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学——解表剂(三) 泻下剂(一)

01

治疗表有风寒湿,里有蕴热证宜用()

A.麻黄附子细辛汤

C.麻杏石甘汤

B.大青龙汤

D.九味羌活汤


答案

D


02

下列能体现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用药思想的是()

A.桑菊饮

C.银翘散

B.清营汤

D.麻杏石甘汤


答案

C


03

大青龙汤中既能助麻黄解肌开阳郁,又能清阳郁之烦躁的药物是()

A.石膏

C.杏仁

B.甘草

D.桂枝


答案

A


04

败毒散的君药是()

A.羌活、川芎

C.独活、川芎

B.羌活、独活

D.羌活


答案

B


05

麻杏石甘汤中石膏:麻黄是()

A.1:2

C.1:1

B.2:1

D.3:1


答案

B


答案及解析

  1.D

【答案解析】九味羌活汤具有辛温解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2.C

【答案解析】银翘散所用的药物均是轻清之品,加之煎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3.A

【答案解析】大青龙汤中石膏用量小,但其辛寒,故既能助麻黄解肌开阳郁,又能清阳郁之烦躁。

  4.B

【答案解析】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


  5.B

【答案解析】麻杏石甘汤中石膏倍于麻黄,故石膏:麻黄=2:1。


细目三 辛凉解表—风药表证(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炙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风寒表邪不解,郁而化热入里;或风热袭表,表邪不解入里所致。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故方中以麻黄、石膏为君。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麻黄与石膏相配,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消除致病之因,调理肺的宣发功能;且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则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由于本方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仍不失为辛凉之剂。以杏仁为臣药,味苦,降利肺气,平喘咳;杏仁与麻黄相配则宜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与石膏相配又能生津止渴,并能调和于寒热宣降之间。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并用,以宜为主。共奏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石膏一钱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细目四 扶正解表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各三十两 生姜、薄荷少许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因患者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所致。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故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发散风寒,散湿止痛。其中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并止痛,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并止痛,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臣以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并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以加强宜痹止痛之力。佐以桔梗宣肺利膈,枳壳理气宽中,二药相配,一升一降,是宣降肺气、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止咳,茯苓渗湿消痰。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药。此外,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以益气扶正,一则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入里之义;二则令放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综观全方,邪正祛邪为主,共奏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之功。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姜汁 前胡 茯苓各三分 枳壳 桔梗 木香 陈皮炙甘草各半 两 生姜七片 枣一个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寒,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息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细目一 概述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泻下剂主要适用于里实证。里实证有因热而结实者,有因寒而结实者,有因燥而结实者,有因水而结实者,均可使用泻下剂。此外,邪实而正虚者,也可使用泻下剂,但当使用泻下剂中的攻补兼施剂为宜。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临证首当辨别里实证的性质及患者体质的虚实,分别选用相应治法方剂。热结者,宜寒下;寒结者,宜温下;燥结者,宜润下;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2)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患者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泻下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里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3)里实证若兼瘀血、虫积、痰浊等,应酌情将得下剂与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治法方剂配合使用。

(4)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需使用时,也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祛邪不忘扶正。

(5)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细目二 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之阳明腑实证。前人将阳明腑实证的特点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所谓“痞”即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实热内结,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潮热谵语,脉实等。“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受遏,不能外达于四肢;或热盛伤津劫液,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浊热上扰心神,神明昏乱等造成。证候表现虽然各异,然其病机相同,皆是里热结实之重证。治法当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故方中以苦寒通降之生大黄为君,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以咸寒润降之芒硝为臣,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大黄、芒硝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力益峻。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二药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能通降下行胃肠气机,以助泻下通便。以上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本方煎服方法为: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再溶服芒硝。大黄之所以生用、后下,是取其泻下之力峻猛。若大黄久煎,则泻下之力缓,达不到峻下热结之功效。此外,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是因“旁流”为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峻下,使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乃属“通因通用”之法。热厥治以大承气汤,是因四肢厥冷为假象,里实热结是本质,所谓“热深者,厥亦深”,四肢虽厥寒,但必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等实热证候,故用寒下使热结得下,气机宣畅,阳气敷布外达而既逆可回。这种用寒下之法治厥冷之证,亦称为“寒因寒用'。全方配伍特点:泻下与行气并重,泻下以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相辅相成,共成峻下热结的最佳配伍。

运用:

(1)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阴本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3)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 凡气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编辑:小马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解表剂(二)
方剂记忆技巧(2)
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简单归纳
常见的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介绍
卫生职称考试-中药学-解表剂
【干货】中医最常用方剂歌诀1(附药物功效),备考必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