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念母亲付桂兰—— 一个老知青难忘的经历

思念母亲付桂兰
 一个老知青的难忘的经历

作者:付晓峰

吃粗粮的年代

出生五六十年代的人,大多经历过吃粗粮的年代。五十年代末,我家生活在大西北一座城市一包头。那时候我正读小学二年级,我还清晰地记得家里天天吃粗粮,偶尔家里来客人或逢年过节才吃几顿白面馍馍及白面油烙饼。当时市民每月供应二十七斤粮,白面五斤。粗粮为玉米面,到六十年代初还供应了高粱米。那时候,能吃上一顿白面馍馍和白面烙饼是我最大的奢望。

那时候,我吃粗粮吃腻了,我最烦吃棒子面。(玉米又称棒子面)上顿饭是棒子面,下顿饭还是棒子面。为此我常常发牢骚,母亲总是笑着说:“能填饱肚子就行,老家人连粗粮都吃不饱肚,人呀不能挑食,你年纪小要学会吃苦才行。”母亲的话,我当耳旁风,那时候我很不懂事,有时候我假装有病,母亲就给我做一碗白面疙瘩汤解馋。

母亲本是雁北山区的一个农家女,没有读过一天书。从小就勤劳朴实,过日子节俭和吃苦。嫁给了教书先生的我父亲,生育了六个子女,操持了家里吃穿的全部家务劳动。艰苦的生活给了母亲的刚强和聪慧,她心灵手巧,她将粗粮细做,三天两头,隔三差五做粗粮饭不重样。玉米面发黄,口感稍差,但经过母亲那双粗糙而灵巧的双手,粗粮竟做出了新的式样,新的味道。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六七十年代的家里的锅灶

那天是星期日,我在家里,到了中午时,母亲要做玉米面贴饼子,炭火灶旺火开锅备用,(当时包头市民做饭用的是煤炭)玉米面温水和面,水适量(玉米面不吃水)和到偏软的程度,团在手里,两手折成五六分厚的圆饼贴在水面以上的锅沿,然后将水舀出一些,防止水沸煮饼。盖上锅盖烧一刻钟,香味随着蒸气溢出,然后掀锅盖,将玉米饼子一个个铲出来,贴锅的玉米饼子一面一层焦黄的锅巴,看到散发香味的玉米贴饼子,还没有吃到嘴里,我就馋得直流口水。我还没等母亲备菜炒土豆丝,我就随手抓起二块玉米贴饼子直往嘴里塞,趁热吃,确实香脆可口,更是风味一绝。母亲瞅到我狼吞虎咽吃相的摸样,笑着说:”别说我娃如今是个棒子面的脑袋,好好用功学习,有了出息,将来就能天天能吃上白面馍和大米了”。

玉米面菜团子

日后,母亲多次粗粮细做,更换吃粗粮的花样方式,使我对粗粮不再厌烦了。六十年代初,正逢饥饿的年月。由于家里人口多,肚子里没有油水,每人饭量增大,每月所供应的粮食只够吃多半个月。特别是我已是半大小子,更是饭量大,老是感觉到肚里空空的。以往使我厌烦的粗粮也变得更金贵了。在那饥饿的年月,多亏母亲是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人,知晓用瓜瓜菜菜充饥过日子,春天到郊外挖野菜(苦菜)夏日到市场捡破菜叶子,秋天将去市场和街上捡丢弃的西瓜皮,回到家西瓜皮洗净并刮掉外绿皮,再将瓜皮切成瓜皮条子,挂在院子绳子上晒干,冬日将瓜条子炒的吃或伴凉菜吃,筋到可口,胜过肉食。正是这些瓜瓜菜菜与粗粮相结合,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更是帮助我家度过了饥饿的岁月。

玉米面饽饽

最使我难忘的是母亲用玉米面给我们蒸傀儡。母亲将榆树叶子和野菜为主,将菜洗净放在盆子里,边撒上玉米面,边搅拌,玉米面不可多,旺火烧锅,架箅子铺上屉布,再将拌匀,菜和面撒在上面,不要用手按,保持蓬松状,用以利通气。蒸上二十多分钟即熟,揭开锅盖,菜上面裹了一层薄薄的面皮,而不掩其本色。我们全家每人一大碗傀儡,吃起来松软筋道,野菜香兼而有之,风味特别。再蘸上醋祘拌的瓜条凉菜,味道更佳。那天我放开肚子,吃了二大碗傀儡,吃的撑着了,跑到院子里溜了几大圈。那天晚上,我询问母亲有关傀儡的面食的由来,诚实的母亲告诉我,她不懂傀儡的由来,她只谈到在她小时候看到姥姥做傀儡的情景,她就记住了。还是父亲告诉我,傀儡是菜和粮混合的食品,老家的农民称傀儡为“苦累”,乃是受苦人吃的茶饭。春天的时候,母亲将在郊外挖的苦菜,包在玉米饼子内,做玉米菜团子。用笼屉篜出来,吃起来可香了!

苦日子给了母亲的勤劳和一双巧手。我真不知道母亲在童年的时候向姥姥学习了多少细做粗粮的手艺?我还曾记得母亲用玉米面做出的又一个新花样面食——摇格格。那天是暑假中的一个雨天的早晨,母亲先用细萝筛玉米面,所筛下的细面放在盆里,萝内的粗面留作生面用。不一会儿,只见大铁锅里沸水烫面,边浇边搅,搅成碎疙瘩状,手沾凉水边揉边团,擀成薄饼,纵横切割成指甲大小的棱形小块,再用勺子轻轻地推转,五分钟即熟,捞在碗里,状成碎金似的。母亲又做打卤炸酱,先给我盛了一大碗,我吃到嘴里,感觉到这道摇格格玉米面食,筋道肉头,清香爽口,胜似老包头面馆里的炸酱面。

更让我难忘得是母亲用玉米面制作“打糊饼”。遗憾得是当时我家没有照相机,不能拍摄下那珍贵的镜头。那天母亲将白菜、大葱、白菜叶剁碎,放在玉米面内,用温水和匀,糊在锅底上约一厘米厚,再用手将表面拍平光滑,放上锅盖,温火烧十分钟,闻到香味后,再用铲子轻轻地转动,使之不沾锅。熟后将糊饼起出,状似锅盖,下面一层焦黄锅巴。我拿起糊饼掰开而吃,顿时我感觉到香酥可口。我将半块糊饼举在手上,跑到院外炫耀地吆喝:“快看我家的糊饼”,以示馋人。左邻右舍观之都纷纷地夸赞我母亲的手艺。转天,邻居左桂梅阿特地来我家,向我母亲学做玉米面糊饼的手艺。

我母亲还有用玉米面制作面条的绝活。有一天,患伤寒病在家休学的我缠着母亲做一顿玉米面的面条。可以说用玉米面做面条很不易,做起来很费功夫。母亲却答应了,母亲又一次地大显身手,将细玉米面加上少许的山药粉面,为了增加黏性,再加一些榆树皮,开水揉透和匀,擀成薄片,切成三寸宽,再罗起来,中间撒上生玉米面,切成二把长的面条,放在沸锅里煮熟。然后母亲捞出面条,让我品尝。我吃起来母亲亲手制作的玉米面条,感觉到光滑筋道,胜过白面做的面条。那天,我一连吃了二大碗玉米面条,把我肚子撑得圆圆的。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在那六十年代吃粗粮的岁月,我为家里有个勤劳吃苦手巧的母亲而庆幸。雨果说:上帝用柔和的泥巴和最纯洁色彩制成女人的手指,我深信不疑。在吃粗粮的年代里,母亲粗粮细做,用粗粮做成各种面食。通过母亲的手指,传递着勤俭持家的家风,传递着伟大的母爱的温情,传递着生活多彩的味道。

光阴如梭,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富裕了,每天吃的都是细粮,白面大米不再是金贵的食粮了,吃粗粮竟成为一种时尚。于是我常常回忆起从前吃粗粮的年代,常常想起来我那朴实勤俭手巧的母亲。即使我与我的媳妇也常买玉米面、荞面等粗粮,只是做些玉米窝头和荞面面条,我再也吃不上母亲曾做的各种式样的粗粮面食,再也品尝到那独特的味道。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也没有做过啥惊天动地的的大事,但她有的是一个中国普通妇女的真实和平凡,使我永远怀念和难忘。

今日我重温过去那已很遥远的吃粗粮的年代,也是对去世三十七年的家母的一次纪念。

我那穿打补丁衣裳的母亲

在家里至今我还收藏着70年代一张母亲的黑白老照片,这也是母亲给我们留下了唯一的一张珍贵的照片。文革时,我家被遣返回老家,照片上穿着打补丁裤子的母亲在回城时坐公路畔上,望着远方,脸眼睛里透出了一丝忧伤的目光。

童年时我刚记事,父亲是塞北的一座小县城的一名税务官员,(县税务局稽查股股长)月薪四五十元,全家七口人生活艰辛。母亲在家烧饭,带孩子,喂鸡、喂猪,一天到晚不闲着。夜里,在昏暗的灯下,母亲给我们五个孩子做衣做鞋。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勤劳的母亲,虽家里日子过的紧巴巴,但母亲把我们五个孩子拾掇的很干净。随着我们先后都上了学,母亲尽力都给我们每个孩子做新衣裳,(其中也有母亲的衣裳改做的)而母亲依旧穿着打补丁的旧衣裳。

每逢过大年,母亲总是没黑没日地给我们五个孩子赶做衣做鞋。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母亲看着我和姐姐妹妹都穿着她亲手缝做的新衣新鞋的时候,她那疲倦的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我们五个孩子穿着新衣裳跑到院里放炮竹和玩耍,而母亲依旧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在家里忙于做年饭。记得那一个大年除夕,我们五个孩子都换上了新衣裳,天真不懂事的我竟询问母亲:“妈妈,我和姐姐妹妹都换了新衣裳,您为啥过年不换新衣裳呢?”母亲淡淡地笑着说:“你们都上学了,都识字了,你们应该穿的整洁一些,妈妈在家里待着,穿啥都行,吃饱饭,妈妈就知足了”。

母亲所说的都是大实话,母亲一直很知足!我也曾听过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事。母亲的童年很苦,母亲六岁时,姥爷在贫困中病故,姥姥改嫁,母亲和舅舅跟着三姥爷过日子。七岁的她就到山野放馿割草,常常吃不饱肚子。

母亲结婚后,孩子多,一天好日子没有过,但她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她自己节衣缩食,吃剩饭,穿打补丁衣裳,有很多年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把爱都留给自己的儿女,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她也是天下最好的一个母亲!

母亲穿着打补丁的衣裳,衣着虽寒酸,但她却深受邻居们的信任和尊敬。母亲为人正直,串门从不说东家长西家短,她说话做事亮爽实在,邻居们有啥事都愿和她说。母亲曾对我说:“人穷不要紧,但要堂堂正正的做人,我也常对你父亲这样说,你父亲也是这样做的,他虽当了税务局稽查干部,但从不到商人老板家吃饭,更拒绝他们送的礼物,咱家虽贫困,但你们的父亲没有走歪路”……贫穷母亲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父亲,更影响和改变着我的人生……

1950年6月,内蒙古商都县税务局全体干部合影,第一排(右二是家父)

记得有一次,我在县中心小学一年级三班开家长会,平日都是父亲到学校参加学生家长会,穿着一身税务制服的父亲到学校,我感觉到很有面子。可是这一次父亲因有公事,到乡镇去收税,不能来开学生家长会,只有母亲来参加我班的家长会。当身穿打补丁衣裳的母亲来到了学校的时候,我班里的很多的同学交头接耳,眼光怪怪的……有一个同学说:“学生家长会,怎么来了一个农村保姆?”我听到这些风凉话,我的心里很受刺激。回到家,我就抱怨起来,埋怨母亲不该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到学校,让我丢面子。母亲看到我委屈而难受的样子,她一直没有吱声,一脸愧意,我知晓母亲在默默地自责。

作者摄于1971年包头

晚上,父亲回到家知晓此事,狠狠地严肃地教训了我一顿:“你一个小学生思想这样不健康,小资产阶级的虚荣还很浓,什么丢面子!你们母亲为了你们吃好穿好,她才穿打补丁的衣裳,这样的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母亲不值得你们尊敬吗?”父亲说到此休息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训话:“穷不等于不体面,富不等于体面,有知识而贫寒能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只是有钱的人不一定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父亲的话象钢针刺一样穿透着我的心,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向宽容温和的父亲是这般地严厉,我已深深地感受到我错了。打那以后,我对母亲有了新的看法,对于勤俭朴实的母亲充满了敬意,我为拥有这样勤劳善良而穿打补丁衣裳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正是父亲有了这样穿着打补丁衣裳的贤惠妻子,他在税务稽查岗位上廉洁奉公,在三反、五反等运动中没有跌倒。母亲的朴素和勤俭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从此我默默地勤奋学习,立志长大了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后来,六个儿女都长大了,(以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弟弟)母亲也苍老了。父亲却在文革中被迫害死了,母亲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刺激和挫伤。我和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弟弟都在外地各奔东西。尽管我们姐弟回家也给母亲买些新衣裳,可是她老人家的生活依旧很简朴,她总是不愿意穿新衣,她说穿新衣裳不习惯,年迈的母亲还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裳,依旧为我们做布鞋,为我们操碎了心。一九八六年冬,刚六十三岁的母亲就离开了我们。我那勤俭苦难一生的母亲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我们做为儿女为没有尽到孝道而感到深深地内疚…….

母亲的朴实和勤俭影响了我的一生,虽然母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财产,但母亲的善良、朴实、勤俭、自强,乃是给我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

2023年3月6日初草于天津顺通家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报日人民》“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报日人民.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报日人民》《报日人民.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社版出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社版出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蒸馒头时, 往面粉里加点这个, 不仅味道好, 还可以降三高!
多吃粗粮好处多,纯玉米面罕见做法,不加白面不加鸡蛋,营养好吃
想吃点粗粮,就做一款玉米面发糕吧,不用揉面,简单到看过就会做
粗粮馒头,我教您一招,照着做松软可口金黄诱人!
粗粮小窝头的做法
苗茵葆:母亲的饭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