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碚丛话丨李海霞:北碚和白云石名解

北碚和白云石名解

西南大学  李海霞

摘要:“碚”的含义,诸说都没有讲清楚。实际指江里突出的巨石,多在水边,具有地标性。语源不是脊背的背,而是圆的声象,来自形体较圆的碚石。古“白碚”的“白”是别字,“北碚”得名于重庆北部一块特出的碚。“白云石”是一片像层云的石滩,伸入江心的“龙头”就是碚石。“白鱼石”是白云石的音讹,现在被当作正式名称多处使用,人们望文生义地作了数种解释,不符合事实和逻辑。
关键词:北碚;碚石;白云石

碚,《汉语大字典》无解,释地名用字,举例重庆北碚和湖北蛤蟆碚。《汉语大词典》同。此字何义?“北碚”呢?碚石领起的石滩到底叫什么名字?得名缘由是什么?这些已经有不少人谈及了,但是一般在逻辑和事实上说不通,好的也有待准确化。

不久前在北碚正码头庙嘴信号台的墙壁上看到一块介绍牌,名叫《白鱼石》:“白鱼石为江岸岩石延伸入嘉陵江而成。石随水曲折,似一条大鱼兀立江心,是大自然赋予北碚的独特地标。白鱼石石质光洁,如白色鱼背,久而以其颜色、形状指称此地,曰'白背’。因北碚位于渝州之北,'白’与'北’在方言中发音相同;又清代进士洪良品《巴船纪程》云'岩石随水曲折曰碚’,'背’与'碚’发音相同,自乾隆年间改'白碚’为'北碚’。”

此文说北碚原来是白背二字的谐音,我们当地人口中的白云石叫白鱼石。我惊诧不已!游人称这块介绍牌出现怕不下3年了。没想到口头的臆说竟然成为正式的“知识介绍”,必须来做分辨考释、正本清源的事了。

一、白云石

 1、两名纠结

本人生长在北碚,因孤陋寡闻,60多年来只听说那滩叫白云石、白石滩,不久前才听泳友说白鱼石。我的孩子1990年入西师附小,他们的乡土读物在介绍此滩时,明确写的“白云石”。我问了北碚十七八位老人,除了不知道的,有七八位说是白云石,3位说是白鱼石,其中两人还指着那牌文为证,好像是它教的。在河坡上开店的老但说:“是呀,原来是叫白云石,现在叫白鱼石了。”他的朋友直言:“乱劈柴!”白鱼石论者则坚信官方的说法才正确,不由分说否定民间的“瞎说”。他们不理解真实的地名来自民间,记载是第二性的。

1986年正式出版的《北碚自然地理》在《地貌·河谷地貌·碚》中说:“有白鱼石……横亘江中。” 这应该是最早最权威的记载,一般记载都依从它。不止庙嘴介绍牌,区政府出的《北碚》画册、新出现的北碚志、路标、庙嘴信号台简介等,都作白鱼石。还有白玉石之名,是白鱼石的讹变;白银石之名,是白云石的讹变。

2、事实验证

鱼和云音近,就是有无韵尾的区别,在音韵学上叫阴阳对转,易发生,比如腌臜和肮脏。那滩到底该叫白鱼石还是白云石?我们让事实来说话。

该石滩就在庙嘴山(其实就是一个高崖)脚的上游方。形状像个6字(或Ƃ),底部即岸边。它横着伸向江心再直下,长270米。大肚皮是石滩,石滩伸出根石梁,中有长整石,再折下为乱石梁,端部是碚石。从前碚石、石梁、石滩和坡上的龙岗(今龙江村)是连在一起的,北碚老人说那是一条龙,叫黑龙,碚石是龙头。Ƃ上部三面相围的是黑龙潭,此潭向右下延展到庙嘴山的脚下,是鱼类自然产卵场。大跃进的时候想炸断整石梁通航,炸而未断,又把碎石堆回去,变成碎石梁。到2006年才真的炸断通航了。碚石和它领起的乱石带成为

孤岛——碚石岛,即《白鱼石》牌上的剪影式照片。黑龙潭产卵场变成急流。今天“黑龙”陆地上的部分被公路斩断,水里的部分被航道斩断,看不出“龙”来了。

笔者从小去滩上玩。多年来日常游江,白云石是我们的基地,太熟悉那里的景观和大小石头。“Ƃ”字的大肚皮,是一块块横向的巨石挨挤在一起,被江水冲刷得扁平而圆浑,确实像一大片云。不是别的云,用气象学术语说是层云。它在夏秋季会多次被淹,8米水位就基本淹完。石头是浅紫褐色,如果带着水淹的淤泥,晴天晒干了就是白色,故通常白色在水边,不在石头背上。《白鱼石》说它“似一条大鱼兀立江心”,不对。第一,依据错误。碚石岛是2006年才炸开剩下的纵向部分,略呈尖头的扇形,不再是“横亘”。第二,这纵向部分的大石头严重高低不平有缺断,整体不像条鱼。摄影者精心选择一个冷僻的角度拍摄出来,仍然不像鱼。原来的石滩不管是整体还是哪块石头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鱼。连称白鱼石的老乡也说不出哪儿像鱼。

石头并不像鱼,那么这里流传白鱼的传说吗?也没有。

“白鱼石”在介绍牌正文出现两次,两次所指不同,概念混淆。第一次指从江岸延伸过去的滩,显然是整个石滩。第二次说它“石质光洁,如白色鱼背”,这指的应是他照片上的“鱼形”孤岛,其错已说。平卧的孤岛和独高的碚石都没有“兀立”。

事实证明,是“白云石”讹变为“白鱼石”。民间叫歪的事情常见,记录者记下了讹变的名字已是遗憾,而又有人望文生义强行解释,一错再错。

另,“白鱼石”在一些人眼中仅指那块碚石,或整个未切断的石滩,或切剩的碚石岛,“碚石”也有人误解成石滩。传统名基本都糊混。

二、碚,北碚

1、纷纭众说与评析

首先是传说。码头有个善良的渔翁老是背行人过河。一次仙女给渔翁一根彩带,说你背过河就成桥,但是不能回头看。渔翁把彩带搭在肩上涉水,快到对岸时感到它越来越重,使劲往后扯。他忍不住回头一看,立刻化成了碚石,彩带化成了石梁。于是旁人叹:白背了!背时啊!谐音北碚和碚石。上游的盐井有二碚,一船员说他在两巨石外行船30年,但拒绝把二碚同石头联系起来,说是二背篼的意思。山坡难爬,背一背篼东西就像背了两背篼东西。传说不用解析。

然后是自创的解说。

清代《巴船纪程》的话,至少从《北碚自然地理》引用之后就反复被引用。“岩石随水曲折曰碚”?不但没解释出来,而且道理也反了,水才随岩石曲折。

有人说,北碚得名于那块巨石像鳖背。 可是文章和口语都没有碚石叫鳖背的证据。碚石形如一个鹅蛋,又名乌龟石(从另一角度看略像),一点不像扁扁的鳖。重庆方言也没有鳖字,叫团鱼。

蔡群《“北碚”名实考——兼论“背”字的地名学意义》(2017) ,说北碚来源于白背,白未必源于鳖,而碚“应该是一种背状”,是水里和山上的“拱背形褶皱地貌”。蔡的眼睛也盯着书本,不在乎事实和逻辑。那块巨石古今都叫碚石,这就是北碚得名石,无人不能理解。何以绕那么多弯弯扯到山背去了!北碚有哪处“褶皱地貌”叫碚(背)或叫白背?术语不能装点混沌。别处有山背之名能证明碚石应为背石吗?团状的石头会像背吗?若一定要用“背”比喻石头,总要来个鱼背龟背什么的,哪有无由头的白背?毫无根据生拉活扯。蔡说碚可以在陆上山上,依据仅是范成大“虾蟆碚在南壁半山”。可是一般史籍和今网上都说在“山下”、“江边”。这不难理解,水很枯的时节石壁上的突起就在半山了,所谓半山也是模糊口语,不需要真在山的中间。本文开头《白鱼石》的说法可能来自2016年内部发表的蔡文,而又给白背找了个新说,是“白色鱼背”。它的依据既错,又没有那块碚石或石滩叫白背、白碚的证据,“白背、白碚”作为借代的复音地名根本不能成立。

蔡文引邓少琴《“碚”字音义》“石梁突出江水,水随石转”即为“碚”。可是这碚石不是石梁。又引黄炎培《北碚之游》,释“碚”为“很大很大的石块平铺着和地面一样”,所指为云状石滩,亦错,且两人都受北碚碚石孤例局限。蔡没发现两文的问题,只说邓的“解释角度是水中之'碚’”,陆上“也极有可能”。

北碚在清代曾写作白碚,“白”不过是别字,重庆方言北、白同音。解释“北”无需拉扯白。那块碚石的颜色较深,又名黑碚石,仅腹面有时是白色。既然碚石是重庆府北部重镇的一个显著地标,此地叫北碚理所当然。训诂学上有个大忌就是随便改字为训。不改字顺通,就不能改字。我在庙嘴广场问一位看上去有文化的老者,那介绍牌说的北碚得名缘由你觉得可信吗?他摇摇头:“不可信。现在知识界随便说成风,不肯下功夫。”

记录地名、方言的人知识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多随手写下,我们切忌望文生义。譬如小熊猫在《四川资源动物志·兽类》中又名山门蹲。它敢去山门做石狮子吗?其实应写作山闷墩儿,四川方言把闷声不响的人叫做闷墩儿,小熊猫性格静悄悄的很少作声。

有人说:“由宜昌以上至重庆长江段,有许多称'碚’的地名,例如:虾蟆碚(也叫蛤蟆碚)、胭脂碚、媳妇碚、北碚……此地石形奇特,故而称作'碚石’。”“石形奇特”故叫碚石,莫名其妙。

《北碚自然地理》“碚”下:“凡岸旁坚硬岩石突入江心,名曰碚。”作者亦局限于所见个例。此碚石也并非整石突入2百多米远的江心,作者误把整个石滩和碚石合起来叫做碚了,故看不到碚石本身的特征,且多数碚石并不伸入江心。

姜孝德《北碚说“碚”》引梁实秋解释,“碚”是“江中矗立的石头”。他认为“大致是正确的” 此说是,应更确切。

2、“碚”的实际意义

“碚”古代字书韵书无。清《字诂》收入,亦释音义同背,无取。其字从石,应结合实际考虑。《四库全书》正文和注释中,“碚”单用107例,但几乎都重复那几个用例。

许多碚今天或被采石,或被炸掉,或被水库淹没,或名字失传了(主要是被借代为地名后,不再指石头,石头无名或另取名)。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考察到一些史料和事实。

陆游《入蜀记》写自己在高崖绝壁的峡中“过荆门十二碚”,很险。清王士祯游三峡作《欲访三游洞不果》诗:“江云峡口多,碚转犹千曲。”又其《登蛤蟆碚》:“三峡欲尽尚迤逦,云十二碚纷钩连。”碚转,固着在河床岩石上的碚石不转,搁在石滩上的碚石因巨大也不会转。“纷钩连”应是碚石和相连的石滩曲折绵延。王的描写可能就是《巴船纪程》作者误解为“岩石随水曲折”的源头。清《湖广通志》卷九引《明一统志》:“蛤蟆碚。江之右有石大数丈,□蛤蟆,其上出泉。”(缺字当为“曰”)。百度百科“虾蟆碚”,说此碚在湖北宜昌灯影峡,“江边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张口吐舌、睁眼鼓腮的虾蟆。……泉水从虾蟆后面的岩石中浸透而出,又从虾蟆口中流入江水中。” 可惜现在因航道整治,这个鬼斧神功的著名景点被炸除。

笔者对找得到线索的碚石作了实地采访和考察(唯培石电话采访)。正码头的碚石、盐井的二碚和巫山培石下面说,这里描述4个碚在2021年2月枯水期时的状况。澄江镇对面的扳罾碚,是一根顺江大石梁,目测估计170米,宽近20米。表面癞砺,临江侧浑圆高起,临山侧的上游同山石相连,下游凹陷进水,当地人说那里是春天鱼板子(产卵)的地方。水位约3米时没顶。三花石街道江中的三花石(三花碚),从水中冒出三瓣花形,下面大,估计离岸30米。也是水位3米没顶。下游观音峡金钗碚冒出水面四五米,长约八九米,离岸五六米,有点像趾头朝着下游的脚板,“脚跟”横连着左边石岸。现火车桥桥墩踩着它。北碚金刚碑在《巴县档案》和口语中又叫金刚碚,人称其山上有块天然的石头像碑,乃是附会。看其河边,巨石磊磊,巨石梁像一个个馒头相连构成。一位岸上70岁居民说,石梁伸得最远处本有两块相挨的大石头叫桃子石,形似桃,平时冒出水面4米多吧,自己十几岁时街上

建房的采条石,看着采掉了。可能那桃子石或整个石梁就是碚。澄江下游的白羊背和观音峡口的毛背沱,其“背”想来也是“碚”。白羊背现在指一个石滩,已看不见它的上面或旁边有突出的巨石,70岁左右的当地人也没听说过。毛背沱北碚侧没有巨石,但是沙滩的沙挖去后发现一根长的顺江石梁,上端延伸到二码头,被炸成碎石。可能曾是多毛(草)的碚。这里是龙凤溪入嘉陵江的冲积滩,沙土一层层盖上去堙没了石梁。

因为碚石特出可作地标,现在上面这些全都成为大小地名了。已知的碚石都浑厚而大,即使没有多高。小的、瘦高的石头没见叫碚的。蛤蟆碚、扳罾碚、三碚、三花碚、金钗碚、北碚碚石、培石,一共9个碚石。

根据史料和笔者考察到的9个确切的碚可概括出:碚是江边或水中突出的巨石。梁实秋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大,“矗立”也不当。因为矗立有直立的意思,不适合近圆团形的、较矮较扁的、斜出的和横着的碚石。

3、碚的语源义

一个词的语源,应从它的音、义、对象特征去探寻,语感也要通过。可叫探求语源四要素。

碚既不来自“背”,姜孝德《北碚说“碚”》另作一说:“'碚’字来源于巴,碚得名于巴,巴人居住地旁的……山叫巴山,河叫巴河,或者巴江。巴人居住地旁的巨石(或者石山)叫巴,而后就称所有这样的巨石叫巴。汉字中有一个字叫'岜’,其义为'石山’,应该就是这一语义的另一种写法。”巴地的巨石叫巴吗? 这话无证据,石山叫岜不能证明一块石头叫岜。巴的语源义又是什么?再从语音看,巴和碚的声韵古代虽然在旁纽和旁转的范围内,可是语感差别太大,不能接受。

“碚”是川渝湖北的方言,首见记载是宋欧阳修笔下的“蛤蟆碚”,但是它不意味着这个词是中古才产生的。我们根据它在中古的读音和古老的声符去溯源。

碚,犹花骨朵叫蓓,玉环叫佩,圆筒器叫杯,3个月胎儿叫胚,坟包叫培,都是圆形物。“碚”之名来自比较圆浑的大石头,这在江中常见。

语音上,碚的同音字倍与蓓、佩同音,杯、胚、培在宋《广韵》里都是双唇音,声母旁转。韵都在蟹摄。欧阳修在他的文集里自注虾蟆碚:碚音佩。今重庆话“北碚”仍有北佩、北培的异读。

蓓,宋黃庭坚《山谷集·戏咏腊梅》诗:“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宋诗纪事》谢尧仁《咏芍药》:“花蓓大如拳,花面或径尺。”元邹续编《寿亲养老新书》卷三:“荼䕷酒……杏花和露红小蓓取十个。”余有“寒蓓”、“珠蓓”等。蓓蕾,复合词(“蕾”亦单用指花骨朵)。佩,玉环。《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郑玄注:“环佩,佩环,佩玉也。”又作珮。《墨子·辞过》:“珠玉以为珮。”“佩”又为环绕。《水经注·渭水》:“藉水……左佩四水。”《正字通·人部》:“水萦迂谓之佩。”杯(桮),从上古到今天都常用,不证。胚,《文子》卷上言人之生“三月而胚,四月而胎。”裹着衣胞的胎儿是球形。培,汉扬雄《方言》言是冢的别名。晋郭璞注读部,但声符显示它们本来音近。蛤蟆碚也写作蛤蟆培,培石也写作碚石,虽然有文章否认培石和碚石的关联,但是它们显然同源。 

北碚的碚石从白石滩上看是横卵圆形,长可七八米,高3米多。表面光生,顶上平斜可站8人吧。因底下有个天然的石座,水位7米时没顶。二碚,在合川盐井嘉陵江东坡下二碚沱,两根石梁平斜着随山势伸入江中,近10年前没入水库十几米下。笔者访问两岸渡口的船老板和船员,得知两个突出的石嘴儿大的那个平时冒出水面3米上下,宽不下10米,长可能十几二十米。另一个小一点,两个的模样都是“团起团起的”(比较圆)。又言三碚、三背沱(地图上叫三背沱大桥),那里大石头多。坚持说不是二碚是二背(背篼)的那位老船员,又言二佩,佩恰是碚的异音,后背的背没有异音。宜昌蛤蟆碚,苏轼《东坡全集·蛤蟆培》:“蟆背似覆盂。”“培”同碚。即背部像倒扣的盂钵。蔡群以之证整个“碚”是背状,不对号。百度“虾蟆碚”引《茶经》:“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都说明蛤蟆碚形圆。

巫峡东口的培石镇现在已沉入库底,居民迁到10里外建立培石乡。培石的得名也有神话,不费篇幅了。我问到该乡一位姓易的中年男子。如我所猜,他说原来的河边确实有很多石头,其中有一坨最打眼的巨石,比较圆。它叫乌龟石,直径恐怕有10米,人们干脆把它打成了乌龟的形状。涨大水时就淹完了。乌龟石形体近圆,应是古代的培石,培石借为地名后,它就另名乌龟石了。

“碚”后来作为类名概括面扩大,泛指江中的巨大石头。今天的类名一般都由狭窄的意义扩大而来。比如上文的“胚”、“胎”,又“房”本指旁室,“狗”本指小犬,现代义都宽广多了。

江里的大石头经过亿万年江水的冲刷,本来长相不太奇怪而硬度均匀的就趋向圆团形了。其性质类似江底的鹅卵石。不过鹅卵石承受的水压大,冲力强,更碎更硬更圆,也更多扁的。碚石大多连着河床(包括洪水期河床)岩石,故近岸的多,延伸很远的少。它们枯水期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涨水就淹没了。

笔者治词源学,考释了两千多个动物名。在写《汉语动物命名研究》时发现,语源义基本都是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基本属性,比如圆、长、扁、大、远、红、黑、软、华彩、分剖、伤杀等。把命名的基本元素叫做名素,则几何形名素中圆形占有无比的优势。124个名素中119个是圆义,方、扁、曲等仅5个名素。这证实了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观点,人的知觉特别偏爱圆形,因为它最简单,最完美。确实,部分圆的、有点圆的东西甚至方的东西(柜)也被归入圆形的声象。

正规的知识介绍应该是理性的,依据事实和逻辑,不是随便吹龙门阵。可是诸解说不同程度信口开合。第一次在公共场所对北碚得名石及其石滩的介绍《白鱼石》,对民众影响甚大。它的解说误导了人,又改变了石滩的正确名称。看法不同可以争论,但是不该有硬伤。

北碚正码头的碚石及碚石岛前部

2  白云石。像一片层云,较低的5根长扁石从岸边起始。画面左上是碚石岛。左中的破碎端是炸掉石梁处。图中打了×的地方是近年人工修的坝子和填的土石,光滑处土石已冲掉。还可见到人工修的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北碚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碚自然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60.下面引此书同,不再出注.

II.肖腾.“北碚”地名缘于江中巨石?.华夏地名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6d2f6e0102uzdy.html,2014.08.17转载.重庆商报.

III.得友人转来蔡群word文档,文中自言发表于《中国地名》2017年11、12期合刊,现略有改动。

IV.梦回三峡.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巫山培石老镇. http://blog.sina.com.cn/mhsanxia,2014.3.24发布.

 V.华韵国学网https://www.hygx.org/thread-25683-1-1.html,2007.12.24发布,言出自.重庆晚报.

VI.[清]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电子版.1999.本文所引古书均出自此书,不再出注。

VII.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9%BE%E8%9F%86%E7%A2%9A,2020.11.2摘 2021.2修改     

编辑:周广凌

审核:马 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碚”地名缘于江中巨石?
天阿,壮观,实在太壮观了!忍不住发给你看看!!
天阿,壮观,实在太壮观了!忍不住发给你看看!
怪石,怪石,怪石,怪石,怪石 !!!
壮观,实在太壮观了!石头能长成这样子!
不可思议!这石头怎么立起来的?赶紧看看,看完太令人惊叹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