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细说脉络丛的解剖

脉络丛(choroid plexus)是由突入到脑室内的盘曲的血管丛组成。


侧脑室脉络丛

位于半球内侧面的脑室壁(脉络板 lamina choroidea)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变薄,连同其表面的富有血管的软膜突入到脑室腔内。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血管丛被覆一薄层半球的壁,此壁最终变为一层室管膜上皮细胞。因此,发育成熟的脉络丛由两部分组成:源自软膜的富于血管的结缔组织和由半球壁演变来的室管膜上皮。此上皮突入脑室腔内,仅通过脉络膜裂(choroidal fissure)与外面的软膜相连。

脉络丛的发生

1.脉络板 2.脉络板同软膜突入到脑室腔内 3.脉络膜裂 10.软膜和蛛网膜

当去除脉络丛时,室管膜上皮也会在脉络膜裂处被撕掉,脉络丛的附着线称脉络带(taeniae choroideae),一条附着于穹窿和海马伞叫穹窿带(taenia fornicis),另一条沿(丘脑背面的)附着板延伸,称脉络带(laenia choroidea)。

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的脉络带

4.穹窿带 5.脉络带 6.侧脑室中央部 7.侧脑室下角 8.侧脑室前角 9.侧脑室后角 11.脉络组织 12.丘脑带

由于脑的旋转,侧脑室内侧壁的脉络丛从室间孔向后经中央部达下角,而侧脑室前角和后角不含脉络丛。

脉络组织

脉络组织

当大脑半球高度发育时,逐渐掩盖了间脑,二者表面的软膜和蛛网膜相互靠在一起,形成一双层结构——脉络组织(tela choroidea),这是一种张于两大脑半球和间脑的结缔组织板。在其外侧缘,由软膜形成的血管性绒毛突入侧脑室形成侧脑室脉络丛,其内侧形成第三脑室顶的脉络组织,此部有两排血管性绒毛突入第三脑室内形成第三脑室脉络丛(choroid plexus of third ventricle)。当去除第三脑室顶,可见脉络组织的附着线称为丘脑带(taenia thalami),在丘脑内侧面上部,沿丘脑髓纹走行。

第四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形成第四脑室顶,由于小脑下面的软膜与覆盖于延髓背面的软膜相互贴近,因此此部脉络膜组织为双层软膜结构。延髓的顶变薄成为一层室管膜上皮,其表面的源自脉络组织的血管丛顶着室管膜上皮突入第四脑室内形成脉络丛。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仅由软膜组成,因蛛网膜并不紧贴于小脑下面,而是张于小脑和延髓之间形成小脑延髓池。在脉络组织附着于延髓处,(obex)的上方,有第四脑室正中孔( median foramen Magendie),在第四脑室两侧有第四脑室外侧孔(laleral apertures of luschka),第四脑室脉络丛的外侧端由此孔突出,形成Bochdalek's花蓝。

第四脑室脉络丛上面观
13. 14. 第四脑室正中孔 15.Bochdalek's花蓝


第四脑室脉络丛侧面观

脉络丛的组织学

脉络丛的树枝状分支(A)提供了广阔的表面积,每一个分支含有1至多条血管,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和薄壁的小静脉,这些血管周围被疏松的胶原纤维网包绕(B1),后者又被覆一层脉络丛上皮(B),此上皮是一单层具有纤毛的立方上皮,胞质内含有囊泡、粗大颗粒、类脂及糖原等包涵物。

脉络丛及脉络丛的上皮

一般认为,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脉络丛血管中的液体成分通过上皮进入脑室成为脑脊液,但目前还不清楚脑脊液是由脉络丛分泌的,还是通过上皮的渗透——一种选择性的滤过作用产生的。

与软膜、蛛网膜和硬膜一样,脉络丛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来自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分支),因此对痛觉敏感,而脑实质基本上是无感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脑室、脑膜、脑池
脉络膜裂(choroidal fissure)
【入路】3D手术入路--经膜髓帆入路到第四脑室
第五篇之第十九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一起学习长在小脑延髓池的七个肿瘤吧
脉络膜后动脉(PChA)解剖及其动脉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