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维纳斯
东方维纳斯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高禖、郊禖、皋禖、妈祖、马祖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高禖、郊禖、皋禖、妈祖、马祖  
 

维纳斯(Venus)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相对应于中国神话的高禖、郊禖、皋禖、妈祖等女神。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禖、郊禖、皋禖、妈祖等女神就是东方的维纳斯。

高禖是我国历时最为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源起上古,下逮近世。它既是庄重肃穆的宫廷礼仪,又是万众狂欢的民间风俗,届时踏歌舞蹈,谈情说爱,气氛热烈奔放。其中的某些形式,至今还保留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节会中。

周代就有祭祀高禖的仪式。每年春暖花开、燕子北返的时候,由天子亲率一大群妃嫔前往,献上猪牛羊三牲,《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立于高禖之前。”郑玄注:“玄鸟,媒氏之官以为候。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变媒言禖者,神之也。”卢植注:“玄鸟至时,阴阳中,万物生,故于是以三牲请子于高禖之神。居明显之处,故谓之高。因其求子,故谓之禖。以为古者有媒氏之官,因以为神。” 蔡邕《月令章句》:“高禖,祀名也。高犹尊也。禖者,所以祈子孙之祀也。玄鸟感阳而至,其来主为孚乳蕃滋,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契母简狄,盖以玄鸟至日有事高禖而生契焉。故诗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韣,弓衣也。祝以高禖之命,饮以醴酒,带以弓衣,尚使得男者也。”

高禖又作“郊禖”。《诗·大雅·生民》毛传:“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郑玄笺:“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陈奂传疏:“郊禖即禖,宫於郊,故谓之郊禖。”《隋书·礼志》曰:“梁太庙北门内道西有石,文如竹叶,小屋覆之,宋元嘉中修庙所得。陆澄以为孝武时郊禖之石,然则江左亦有此礼矣。后齐高禖为坛于南郊,傍广轮二十六尺,高九尺,四陛三坛。” 

高禖除作“郊禖”外,还写作“皋禖”。[]罗泌《路史·余论二》:“皋禖右祀女娲。”王引之认为,“高”是“”的借字(《经义述闻》),但为什么又写作“”,他并未给出答案。闻一多指出,楚人的高禖就是高唐神女,“高唐”亦是“高阳”的音变(《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看来作“高”比“”还要古老,还要普遍,所以并非借字。

此文中,闻一多还指出,高禖是华夏民族的婚姻和生育女神,也是初始的老祖母。夏人的高禖是涂山氏,殷人是简狄,周人是姜嫄,楚人的高禖就是高唐神女,女娲则是共同的高禖。简狄是有娀氏之女,传说她吞食玄鸟()卵而怀孕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成为商族的始祖。高禖之祭所以要选燕子北返时举行,就是根据“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的故事。夏族先妣是涂山女。据古本《淮南子》记,大禹为治洪水,三十未娶,涂山女敬他公而忘私,自愿与他结为夫妻。从此,大禹干活,涂山女为他送饭。在他为凿通轘辕山以疏导洪水时,为增添气力,特意变成一头大熊。涂山女送饭时,骤见丈夫竟是这等样子,大惭而去,一直走到嵩高山下,化为石头。大禹见妻子化石,大喊:“还我儿子!”石头应声开裂,一个男婴生了出来,他就是夏族的始祖启。于是夏人便以石主为涂山女,定时祭祀,称作高禖,亦名“启母石”。据《名胜志》记:“怀远县古涂山有禹会村,石板下,巨石危立,俨然妪立,人呼启母石。”

高禖是原始时代被人尊崇的主管男女、生殖之神。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一个“祀高禖”的节日,就是上巳节。以后由于历法的变化,被安排在农历三月三日。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青年男女在祭祀禖神以后,就可以进行野合,简狄、姜嫄等人都是在“祀高禖”之后受孕,那么就很可能是在这个放荡的节日里所做的风流事的结果。当时,这类事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后人耻之,认为这些“圣人”、始祖竟是“杂交”、“野合”的产物,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实在难听,于是就编出那套“感天而生”的神话了。这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正如摩尔根在研究希腊人和拉丁人由母系转向父系时所说:“他们保留了氏族始祖的母亲的名字,并认为始祖是由他的母亲同某位神祗交合而生的。” 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在汉族地区,上巳节活动早趋式微,其原生意义也逐渐不闻;但在壮、侗、苗、布依、黎等民族中,却方兴未艾。“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三月三,也是侗族社交游乐节日。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三月三是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花炮节”。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花炮是个直径约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当铁环坠下时,凡拾夺者便得分。三月三,彝族人民欢聚河边,跳起舞蹈,青年男女寻侣言情。三月三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

古代的社神和禖神最初决不是历史化的人格神,而是一种具象。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在古人看来,土地的繁育和人类二性的生殖是同一种神秘力量作用的结果,故郊社祭祀表现为土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结合。行之于春季的郊社活动,人们于神像前自由野合,以达到祈雨和求嗣的双重目的。故神女能与云雨的意象联系起来。在古代这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一开始是一种习俗,后来则成为国家的郊社之典。《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高诱注:桑林,乃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可见,桑林乃殷人社神之所在。到《春秋》时,鲁庄公23公如齐观社,《三传》均讥为非礼这是他们以后世的冬烘头脑看待古代民俗的结果,以为那是淫乱不足法也。从这里正可看出古代郊社的初始内涵。美丽的巫山神女为什么又名女尸?《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乃是在郊社活动中充当神的替身的巫女,自荐枕席的就是这。《诗·采苹》其谁尸之?有齐季女可证。所以女须者,巫之名也,说的就是古代越人郊社中充当神的替身的巫女的称呼。她们是春神,是爱神,也就是东方的维纳斯。

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大禹也曾充当过这一角色。《史记·夏本纪》索隐引《世本》:“鲧娶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吴越春秋·无余外传》:“鲧娶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肋而产高密。”闻一多指出:“我常怀疑禹从哪里得来这样一个怪名字。如今才恍然大悟,高密即高禖(禖通作密,犹之乎禖宫通作閟宫)”(《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禹又名“文命”,见于多种古籍,如《帝王世纪》、《大戴礼记》、《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开始就说: “夏禹,名曰文命。”对文命之名,《索引》却认为是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禹才是名,并引《尚书》“文命教于四海”及孔安国说“外布文德教命”来解释。将文命作为禹名,的确是古人的误解,文命应是“禖”的缓读。

高禖之祭,多在一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宫殿型建筑内举行,所以古代文献中从无详实记载。晋朝时,因为出现了高禖祭坛上“石主”破裂的突发性事件,由此引起争论,世人才因此得知神秘莫测的高禖之祭的对象,原来是一块经人加工的石头。 []杜佑《通典》卷五十五:“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为主。”此说语义失详,故为后人进一步阐释为“灵石崇拜”,即混沌初开时,本无生人,人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这种石头变人的传说,中外神话里都有,所以高禖所祭的石头称为“石主”,又写作“石祖”,就是人祖即人类始祖之意。郭沫若认为这块石主即“祖”者,就是男根形象,谓“古人本以牡器为神,或称之祖”(《释祖妣》)。而赵国华则认为所谓高禖之石,其实是女阴形象。依据之一,是《隋书·礼仪志》里提到的梁太庙里的郊禖之石“文如竹叶”,令人联想到女阴 (《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战国辞赋家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从此,高唐神女就成了东方的美神和爱神。高唐神女并不是宋玉个人的创造,宋玉的功劳不过是把古老的神话传说文学化而已。

神女,传说中炎帝的季女,名瑶姬,死后葬于巫山之阳。《山海经》亦记其事,并称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在这在一美丽的神话传说中,神女为何向楚王自荐枕席且与云雨并称?怎么会又叫女尸呢?郭沫若说:“楚之云梦乃楚社所在之地,其中有阳台,有高唐观,有巫山神女之朝云庙,而为为云为雨之所。高唐者,余谓即高媒或郊社之音变……是则楚之游云梦,与《月令》之祀高禖,燕之驰祖,齐之观社,宋之祀桑林正同,故《墨子》书如彼云云也”(《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郭沫若认为,的本字为的本字为在卜辞和金文中都是男根的象形,它是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

究竟“高禖”二字应作何解?有人认为高禖乃媒神崇拜。相传宇宙初开之时,伏羲要和女娲是兄妹,由上天作媒,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后人不忘上天好生之德,就“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路史·后纪二》)。意思是说,“皋禖”,即媒神之意。但也有人指出,《说文》对“禖”之解释,是“祭也”,故“高禖”或“郊禖”之本义,就是“郊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又说:“高禖之禖,以腜为义也。《说文》:‘腜,妇始孕腜兆也。’” 《广雅·释亲》:“腜,胎也。”《汉书·戾太子传》:“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颜师古注:“禖,求子之神也。”《广韵》亦曰:“郊禖,求子祭也。”就是说,此“禖”与媒人之“媒”没有关系。从它字形上又作“郊禖”、“皋禖”,词义上含有生育、先祖、婚姻等意义来看,笔者认为它不是汉语词,而是一个古越语音译词。 “高”、“郊”、“”是古越语词头,无意义。至于“禖”,则是表示“母性”的一个通用词。试比较壮语me?(母亲)、布依语me?(母亲)、泰语me?(母亲)

笔者所以下此结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著名的海神“妈祖”本名也为“默”。

传说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氏后裔。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默娘。实际上林默只不过是高禖神在宋代以后的新化身而已(就像巫山神女变为三峡护航神一样),其中--三个字,揭示了她们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信奉的海神,元代被封为天妃。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祖列于台湾正北方,面临闽口、口,主要由南竿北竿高登、及其附岛组成南竿岛上有天后宮,马祖之名,即是由祖而。相传妈祖生前入海营救父兄不幸罹遗体,即漂流至今南竿馬祖村澳口處,千年來香火鼎盛,布于为当地居民最主要之信仰中心

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铸鼎余闻》引《临安志》称:“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人呼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州。常衣朱衣,飞翻海上,土人祀之。” 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惟悫年40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不久王氏便怀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时,西北处一道貌岸然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妈祖降生了。因妈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妈祖生得奇异,因此十分疼爱。妈祖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其父母给她取名林默。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年仅28岁的林默就与世长辞。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并列入国家祀典。如今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的众多妈祖庙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后宫分神而立。

妈祖信仰兴起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关于其来历、身世却有多种说法。或称为福建莆田林愿女,或称浙江温州林灵素女,或称闽中蔡氏女;其生或称在唐玄宗朝,或称在五代,或称在宋太祖时,或称在宋徽宗朝。甚至有说天妃实为三位女子者。其生平事迹,也众说歧异。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个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个妖怪,当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当地百姓前去求妈祖医治,妈祖给求治者一符咒,叮嘱百姓回去后,将符咒贴于病人床头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于是变成一只鸟逃去,妈祖追出,见鸟藏在树上,鸟嘴还喷出一团黑气,妈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为患乡里,追击并将鸟抓获。原来是一只鹪鹩,妈祖用符水喷洒小鸟,小鸟落地变成一撮枯发,妈祖取火烧之,枯发现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请妈祖收留,妈祖于是将它收在台下服役。要之,这些传说皆由民间而来,不必认真看待。所可注意者,在于妈祖信仰与高禖神的联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字,万方高禖,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集说诠真》引《古今说海·辽阳海神传》:“程宰世贤者,徽人也。正德间,挟重资商于辽阳。…一夕风雨暴作,程拥衾就枕。忽尽室明朗,殆同白昼,见三美人朱颜绿鬓,翠饰冠帔,前后左右侍女数百。俄顷,冠帔一人向前逼床,诱程相接,二美人暨众侍女俱退散。美人谓程曰:‘吾非仙也,实海神也。与子有夙缘,故相就耳。’迨邻舍鸡鸣,美人辞去。自后夜静即来,鸡鸣即去,率以为常云。”古代高禖神司生育,妈祖亦司生育;祀高禖神在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妈祖生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死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这里将海神与高禖神混而为一,至为明白。

“妈祖”一名不能用汉语解释。“妈”是上辈;“祖”是上上辈。“妈”加“祖”,成何体统?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越语词。《陔余丛考》卷35:“土人呼神为妈祖。…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还说,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救海难中的渔船。

“妈祖”的“妈”可以单称,我们推论它来源于高禖的“禖”。台湾的妈祖庙奉祀的妈祖,因来自大陆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称呼,如来自兴化军称兴化妈,来自泉州的称温陵(泉州旧称)妈,来自龙溪的称清溪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等。澳门的英文Macau是妈祖的简称。妈阁庙创建的确切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葡萄牙人未登陆澳门时就有妈阁庙。400多年前,葡人从妈阁庙附近上岸后,问当地居民:这是什么地方?因为语言不通,当地人回答说这里是妈阁。葡人误以为妈阁就是这里的地名,于是葡人把妈阁称为Macau。这一历史性的误会一直沿用至今。澳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

至于“妈祖”的“祖”,可能为古越语首领、王的意思。古越人称“盐官”为“朱馀”,“朱”即“官”,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祖”。《明一统志》载:“雷公庙,在广东雷州府之西南八里。旧记云,陈太建(宣宗)初,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为本州刺史,在任多善化,殁而有灵,乡人立庙祀之,宋、元累封王爵。”这个传说出自唐代沈既济《雷民传》。韦庆稳说,古越语称首领、头人为“州”、“朝”、“昭”(《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这个出生时手上写有“雷州”字样的神,其名称应由古越语而来,本义就是“雷公”、“雷王”。雷州作为地名始于唐代(634年),雷州作为神名始于南朝陈(557-589年),比地名的出现要早。现代壮侗语的“主人”、“官”一词仍读此音。试比较武鸣壮语pou??a?³(主人),龙州壮语t?au³(主人),德宏傣语tsau³h?n²(主人)、tsau³fa?(官)。何新说:“媒、母诸字古音皆贯通,都是主阴事司生殖的母神之称。由于语言的变化,这位女神后来又称作‘妈祖’或‘马祖’”(《神龙之谜》)。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祖”名称起源于澎湖
[日本有关妈祖记载]《大日本国镇西萨摩州娘妈山碑》
澳门妈祖庙
澳门妈阁庙简介(6p)
修建中的大德妈
妈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