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杏林禅|读本草:每日一药之黄芪

杏林禅之读本草,继前两天人参与朱砂两味药的辑录整理学习后,决定每日一药系列,此前已说明,参照《本草问答评注》一书药物顺序依次整理,今天学习黄芪这味药。

以下为各书关于黄芪药性功用的集说。


图片来自网络

一,神农本草经辑校

中品,名黄耆。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蜀郡山谷。

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恶龟甲。

三,本草衍义(宋 寇宗奭)

(作黄耆,与防风合。)

防风,黄耆。世多相须而用。唐许嗣宗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嗣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四,汤液本草(元 王好古)

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去芦用。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胀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皆同。惟木芪茎短而理横,折之如绵,皮黄褐色,肉中白色,谓之绵黄芪。其坚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癥癖,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及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调,消渴痰嗽。又治头风热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今《本草》、《图经》中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世以为如绵,非也。别说云,黄芪本出绵上为良,故《图经》所绘者,宪水者也,与绵上相邻,盖以地产为“绵”。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为别耳。

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恶鳖甲。

五,本草三家注评注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张隐庵曰:黄芪色黄,味甘微温,秉火土相生之气化。土主肌肉,火主经脉,故主治肌肉之痈,经脉之疽也。痈疽日久,正气衰微,致三焦之气,不温肌肉,则久为败疮。黄芪助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故可治也。痈疽未溃,化血为脓,痛不可忍,黄芪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则痛止。

大风癞疾,谓之疠疡,乃风气客于脉而不去,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癞者是也;五痔者,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热邪淫于下也;鼠瘘者,肾脏水毒上淫于脉,至颈项溃肿,或空或凸,是寒邪客于上也。夫癞疾五痔鼠瘘,乃邪在经脉,而证见肌肉皮肤,黄芪内资经脉,外至肌肉,是以三证咸宜。

又曰补虚者,乃补正气之虚,而经脉调和,肌肉充足也。小儿经脉未盛,肌肉未盈,血气皆微,故治小儿百病。

叶天士曰:黄芪微温,秉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秉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生肌也。

风湿热壅于经脉筋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疯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芪甘温,补益血气,故治癞疾也。肠癖为痔,肠者,手阳明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癖行而痔愈也。鼠瘘者,瘰疬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芪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

人生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二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之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之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陈修园曰:黄芪气微温,秉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秉太阴之味,入肺与脾。

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主皮毛也。

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盛也。

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能举其陷。鼠瘘者,瘰疬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

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余细味经文,俱指表证而言。如六黄汤,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芪附汤,温以回阳,阳回则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藉黄芪走表之力,领诸药速达于表而止汗,非黄芪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

黄杰熙评:三家之注,皆从气味入手。张氏则归土与经脉;叶氏归三焦胆与足太阴;陈氏归太阴与三焦胆,义颇相近。陈氏补入手太阴肺,似后来居上,及末论“补虚”,却具一些发明。但三家始终不明“水即气也”,黄芪补益之力在于使膀胱之水化为气,循三焦外出山为卫气;上于胸为大气,肺行呼吸赖此气之力也。气足血行,血气流畅,所列诸病自退矣。卫气充则表实,所以黄芪有补表、实表、固表之力。表虚夹热而自汗出者,配以凉药可止汗;表虚夹寒而自汗出者,配以热药可止汗;表虚夹风而自汗出者,配以祛风药可止汗等等。所以陈氏之说,对者固多,然欠透达全面。

,《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朱燕中)

录药性与应用。

【药性】

性味功用:气味甘温。甘者土之味,其性为缓,其用补益气阴。微温者木之气,其性主生,其用疏通气机。

五行属性:味甘五行属土;色黄白,生于西北五行属金;又气属微温,得木性;得水泽之精,具水性。

六经归属:秉太阴土金之精气。

【应用】

1, 小便不通:绵黄芪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 气虚白浊: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3, 老人秘塞:绵黄芪、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4,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黄芪、川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5, 男子精血出:黄芪一钱,桂心(肉桂)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普济方》)

七,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内托已溃疮疡,生肌收口,外固表虚盗汗,腠理充盈。?

黄芪之用,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溃疮疡及盗汗,皆表虚也,故咸用之。

恶龟甲,白藓皮。?

里虚者忌服,恐升气于表,愈致其虚。表邪者忌服,恐益其邪也。惟表虚邪凑不发汗者,可酌用之,生者亦能泻火。

八,药性赋,药性歌括

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药性赋)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药性歌括)

九,长沙药解(黄元御) 卷三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自随汗泄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

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芪
黄 芪(《本经》)
诸家本草、医论黄芪补肾功效
​黄芪泡水效果多,但2个禁忌知道的却不多,难怪有人喝了没效果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63:黄耆五十八
黄芪本草考证(二)——黄芪的药性考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