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经之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胚,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该经循行路线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又向前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该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38穴。

主要病候

中医应用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牵拉样疼痛,上臂痛如折断。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疼痛。

二、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三、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灵枢·经别》)

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进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联系小肠。

四、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灵枢·经筋》)。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之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及于手小指之上;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腋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着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下颔处,上行的连属于眼外眦。

其病症:见小指僵滞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酸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才能看清物景。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

五、手太阳腧穴

本经一侧19穴,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分别为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头项痛常用后溪、养老、支正、天窗、天容;治疗耳病常用听宫、后溪、前谷;治疗目疾常用后溪、养老;齿痛常用听宫、颧髎;咽喉痛可用少泽、前谷、天窗、天容;乳房病常用少泽、天宗;急性腰痛常用后溪、养老;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后溪、养老、支正、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针刺背部腧穴和颈部腧穴应注意角度和深度,听宫应张口直刺。

病理与穴位治疗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小肠经从小指的外侧的少泽穴开始,到耳旁的听宫穴。小肠经这条经根据它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治疗肩背、颈椎、脸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从第一个穴位开始是少泽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这个穴位开始是从井里而发,这种穴位治疗热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泽穴,咽喉痛,发烧了,牙肿了,用三棱针点刺一点少泽穴出一滴血,这些问题就可以当时缓解,但是来讲,这些穴位不适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养老穴:顾名思义,养老穴就是跟老年人关系比较密切。治疗眼睛昏花,耳鸣,耳聋这些问题,所以养老穴对于老年人来讲是尤其重要的一个穴位,所以一定要把养老穴找准。养老穴很好找,怎么去找养老穴,把手放平,手心向下,用手指肚摸到这个高骨头,这骨头名词叫尺骨茎突,开始摸到骨头上这么一转,手就凹陷下去了,摸到里边的一个凹陷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穴。养老穴是献给父母的一个穴位,可以防止眼花耳聋不有老年人的高血压。这个穴位有很好的辅助的疗效。

支正穴:“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它俩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它是一个络穴。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长了一个瘊子,有了扁平疣,只要按摩支正穴就可以解决。有人说了想把这个医理搞得更明白一点,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在中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另外一方面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然后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还有脂肪瘤也是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痰结。通过按摩支正穴,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呢?因为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所以支正它就可以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小海穴: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用手一拨动,手指就会发麻就找着这个穴(小海)了。手指怎么拨动也不发麻,证明这条经络有点虚弱了,气血不通了,心脏供血能力差,所以小肠经也是心脏的一个晴雨表,小肠经传导差就证明心脏供血能力弱了。按摩这个小海,拨动它,增加它的传导力也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小海穴是这条经络的合穴,中医讲合治脏腑,就是说,合穴可以治疗本经的脏腑,它可以治疗小肠本身的脏腑的问题,所以按摩小海穴可以调节小肠的功能。消化能力弱了,吃完饭以后不消化,堵在里边了,揉小海穴可以增强人体的消化能力。另外一方面,小海穴是合穴属土,本身小肠经是属火的,火能生土,它是把本经上的火气散到脾经上去了,所以它可以增强脾经的力量。另外方面呢,通过揉这条穴可以去人体的躁火,人体的火症都可以通过这条经散掉。

天宗穴:天宗这个穴是一个大穴,因为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用手一点很痛而且会传感到整个肩膀,酸胀的感觉很明显,这个穴位可以防治妇女的乳腺问题。而且防治肩膀酸痛,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防治肺部方面的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听宫穴:这个穴位就在耳平前边一厘米的位置,这个穴位怎么找?我们张口的时候它是凹陷的,一张嘴它凹陷就是这个穴位,听是听到声音,宫是中国文化中五音的首音叫宫,听宫这个穴位可以听到声音,隐意就是可以告诉你这个穴位可以治疗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都可以点揉听宫得到改善。

主要临床表现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肩似拔,臑似折,少腹胀痛,尿频,泄泻或便秘。

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

《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太平圣惠方》卷四,谓小肠虚则生寒,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又小肠气,证见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痈,证见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涩滞若淋。

穴位分述

气血流注解

1.少泽井穴,属金。

【位置】: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甲根角0.1寸。

【别名】:小吉,少吉。

【穴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少泽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少泽。

2)小吉、少吉。小、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2.前谷荥穴,属水

【位置】: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穴义】: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气血物质的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极细小的水流,故为小肠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冷降地部,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

3.后溪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位置】: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骨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

【名解】: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

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

3)小肠经俞穴。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强化督脉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后溪穴:人体的一个大穴,别看在一个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体的一个大穴,它是八脉交会穴。所谓八脉交会穴就可以和人体的其它血脉沟通的。它是跟后背的督脉相通,所以来讲,后背上的督脉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个后溪穴来治疗。督脉有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病,督脉连着大脑,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经常恐惧、忧虑,神志不清或者记忆力很差,都可以通过调节后溪穴来得到解决,所以后溪穴这个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后溪穴对于治疗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个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后使劲往里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进那个骨缝当中去才有效果。

4.腕骨手太阳经原穴。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经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阳谷经穴,属火。

【位置】: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吸热胀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阳谷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阳谷。

2)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故本穴为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6.养老手太阳郄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化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养老。养,生养、养护也。老,与少、小相对,为长为尊也。养老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同合于头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阳谷穴传来的炎热之气,出本穴后胀散并化为水湿成份更少的纯阳之气,与天部头之阳气性同,故名养老。

2)手太阳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气血运行通道狭窄,如孔隙一般,故为手太阳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头颈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养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7.支正手太阳络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运行。

【名解】:

1)支正。支,树之分枝也。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流行。本穴物质本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穴并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肠正经,故名支正。

2)手太阳络穴。络,联络也。因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之气随之汇入本穴,本穴有联络小肠经与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手太阳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小肠经外部汇入本穴(以心经提供的气血为多)。

【功能作用】: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8.小海合穴,属土。

【位置】:在肘外侧,当尺骨鹰突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小、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复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复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为小海。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之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9.肩贞

【位置】: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肩贞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肩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分散于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肠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0.臑俞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位置】: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穴义】:天部中的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穴义】: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天宗。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天部层次上行头颈。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2.秉风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位置】: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秉风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风。

2)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为受热胀散的水湿之气,因其气血强盛,且在同一个天部层次传行,同合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湿热之性及表现出足少阳胆经的风木之性,故为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下行于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湿,冷降小肠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3.曲垣

【位置】: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穴义】: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

【名解】:曲,隐秘也。坦,矮墙也。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肠经之浊。

【治法】: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4.肩外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故名肩外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肩中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穴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输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部,故名肩中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6.天窗

【位置】: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平。

【别名】:窗笼,窗聋,窗簧,天笼。

【穴义】: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风透气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本穴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热气由本穴上行头面天部,二是循颈项上行的炎热之气由里部外传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强调由里部外传本穴表部的这部分气血,本穴的散热作用如同打开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笼、窗簧、天笼名意与天窗同,笼、簧为开阖的机关,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开闭的特征。

2)窗聋。窗,窗户,开阖的机关也。聋,耳之闭塞不通也。窗聋名意指本穴无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本穴为颈项内热的外散之处,之所以颈项的内热会由本穴外散,它非为有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而是本穴位处颈项局部重力场的高地势,与内部的高温气血位置最为接近,因此颈项内部的高温热气会由本穴外渗而出,故名窗聋。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循小肠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内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天容

【位置】: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云集汇合。

【名解】:天,天部也。容,容纳、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本穴云集汇合。本穴物质为天窗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湿热之气散热冷却化为天部的云状气态物并聚集于穴内,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循小肠经散热冷降交于颧髎穴。

【功能作用】:传递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8.颧髎手少阳太阳之会。

【位置】: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别名】:兑骨,兑端,椎髎,权髎。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

2)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

4)椎髎、权髎。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

【运行规律】:横向下行听宫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9.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别名】:多所闻,多闻。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回归小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

1)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听宫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大,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名听宫。

2)多所闻、多闻。多,大也。所,修饰词。闻,闻声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气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理同听宫名解。

3)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地部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经瞳子髎穴流来的地部经水,故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治疗寻穴解

(1)少泽SI1Shàozé

[定位]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配伍]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痈。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2)前谷SI2Qiángǔ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配伍]配耳门、翳风治耳鸣。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阳经所溜为“荥”。

(3)后溪SI3Hòuxī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配伍]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4)腕骨SI4Wàngǔ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解剖]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

[配伍]配阳陵泉、肝俞、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阳经所过为“原”。

(5)阳谷SI5Yánggǔ

[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当尺侧腕伸肌腱的尺侧缘;有腕背侧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配伍]配阳池治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阳经所行为“经”。

(6)养老SI6Yǎnglǎo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解剖]左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配太冲、足三里治目视不明。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手太阳经郄穴。

(7)支正SI7Zhīzhèng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手太阳经络穴。

(8)小海SI8Xiǎohǎi

[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主治]肘臂疼痛,癫痫。

[配伍]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阳经所入为“合”。

(9)肩贞SI9Jiānzhēn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解剖]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l—1.5寸。

(10)臑俞SI10Nàoshū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5寸。

[附注]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11)天宗SI11Tiānzōng

[定位]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解剖]在岗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配伍]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痈。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寸。

(12)秉风SI12Bǐngfēng

[定位]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解剖]在肩胛岗上缘中央,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肩胛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寸。

[附注]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13)曲垣SI13Qūyuán

[定位]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肩胛疼痛。

[配伍]配天宗、秉风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寸。

(14)肩外俞SI14Jiānwài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配伍]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5)肩中俞SI15Jiān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解剖]在第一胸椎横突端,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神经和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配伍]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6)天窗SI16Tiānchuāng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解剖]在斜方肌前缘,肩胛提肌后缘,深层为头夹肌;有耳后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分支;布有颈皮神经,正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及枕小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

[配伍]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直刺0.5~l寸。

(17)天容SI17Tiānróng

[定位]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解剖]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前缘,二腹肌后腹的下缘;前方有颈外浅静脉、颈内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的前支,面神经的颈支、副神经,其深层为交感神经于的颈上神经节。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配伍]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直刺0.5~l寸。

(18)颧髎SI18Quánliáo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解剖]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齿痛,颊肿。

[配伍]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附注](l)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2)《图翼》:禁灸。

(19)听宫SI19Tīnggōng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配伍]配翳风、中渚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张口,直刺l~1.5寸。

[附注]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穴名解——臑俞
中医穴位详解:肩中俞穴.ppt
经穴秘密 14肩外俞
​身法的锻炼(十一)
人体19大穴位详解(二)
人体的一个神奇穴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