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夕的历史与神话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西汉七夕的掌故,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因此常被当今学者引以为证明七夕节源于西汉的根据。然而,如果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有所了解,就知道西汉初期还根本不会有七月七这个节日。


那么古人从何时开始过七月七的呢?人间的七夕节又是怎么与天上的星星联系到一起的呢?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想象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与神话。


一、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却并无十分明确的说法。有些学者根据某些古书的记载,相信七夕节在西汉初期就已经确立了,他们的根据是《西京杂记》中的如下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西京杂记》卷一)“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西京杂记》卷三)


△清  姚文瀚  七夕图轴

纸本设色  纵一七六·五厘米  横九二·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彩女于七月七日登楼穿七孔针,就是后来的七夕穿针乞巧习俗,这一记载似乎足以证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乞巧习俗,并且固定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隋人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中引述《世王传》一书的佚文,亦言及汉初七夕之俗:“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窦后当即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那位历经三世、权倾一时的窦太后。窦太后生于楚汉相争之际,长在民间贫寒之家。这条记载说窦后小时候就有七月七日看织女的风俗,这岂不是七夕乞巧节的风俗在秦汉之交已经蔚然成风的证明吗?而提起七夕和西汉的关系,最为人熟知的自然要数西王母在七月七日之夜降临,向好道求仙的汉武帝传授长生秘诀的故事。这在《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武故事》以及晋人张华所撰《博物志》中皆有所载。


以上诸书,均记西汉七夕掌故,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因此常被当今学者引以为证明七夕节源于西汉的根据。其实,这些说法皆不足据。以上诸书皆为小说家言,荒诞无稽,《西京杂记》托名西汉大学者刘歆,《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托名东汉学者郭宪,《汉武帝内传》托名东汉史学家班固,纯属拉大旗作虎皮,经后人考证,这几部书大都是魏晋乃至更晚的作者伪托。


其实,只要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有所了解,就知道西汉初期还根本不会有七月七这个节日。古代历法从商代开始,一直使用干支纪日,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配合为六十甲子,循环纪日,一直到西汉时期,《史记》、《汉书》记述史实都还是用干支纪日,我们现在习惯的数字纪日,即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之类,直到西汉末期王莽时期才开始在一些碑刻中出现,到了东汉时期才真正流行起来,汉武帝时期的历法采用的仍是干支纪日。历法用干支纪日,自然也只能用干支表示节日的日期,比如说,上巳节就是三月份的一个巳日,端午节就是五月份的第一个午日。这时候,一个节日在特定月份的日期还是不固定的,上巳节可能会在三月初一到十二之间的任何一天,端午节则可能会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二之间的任何一天。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汉武帝时期还不会有七月七日这个日期、因此也不可能有七月七这个节日了。


现存古书中最早确凿无疑地出现“七月七日”这个日期的,是东汉学者崔寔(约一零三年~约一七零年)所撰的《四民月令》,该书以月为序,叙述一年十二个月之行事,可视为东汉乡村岁时生活与风俗的真实写照。其“七月”条中就记载了七月七日的诸多事务:“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按照习俗,七月初七这天要作酒曲(麹),用兰草及蜀漆草制作用于除虫、解毒、治病的药丸,曝晒经书及衣裳,这天还可以作干粮(糗即一种便于保存的干粮),还可以采苍耳(即葸耳,古人以苍耳籽榨油燃灯烛)。


△元  黑釉加彩题酒字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道光  矾红彩绳纹杏花村酒坛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花鸟纹酒葫芦

故宫博物院藏

△汉  乐未央酒食壸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酒提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鎏金花卉高足银酒杯

故宫博物院藏

△ 采药草的场景


七月造曲酿酒,因为这时候小麦已经收获,秋收尚未开始,正可趁农闲造曲酿酒。而且这时候酿酒,正可以赶上秋后尝新庆丰和腊月聚族宴欢时饮用;采蓝、采蜀漆、采苍耳,是因为这个时候这些药草已经长成,正适宜采集,取之过早则尚嫩,取之过晚则已老。然而,一年之中,经书和衣裳何时不可晾晒,何必非得在这天进行呢?其实,书中已经道明个中缘由——所谓“习俗然也”,也就是说,在七月七日晾晒书籍和衣裳,在东汉时期已是一项相沿已久的风俗。《四民月令》原书已经散失,今天看到的只是佚文,这几条佚文中没有提到七夕乞巧、祭拜织女之事,可能是原书散失了。但七月七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表明,在东汉时期七月七日已经是一个有着特定风俗的节日了。


二、古人何时开始祭织女


古人从东汉才开始过七月七,并不意味着七夕这个节日是在东汉才突然冒出来的,只能说这个节日在东汉才固定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七夕节的主要风俗是乞巧,故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女性乞巧的对象是织女,所以,七夕节与织女崇拜有关,那么,织女崇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说起来就远了。


织女的名称在两部可以断定为成书于周代的古书中已经出现,一是《夏小正》,一是《诗经》。


《夏小正》今为《大戴礼记》的一篇,原本单行,它按一年十二月的顺序记载了每个月份的物候、天象、节庆和农事。古人相信此书出自夏代,夏代大概还没有文字,当然也不可能有这样一篇文章,但没有文字,并不妨碍夏代的农时知识凭借口耳相传而流传后世。天文学家根据岁差原理推算,其中所记录的天象可以追溯到夏代至西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夏小正》中就两度提到织女星,一是在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意思是说,在七月的黄昏,看到织女三星中由两颗小星形成的开口朝向东方;一是在十月,“织女正北乡(向),则旦”,是说到了十月拂晓,看到织女星的两颗小星形成的开口朝向北方。


一年之中,斗转星移,不同的季节、月份,同一组星象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姿态出现,织女星包括三颗星,三星一明两暗,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两颗暗星位于三角形的底边,在不同的月份会朝向不同的方向,古人根据织女星位置和朝向的变化判断时间。织女三星只有转到头顶上方的时候,其两颗暗星构成的底边才能朝向正东方,因此《夏小正》中所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意味着在七月黄昏的时候织女三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天顶上。织女星非常明亮,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上古时期,每到七月的黄昏,织女星高悬头顶的夜空,散发出明亮的光华,肯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古人就用这种星象标志七月份的到来。


△中国天文图

取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

图中红框处为织女星所在


《夏小正》在七月这条关于织女的记载的下文,还提到银河,即“汉案户”。“汉”即银河,所谓“汉案户”指银河在夜空中呈南北走向,恰好正对着朝南开的门户。天上的银河和满天星斗一样,随着天球而运转,一年四季的走向不同,所以古人根据银河的走向判断时节。当在黄昏看到银河从南到北横贯头顶的夜空时,古人就知道是初秋七月了。此时的黄昏时分,走出房门,抬头望去,但见银河耿耿,星汉灿烂,一条光华灿烂、白波茫茫的天上大河,悄然无声地在头顶上流过,流向南方苍茫的夜空。唐人张环在其名篇《秋河赋》中向我们展现的就是这幅壮丽的秋河景观:“倬彼昭回,凿天而开,含秋耿耿,积曙皑皑。水清浅而不落,光逶迤而屡回,非碧海之分上,即黄河之转来。万里直绳九霄,横带奕奕高影。汤汤连濑,透垂帘于户前,飞瀑布于云外……”


《夏小正》只提到织女星,没提到牵牛星,不过,那时候的人们肯定已经关注牵牛星了,因为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关系太密切了。在头顶的夜空,牵牛星的亮度仅次于织女星,而且它和织女星仅有银河一水之隔,织女星处河西,牵牛星处河东。《夏小正》时代的人们,在仰首瞩望织女星之时,牵牛星肯定会同时映入视野。“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顺着织女的视线向东看去,在她的东南方不远处,就是那令她朝思暮想的牵牛郎。


△清  谢阶树  行书奉和功甫七夕诗二首页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程炳致吴应和诗札册之“程炳致榕园牛女词诗”

故宫博物院藏


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牵牛星却实实在在地出场了,《大东》是一首征夫之歌:一名西周男子被派往东方服役,披星戴月,夜行旷野,他举目四望,星河低垂,众星历历。在诗的最后三章,他如数家珍般地一口气报出了六个星辰的名字: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织女、牵牛、启明、长庚、毕、箕、斗都是星名。诗的作者常年劳役在外,见贵族们终日游手好闲,却安享富贵,因此禁不住触景生情,指责贵族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尸位素餐,中看不中用:银河虽然明静如水,却不可以用来作镜鉴;织女尽管终日奔忙,却没见她织成一匹布;牵牛尽管亮闪闪,却不能用来拉车……可以想见,在这首诗被形诸歌咏的年代,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故事可能已经在民间口耳相传了。


不管是《夏小正》,还是《诗经》,都只是提到织女星的名字而没有关于对织女星的崇拜或祭祀的记载,但其实,“织女”的名字就暗示了对于织女星的崇拜。古人认为神住在天上,那些明亮的星宿就是神的化身,他们用特定的名字命名这些星宿,就表明在他们看来这些星宿就具有特定的神性。比如说,毕宿是雨神,箕宿是风神,织女星之名,则表明它在古人眼中是织女之神,有神则祭祀随之。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最晚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对织女星神的崇拜和祭祀。那么,古人为何崇拜织女星呢?这就要从织女星何以得名谈起了。


三、星星何以名织女


星本无名,古人以特定的名字赋予特定星辰,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它们具有特定的意义,古人主要用星辰判断时令和农时,因此星的命名大都与时间有关。《夏小正》的记载表明,周代的人们将织女作为七月的标志,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的位置。那么,七月之星何以被称为织女星?因为在古代,七月是女性开始织布的季节。


△汉  纺织舞蹈画像石

故宫博物院藏


七月,时属孟秋,处夏秋之交,其时暑热渐退,秋气乍起,天气开始转凉,女人们要开始忙碌了,因为她们要纺线织布,为即将来临的肃秋和寒冬准备寒衣。《四民月令》就说七月要制作新衣以备寒气:“七月……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作袷薄,以备始凉。”《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唱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说,初秋七月,大火星(天蝎座α)向西坠落,九月要裁制寒衣,十一月寒风呼啸,十二月寒气凛冽,如果没有棉衣,寒冷的冬天该怎么过?——九月裁衣,则须八月织布,因此,七月就该是纺织娘们飞梭纺线的时候了。


《七月》通篇所吟唱,皆与时序有关,其实就是西周时期的一首农时歌谣。这首诗起首就以“七月流火”起兴,并一咏三叹,一、二、三章皆以“七月流火”引出,该诗既然吟唱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为何不是从一月开始,而偏偏从七月开始呢?这首诗可能就是在孟秋七月、大火西流之际唱的,而歌者可能就是七月夜绩的纺织娘们。“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辨》),秋天万物凋零,令人感伤,纺织娘目睹大火西流,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即景兴歌,唱出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歌调。遥想古时,每到七月黄昏时分,天上,织女星星光璀璨,地下,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趣,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被命名为织女,成为织女们的守护神,不是顺理成章吗?也就是说,正因为这颗星在黄昏时分高悬夜空的景象,被古人作为七月到来的标志,而七月又是纺织娘昼夜劳绩的月份,所以这颗星就被华夏先民命名为“织女”。


△清  吴观岱  采桑图扇面

纵一五·七厘米  横四九·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闵贞  采桑图轴

纸本墨笔  纵一二三·八厘米  横五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绘  宫蚕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木刻纺织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诗经·豳风·七月》还提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蟋蟀一入秋天就开始了天籁的鸣唱,而且随着天气日益肃杀,它们为了寻找避寒过冬的地方,渐渐靠近人的居室。“七月在野”,七月开始在田野中远远地自在放歌;“八月在宇”,八月已经来到窗外屋檐下轻吟夜曲;“九月在户”,九月则登堂入室,进入人家的室内殷勤献歌了;“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严冬即将来临,蟋蟀已经在温暖的床下安顿好准备过冬了。蟋蟀又名促织、纺织娘,因它从七月纺织月开始,就陪伴着夜绩的纺织娘一起浅唱低吟,因此就获得了“促织”或“纺织娘”的雅号。汉代纬书《春秋考异邮》称:“立秋趣织鸣,女功急趣之。”《易纬通卦验》称:“蟋蟀之虫,随阴迎阳,居壁向外,趣妇女织绩,女工之象。”就道出了促织得名的缘由。“促织鸣,懒妇惊”,诸如此类的俗谚,至今还流传民间。织女当空,促织夜鸣,皆为七月来临的标志,由促织之得名于女功之始,也足以佐证织女星之得名于织绩之期。


△清  蒋檙  秋虫图册(十二开之八)

纸本设色  每开纵二三·五厘米  横二八·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织女星因为是七月纺织之月的标志星,因为被命名为织女,织女的名字很可能就是古时候纺织娘们命名的,她们把这颗高悬头顶的明星称为“织女”,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正如七夕节是唯一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一样,织女星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从古至今,斗转星移,每到秋夜,织女星都会升上夜空,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原载于《紫禁城》2018年第7期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本期编辑:佰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宗迪】七夕故事考
星象:织女还是那个织女 牵牛可不是原来那个牵牛
“七夕节”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
【七夕抒情】方良/七夕情人节
探名小札 | “七夕”的前世今生
七夕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