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基】20考研进行时-第302天
精气血津液(九)
考点二十四: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等病理现象。反之,由于津液能载气,故在多汗、多尿和吐泻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亦可出现“气随津脱”的病证。《金匮要略心典》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是此意。
考点点拨
此考点重复两次出过考题,需要认真掌握。这个考点在今后的考试中出题可能性较小,但是要熟悉这句话的含义。
考点二十五:津血同源
考点击破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因此,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①津能生血: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②血可化津:血行于脉中,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有利于津液的不足,有利于津液输布代谢。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岀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宜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真枪实练
1.“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单选)
A.气与血
B.气与津液
C.津液与血
D.津液与汗
E.血与精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指对血液亏虚不足的患者慎用或禁用汗法,因津血同源,血亏则津少,若用汗法就会进一步加重津血的损伤;对出过多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破血、动血的方法,津血同源,津亏则血少,若用破血,动血,就会进一步伤血耗。所以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其理论依是津血同源,是津与血之的关系。


2.“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多选)
A.津可以化血,血可以化津
B.津血源于水谷精气
C.髓能生血,津能养髓
D.津亏血燥,血燥则津枯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B。本题目在考查“津血同源”的含义。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均有滋润和需养作用,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气,均由水谷精气化生,津液渗于脉中,可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血液也可化生津液,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称为“津血同源”。“津血同源”主要依据是津可以化血、血可以化津和津血源于水谷精气。髓能生血,津能养髓是髓与血之间的关系。


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单选)
A.气能生津
B.津能化气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气能行津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本题此题旨在考查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剧烈的呕吐或腹泻会损伤气,引起气的不足。津液是气的载体,呕吐或腹泻丢失大量的津液,而随着津液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被损伤,所以“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气能生津是津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气能摄津是津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作用,气能行津是津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都是气对津液的作用。津能载气是指津液是气的载体,是“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基精气血津液(四)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日积月累话中医--津血同源
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
中医经典语录(4)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