判断的人物评价,本色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带有悲剧色彩的幽默艺术等方面,即从他的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分析了老舍及其创作,全面认识老舍的人本世界和文本世界。而魏建的《认识老舍》即是对樊骏研究老舍的高端论文《认识老舍》的研究之研究。

    日本学者布施直子的《读〈牛天赐传〉》和福岛俊子的《老舍所描写的“饶恕” ——读〈大悲寺外〉》,傅光明 夏玉珊的《文化视域下两个〈饥荒〉回译本的对比研究》,黄杨 杨迎平的《市民抒写的人性之光 ——老舍的〈月牙儿〉与周天籁的〈亭子间嫂嫂〉比较谈》,汤哲声的《老舍〈二马〉的当代启示和史学价值》等文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再次谈“细”。“细”主要是承办方在魏建、李宗刚带领下的会务组的同仁们,各位认真细致的做好了各方面的工作,包括会前的筹备,与各位与会者的联系对接,会议的住宿餐饮安排、会议的日程安排,论文集的印制等等都做的细致周到,您们的细致工作,给与会者带来了温馨亲切,从而提升了研讨会的效率质量。对此,我代表中国老研究会和全体代表向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及魏建、李宗刚和会务组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2023年10月2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文 | 在济南,谈老舍的文学世界
老舍同名话剧改编老舍 电影龙须沟
老舍故居红柿缀满枝头
你相信吗?我看到了老舍笔下的龙须沟 #北京#记录生活#老舍
翻译研究 || 耿强: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
周总理开会打断老舍的发言,老舍笑称:话都让你说了,我还说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