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用干货: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与治疗策略

在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 2016 年 CSCO 学术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张俊教授就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及治疗策略进行了介绍。



图为张俊教授正在发言


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定义为抗肿瘤药物对骨髓、尤对巨核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小板数量<100x10^9/L。其机制是化疗导致巨核细胞系凋亡。化疗导致 CIT 是因前者作用于血小板生成和凋亡的不同环节;而放化疗导致的 CIT 在除化疗因素外,还要考虑放射造成造血干细胞凋亡、分化异常、老化、造血微环境(龛)损伤等。


张教授提到,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基础疾病-原发疾病:乳腺癌、肺癌(瘤种特异性骨髓转移)、血液肿瘤;


2)排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3)细菌或病毒感染;


4)其他药物治疗:肝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等;


5)排除 PTP(Post-transfusion purpura);


6)排除慢性 DIC;


7)化疗相关血小板微血栓病(TMA);


8)抗肿瘤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张俊教授提到,在判断 CIT 病情时需要考虑其他问题,例如是否是原发病骨髓转移、近期是否存在感染、是否同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近期是否多次接受输血、应用了什么化疗方案等等,在疗效不佳时更需重新审视。


对于前期发生 Ⅰ/Ⅱ 度 CIT 的患者、后续出现 Ⅲ/Ⅳ 度 CIT 的比率高。


在第 1、2 周期未发生 CIT 者,在第 3、4 周期仍可能发生 CIT。第 1、2 周期发生轻度 CIT 者,第 3、4 周期重度 CIT 发生率明显升高。


化疗药物是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含吉西他滨或铂类方案更易发生 3、4 度 CIT,输血小板比例较高。接着,张教授对可能导致严重血小板减少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总结,见下图。


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治疗靶点呢?


并非所有与肿瘤相关的基因都能作为干预的治疗目标,后者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1. 与该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2. 在肿瘤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

3. 能够找到阻断该靶点的药物;

4. 阻断该靶点后,不至于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目标导向的 CIT 治疗中,其总体治疗目的为降低临床风险,保障化疗按时足量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教授强调,该具体目的包括:


1. 避免血小板计量最低值小于 50000/Ul;

2. 避免血小板输注;

3. 避免出血事件;

4. 避免化疗剂量减少;

5. 避免化疗延迟。


而对于 CIT 的处理方式,张教授也做了如下总结:


1. 降低剂量或停止;

2. 输注血小板;

3. 血小板生长因子(包括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聚乙二醇修饰的重组人巨核细胞生长和发育因子、多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受体激动剂)。


国内的专家共识强调,CIT 高风险人群需积极干预,防止血小板进一步下降,足量完成化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最后,张教授进行了小结:CIT 严重妨碍化疗并增加出血,高风险人群接受化疗会带来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高风险者需要积极干预和预防,进行风险评估,明确原因并选择最佳药物。


丁香园发自厦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 CSCO 超级访问|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高风险人群的诊疗策略
掌握这 7 招,轻松应对化疗后血小板下降 !
专家解读:如何应对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 6 个治疗策略你不得不知
走访健康守门人:迈入新时代,血小板减少症理念革新
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