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经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再向气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吸热蒸升的过程。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循行于脚内侧,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与脾相联系,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沿食道两旁,直达喉咙及舌根,连舌本,散舌下。在体内,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主治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养生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段时间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

中午饭建议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穴位分述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

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  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  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穴  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  腹哀食窦连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随

气血流注解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

1.隐白井穴,属木。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穴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名解]

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

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2.大都荥穴,属火。

[别名]太都。

[穴义]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大都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大都。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太白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大白。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公孙足太阴络穴,冲脉足太阴之会。

[穴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会急速气化。)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商丘经穴,属金。

[穴义]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三阴交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承命,太阴,下三里。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名解]

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2)承命。承,承担。命,性命。承命名意是从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与人之性命相关。本穴物质为足之三阴经交会而成,它既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交会之所,亦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阴经提供本穴的物质有脾经的湿热之气、肝经的水湿风气、肾经的寒湿之气,三气相合后气血物质中的轻扬部分上走脾经,飘行物质横走肝经,滞重部分则下走肾经,气血物质在本穴的这种重新分配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为承命。

3)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5)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6)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7.漏谷足太阴络。

[别名]太阴络。

[穴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漏谷。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8.地机足太阴郄穴。

[别名]脾舍,地箕。

[穴义]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

[名解]

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地机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

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

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功能作用]渗散脾土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阴陵泉合穴,属水。

[别名]阴陵。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名解]

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功能作用]排渗脾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0.血海

[别名]百虫窝,血郄。

[穴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

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1.箕门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箕门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箕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2.冲门

[别名]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

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府舍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穴义]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名解]

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府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4.腹结

[别名]腹屈,肠结,肠窟,临窟。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

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腹结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腹结。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

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

[运行规律]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功能作用]去湿健脾。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肾气,人横。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大横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转运脾经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肠哀,肠屈。

[穴义]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7.食窦

[别名]命关,食关。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食窦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食窦。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8.天溪

[穴义]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天,天部。溪,路径也。天溪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天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9.胸乡

[穴义]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

[功能作用]外传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0.周荣

[别名]周营,周管。

[穴义]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1.大包脾之大络。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回流脾脏。

[功能作用]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治疗寻穴解

1.隐白(Yǐnbái,SP1)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2.大都(Dàdū,SP2)荥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功能】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操作】直刺0.3~0.5寸。

3.太白(Tàibái,SP3)输穴;原穴

【定位】第1蹠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操作】直刺0.5~0.8寸。

4.公孙(Gōngsūn,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后约1寸;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操作】直刺0.6~1.2寸。

5.商丘(Shāngqiū,SP5)经穴

【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功能】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操作】直刺0.5~0.8寸。

6.三阴交(Sānyīnjiāo,SP6)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操作】直刺l~1.5寸。孕妇禁针。

7.漏谷(Lòugǔ,SP7)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主治】腹胀,肠鸣、偏坠;小便不利,遗精、女人漏下赤白;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操作】直刺l~1.5寸。

8.地机(Dìjī,SP8)郤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9.阴陵泉(Yīnlíngquán,SP9)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功能】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10.血海(Xuèhǎi,SP10)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功能】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操作】直刺l~1.5寸。

11.箕门(Jìmén,SP11)

【定位】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解剖】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功能】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主治】小便不利、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冲门(Chōngmén,SP12)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功能】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主治】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崩漏,带下。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3.府舍(Fùshě,SP13)足太、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之会。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功能】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主治】腹痛,腹满积聚,疝气、霍乱吐泻。

【操作】直刺l~1.5寸。

14.腹结(Fùjié,SP14)

【定位】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寸,距任脉旁开4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1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

【功能】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主治】腹痛,绕脐腹痛、腹泻、腹寒泄泻、咳逆,疝气。

【操作】直刺l~2寸。

15.大横(Dàhéng,SP15)

【定位】脐中旁开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1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2肋间神经。

【功能】理气止痛、通调腑气。

【主治】腹痛,小腹痛、腹泻,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善悲。

【操作】直刺l~2寸。

16.腹哀(Fùāi,SP16)足太阴、阴维之会。

【定位】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8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

【功能】健脾消食、通降腑气。

【主治】消化不良,绕脐痛,腹痛,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l~1.5寸。

17.食窦(Shídòu,SP17)

【定位】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任脉(中廷)旁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解剖】在第5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功能】运化水谷、和胃下气。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食已即吐,腹胀肠鸣,水肿。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天溪(Tiānxī,SP18)

【定位】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功能】宽胸通乳、止咳消肿。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痛、乳汁少。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胸乡(Xiōngxiāng,SP19)

【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天溪上一肋,距任脉6寸,当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功能】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周荣(Zhōuróng,SP20)

【定位】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

【功能】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气逆,食不下;胸胁胀满。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大包(Dàbāo,SP21)脾之大络。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解剖】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功能】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清彩图】人体362穴位详解之胃经45穴(三)
足太阴脾经及穴位图 - 灵山社区 灵山文化网 - Powered by Discuz!NT
辰时足阳明胃经穴位应用汇总
阴都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人体各个穴位位置及主治疾病图文(下) 本人收集整理
【高清彩图】人体362穴位详解之胃经45穴(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