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易覃姓之我见 ​——广西防城港市:覃起益

如您手中有覃氏相关的资料,敬请提供给我们,这些将是我们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

声明:图文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快速关注覃家人自已的家族平台


谭易覃姓之我见
广西防城港市   覃起益
  
    覃氏是由谭姓易姓而来的,自古以来一贯认定。每个朝代与姓氏关系密切的古典书籍,给出了强而有力的答案。如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宋朝邓名世所撰写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永乐大典本)、南宋郑樵所撰写的《通志·氏族略》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姓氏学著作《万姓统谱》、《四库全书》、《辞海》、《姓氏辞典》、《百家姓探秘》……等等,都有“覃本姓谭”。特别是古书《通志·氏族略》上记载的“谭氏之后改为覃”。这是不用争辩的铁证。
    谭易覃姓,谁也不必要去否认,如果还在异议,皆是后人的无知。当然,仅仅以宗族一直有流传,自己家谱有记载为理由,这样的条件还不够充分;要说是铁的事实,就要加上诸多关于姓氏的历史古典书籍的记载或引用。这样,所有人都得信服;中国历史文化的拓展延伸,是来自于中国历史记载的经典,离开了历史,就不是历史文化,更不可以成为姓氏寻根的依据。
     谭字,在文字的演变和进化中来源于“覃”字,这是不争之实,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产物。覃字,她在上古的商朝就出现了,是长和延伸的意思。在商朝,覃字可以说是相当于当今的常用字,也是一个形容词,特别是用在地形上,就把长形的地叫做“覃(tan)地”。“覃地”在商朝的占卜文化里也经常出现。

    《玉篇·言邪》:“谭,大也,诞也,著也。”本义为宏大,广大,其含义即长、深、延伸延展的意思。周朝时在青州分封诸侯谭国,谭国东邻齐国,南邻鲁国,西邻卫国,西南邻遂国,北隔清河为燕国。有“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的战略价值。谭国封地的国土面积并不一定很大,而邑地是块长形的“覃(tan)地”是真的,因而诸侯中称呼“覃邑”,“覃邑”便是“谭国”。
    谭字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变和进化。《说文解字》:“覃邑:国也。” 覃邑是一个篆体字,“覃邑”隶变而来成“譚”,“譚”的隶化诞生时为隶书,后有今之楷书“譚、谭”。
   世人皆知,“齐恒灭譚,譚子奔莒”,谭人以国为姓,谭姓由此而来。《后汉·逸民传》中有:“谭,又姓。谭子之后。”但当时的譚国并不是写作“譚”,而是写作“覃邑”的一个篆体字。为什么呢?
      汉字发展史上的演变大致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譚字是属于隶书时代出现的字。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古隶是战国中期的,如:青川木牍、云南睡虎地秦简、大量楚简等,也就是说最早的“譚”字在战国中、后期出现的,古陶文的发现也证实了这点。据说《古陶文汇编》有载战国陶文拓片有“譚”字,这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譚字了。至汉时譚字已非常普遍,存世真迹有西汉的上林铜鉴、居延汉简、东汉的樊敏碑等。
    “覃邑”为什么就变成了“谭”字呢?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许多的姓氏之源,她们以国名的隶变字为姓。根据隶变规律,表示了国名、地名的邑部篆体字,在隶书的写法是把“邑”部变为右耳旁“阝”,字典把这样变化后的两个字释为古今字。如“登邑”变成了郑;“奠邑”变成了邓;“赤邑”变成了郝;“番邑”变成了鄱;“芻邑”变成了“邹”等等。自然,“覃邑”也就变成了“覃阝”。
    至今,以国名加“邑”的邱、邾、郕等姓氏,仍存在与丘、朱、成并存。《康熙字典》也有相关的一些注释。另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大批汉字被加上“邑”部来专指国名、地名,如邦、邢、邶、邾、郮、郯、郳、鄧、鄭、郸、鄫等。至西汉武帝时,诏令规范汉字,又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因此,谭字的演变与进化经历了“覃-覃邑(一个篆体字-覃阝)-譚-谭”这么一个过程,最早可追溯至商朝的甲骨文、金文,然后发展到篆书再到隶书,最后到现在的楷书。
    由于出现过“覃邑”,一些覃氏兄弟头脑也觉得混淆不清了。他们认为因为文字上先有覃字,封邑也是覃邑,所以,谭国应该是覃国,谭氏应该是覃氏。但是,还原历史,是他们把谭姓氏和覃姓氏颠倒来说事,把父子关系说成了先有儿子后有父亲。我们在这里研究不能说他们是数典忘祖或大逆不道,只是说他们在认识方面还有不足的地方。
    姓氏的先后衍生归姓氏,文字的迟早出现亦归文字。看待历史事物的发展必须要尊重其规律。有个别兄弟说,我覃姓就不认你谭姓这层关系,覃姓为什么要从你谭姓来?这是赌气话。我们为什么要寻根呢?寻根就是要尊重现实,寻找祖源文化,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白虎通义》通谭作覃,把谭子说成覃子,只是同音通用。谭被通假后用覃来借代。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覃本或作谭皆‘覃阝’之借字”。谭通作覃,《诗·大雅》实覃实吁,《郑笺》覃或作谭。
     谭“以国为姓”,而“覃邑”的本字是“覃”字,这里存在着文字之间的和姓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关系。千万不能把文字的演变先后来决定姓氏的进化的过程,也不能以姓氏衍生面决定文字的迟早出现。谭与覃在这个关系里存在着复杂性,不过,覃姓氏是源于谭姓氏已经非常明确。但假如你还是认为,因为“覃邑”是以“覃”为本字,所以这个“谭国”应该是 “覃国”的话,那是对文字的演变进化和姓氏的发展变化缺乏认识。
   周朝初的人口600万左右,诸侯国以百数计。诸侯国当时土地连同平民分别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诸侯国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高低,可根据封地及人口情况而知。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其实古代的诸侯有五等,即公、侯、伯、子、男。诸侯国的等级,通过封地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而定。大国的国君,有着他的优势,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展示出他的气派来。那么谭诸侯国的等级和人口呢?谭国首先是子爵等级;如果用现在的行政级别来打比方的话,公、侯、伯、子、男,相当是现在的省级、地市级、县级、乡级、村级一样。谭国的封地和人口仅相当个乡级。确实,当时的谭国也是只有10000多人。有人曾经问,古代的诗经里面为什么又把谭子说成谭公呢?关于这个问题,这是周朝天子面对诸侯国君时,把所有的诸侯都以下属一级来看待,表面上就是要让大家感觉到平等,亦表示相互尊重;诸侯国君之间也以“公”口头称呼,表示没有高低贵贱;因为诸侯国同属天朝的下属,只屈尊于天子。天子的意思大家明白。在诸侯国中,君臣之间,臣必须称君为公。
   春秋的谭诸侯国谭子,《谭覃宗谱》记载的谭君子,为姬姓,或言子姓,少昊氏后裔。第一位谭子是谭氏的肇姓始祖。因为古代“氏可以呼姓,姓不可以称氏”。所以谭子虽然是谭氏的肇姓始祖,但谭子的根柢是姬姓贵族,这与谭姓国民不是平等的。自然,谭姓国民同样有他们的血缘先祖,因此谭姓在肇姓始祖与血缘先祖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同观念,这是来自于传统风俗文化中的先祖崇拜。
   谭国有国约300年,谭国最后的一位国君谭子有记载。他就是《左传·庄公十年》里所载的,公元前684年,齐师伐谭,谭国不能力敌,谭子奔莒国君奔莒国避难。
   到汉朝的时候,氏和姓已经逐步统一了,即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一样,姓就是氏,氏也是姓,之后就没有把姓和氏分开。这时候的谭氏已经不断地壮大,并在当时的社会上出现了大量通行。
     谭姓氏在古代书籍上记载有两支,一支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以国为氏的谭国谭氏;另外一支就是巴南六姓中的一姓谭氏。关于谭姓,世间上也有大同小异的说法,但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
   如: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而出自巴南的谭氏,据《万姓统谱》记载,有谭氏在云南和贵州一带的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在今岭南即广西大部分地区。
    再如: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
    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各国。
   覃氏是源于谭国的谭氏正统,大汉的风骨。天下覃姓多出于古代青州的谭氏,覃本谭姓,有书为据,有口碑流传、有谱记载、有堂号来源。通过诸多的史籍,我们都可以看到覃姓是与谭姓分不开的。从谭姓氏衍生起来的覃姓氏,也因为商贾、从戎、避难等等,慢慢地分散布达华夷。现在,许多的覃姓的后裔都会有口碑流传,“老祖宗是山东的”,“先祖是从山东来到这里的”,这正是覃姓氏迁徙历史的真实写照。
   但是,如果一旦否认了“覃本姓谭”,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是覃氏就成了无根的藤,无花的果。因为撇开了谭氏后,覃氏就是没爹没娘没有人领养的孩子,自己也觉得像是在石头里迸出来一样,找不到根柢。其次,就是同现在的诸多覃氏宗支那样,除了有连续世系的祖先之外,到底是谁生了他的连续世系的第一代祖呢?确实不知道。
   因此,每一个宗支为了完善自己的宗谱,都拼命地去编写宗谱的源头文化,甚至抄袭。而编写或抄袭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无依无据。致使本来才分出去三五代的兄弟,迁移到稍为远的地方,就变成了不同宗不同祖的陌生人了。这个问题影响非常严重,分出去的三五代宗亲,没有宗谱,没有记载,后来的子孙知道记谱编谱的时候,又重新编排辈,建宗祠,立堂号等,到后来,成了目前的状况,谁也不认识谁。
   更有甚者,个别的覃氏兄弟,没有好好地去看看历史,也没有好好地接受别人的探讨结果,始终坚持认为覃姓的诞生早于谭姓。也有些覃氏兄弟,想要以今天的覃姓读音来大做文章和发挥。说是今“覃”字作姓有两几种读音:一是覃tán”二是qín,还有xin等。所以,他们就认为还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志,用覃qín音,把覃姓来源于谭姓进行分割。
    可是,这样做的兄弟是否会考虑到后果呢?第一,主观地分割了谭姓后,对于源头文化来说,覃qín姓就没有了真正的来源意义。尽管这个覃qín姓想把自己做得更有历史地位,还会拼命地去宣扬,但是,虚假的,无中生有的源头文化,必然是通过造假来创造。但是,假的东西是圆不了谎的,一旦被识破揭穿,这支姓氏的声誉就会被葬送,这个家族就要蒙羞。所以,没有真正来源的姓氏,就没有真正的源头文化;没有真正的源头文化,这个姓氏就像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在社会上就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只有在百家姓氏中看一下排位的名次,即使再靠前,也成不了历史悠久的真正的大姓。

   这里得说说覃氏的 “覃”几种读音,覃tán”是覃字起源的最基本读音,这是史实;覃qín,还有xin等都是因为方言而改变。在这里强调一句,覃氏不是从少数民族而来的。
   覃字有着非常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但必须要结合到姓氏的诞生和发展的文化方面,才能相映而熠熠生辉。谭姓如果分割覃字,她的源头文化源泉也会干涸;同样地,覃氏如果把谭氏分割,就没有姓氏的源头,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这样的覃氏,即使去大肆地渲染和挖掘覃字的资源,也只有覃字的功能罢了,而且这功能也失去了与覃姓氏之间的联系。
    所以说,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才能看到姓氏的源流发展,才能充分地认识源流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把覃氏的源头文化顺理成章地给子孙后代留下和传承。
    关于覃字的文化价值,考古发现,覃字可追溯至商朝,殷墟甲骨有“覃”字,商青铜器亞覃父丁爵、覃父己爵、亞共覃父乙𣪕、亞覃尊、亞覃父乙卣等有覃字;西周青铜器晉姜鼎等有金文“覃”字;《说文解字》中有记古文覃、篆文覃字;《九经字样》有云隶作覃;《汉语大字典》、《字源》附有图解说了覃字的演变。《字源》还作了分析,商代像坛中盛盐之形,西周从卤,点像盐粒形。通过考究金文、楚简对“覃”字又提出了 “覃”与“盐(鹽)”同源分化而来。古“覃”的早期字形下部为容器形,晚起字形下部为皿,作名词用即同“鹽”,《世本》书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说法,这个古部落在古代青州;包山楚简也有“煮盐于海”的记载;考古发现山东潍坊有大规模制盐遗址群,不禁让人感到,这都会与“覃”字起源是否还有关。
     在覃氏文化寻根研讨总群里讨论时,有位兄弟问过我,在谭国都城遗址考古的文物上全写着覃字,你不觉得滑稽吗?我说谭人爱“覃”字,这也是一种情有独钟。我想,通过以上的“谭”和“覃”文字、“谭”和“覃”姓氏的分析,相信大家都能真正地理解、明白了。
    希望能得到兄弟的指点和帮助,但更希望在纠正中提供古典记载的依据,同时在讨论之前要先理解为盼避免争论。
2020.9..12


覃起益简介:    
覃起益,广西防城港市覃氏裔孙,谭覃百代排辈第79代“超”字辈。出生于1963年12月,1985年参加工作,教师职业,大专学历。担任教学8年;参与管理近20年(包括抽调到政府办公室和教育局教育股分管工作)。下海从商8年;担任过心理咨询室工作,修“国学”,身心健康。曾参与防城港《覃氏族谱》编写工作;2019年主编防城港市《谭覃史志》。2020年起推动“崇乔文化”的发展。

编辑整理:覃业书  覃氏文化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那些年你读错的名字,覃姓从来没读对过
谭姓的老族祖先来自哪里?
谭氏族谱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廿五 谭
姓氏文化:覃姓
广西覃氏祖源辩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