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特辑】屈原的抑郁、躁狂与自杀

 

01

怀沙自沉

     最初的时候,端午本是古代的“卫生防疫节”。从前自然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初夏容易滋生瘟疫、毒虫和瘴气什么的,所以要插菖蒲、悬艾叶、薰苍术等中药,泡香草浴,《礼记》有:“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都是为了驱虫防病,清爽健康地度过暑气蒸腾的夏天。


     而今天的龙舟粽子之类的习俗,据说都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屈原在这一天沉江。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的自杀事件了。


     这篇文章结合一下这两个主题。借着对屈原自杀事件的探讨,关注一下精神卫生,也不失这个古老节日的初衷。


     关于屈原生平的全部信息,记录在司马迁短短的《屈贾列传》里,非常简单:

屈原小传 by 司马迁

     屈原,男,楚国贵族。能力强,有才华,深得楚怀王信任,但和同事关系不好,其中有个上官大夫嫉妒屈原,在怀王面前说“屈原这人很狂妄,常说没有他工作就搞不定”。怀王听了心里不舒服,就疏远了屈原。

     后来,秦惠文王(就是芈月传里那个“老伯”)强烈邀请楚怀王亲自去一次秦国。屈原看出秦国没安好心,坚决反对,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不想得罪秦国,主张还是要去。最终怀王没听屈原的,结果人被扣在秦国,死在那里。

     因为怀王的死,屈原很怨恨子兰。然而太子继位后,子兰成了令尹(就是国家总理)。和新总理关系那么紧张,自然要倒霉。子兰和上官大夫联合起来,在新王面前再一次打了屈原的小报告。于是屈原又被“调动工作”。这一次比较惨,流落到江滨,形容枯槁,行吟泽畔,就这样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期间他还曾遇到过一个渔夫,劝他想开一点,不要那么较真。但是屈原表示无法接受,每天怨愤控诉,写了许多诗。

     最后,他写下绝命书《怀沙》,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教科书上说,这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殉国的故事,一个“贤臣”被“奸臣”和“昏君”迫害致死的故事,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容于世俗的故事。

    然而并不是那么回事。


02

无关爱国

     在绝命书《怀沙》中,屈原写下对自己的一生的回顾。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是一个好人,这世上都是坏人”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我是白的被污蔑成黑的,

该在上面却被踩到下面。

我是凤凰被关在笼里,

那些鸡鸭倒得意起劲。

乡下野狗汪汪乱叫,

都是没见过大世面。

会否定我这种优秀人才,

这是那帮庸人的常态!


    只要真有好好读过屈原的诗,你就很难把这些和“爱国主义”联系到一块。


    一样是蹈水自杀,两千年后的陈天华才是真爱国。他在《绝命书》里还在号召国民:

卧薪尝胆,刻苦求学,

徐以养成实力,还兴国家,

则中国或可以不亡。

此鄙人今日之希望也。

     陈天华是为唤醒民众自杀,在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理论里,这叫“利他主义”的自杀,而屈原只因对现实失望透顶、对自己的遭遇愤懑不平而自杀,这叫“利己主义”的自杀类似的为了“洁身”、“遁世”而自杀文人艺术家,历代都有:从王国维、老舍、傅雷到海子、顾城、三毛,从死在自己的枪口下的梵高、坠楼自杀的杰克·伦敦,到用裁纸刀割喉的莫泊桑、含煤气自杀的川端康成。其实,这些人并没有处在非死不可的穷途末路。屈原也是如此,与其有类似遭遇的人一直都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走上自杀这条路。


     何况,与之后的集权专制社会相比,屈原所在的春秋时代在忠君方面要宽松很多,那时讲究“士为知己者死”,英雄未必一定要效忠祖国,伍子胥弃楚投吴,孔子离鲁周游,屈原同样可以有许多选择。然而,他自己选择了死亡。


     所以,屈原之死不能简单地看作一出好人vs坏人的政治剧。从屈原留下的大量诗篇中我们可以读出,导致他死亡的凶手,除了昏君小人之外,还有一个叫做抑郁的心魔。


03

日夜忧愁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抑郁”,应该读一读屈原的《悲回风》。


     首先是情绪持续低落+通宵达旦失眠+迟缓行动

曾歔欷之嗟嗟兮,

独隐伏而思虑。

涕泣交而凄凄兮,

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

掩此哀而不止。

寤从容以周流兮,

聊逍遥以自恃。

我暗自流泪唉唉叹气啊,

躲藏起来反反复复地想。

我涕泪交加凄凄惨惨啊,

睡不着觉,直到天亮。

熬过这漫漫的长夜啊,

我的悲伤压也压不住

醒来后慢慢徘徊彷徨啊,

想要凭自己撑过去。


在失眠之余还伴随有身体疼痛的症状:

夜耿耿而不寐兮,

魂茕茕而至曙。


背膺牉以交痛兮

心郁结而纡轸。

漫长的夜里不能安眠啊,

守着孤独的魂直到破曙。


有时背疼,有时胸疼;

心里郁闷,隐隐作痛。


     有人会说:“我失恋时也这样啊?”的确,每个人多少都有过这样的时候,诸如在遇到失恋、亲人去世、事业重大挫折之时,但大部分人此时都只是情绪低落。正常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的区别在于:情绪低落是可以随着时间而冲淡好转,而抑郁却是长期萦绕不去、无法摆脱的,根据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至少要持续低落两个星期以上


     那么屈原维持这样的情绪状态有多久了呢?那真是很久很久了:

伤太息之愍怜兮,

气於邑而不可止。

纠思心以为纕兮,

编愁苦以为膺。

存仿佛而不见兮,

心踊跃其若汤。

伤心长叹,自悲自怜,

气闷抑郁不可终止。

把我的思虑结成荷包,

把我的愁苦编成背心。

对世事我已视而不见,

心如同开水一般沸腾。

     忧愁对于他而言,就像丝一样千缠百结,挥之不去,不能摆脱。他甚至要把那些“愁”编织成衣服穿在身上,带在腰间,与愁苦长长久久地陪伴。忧郁成了囚锢他的牢笼,成了他灵魂的一部分。

04

大喜大悲

     屈原的情绪也并不始终都停留在抑郁。有时情绪的指针会指向另一个极端。这在一首《九章·远游》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先看他抑郁的时候:

步徙倚而遥思兮,

怊惝怳而乖怀。

意荒忽而流荡兮,

心愁悽而增悲。

神倏忽而不反兮,

形枯槁而独留。

     他说自己不但步履缓慢,神智恍惚,终日悲伤,甚至感觉自己的灵魂似乎已经不在,只留一副行尸走肉的躯壳,这是抑郁者的真实写照。


     然而就在同一首诗里,他又话锋一转,说起自己多么“欣快”:

朝濯发于汤谷兮,

夕唏余身兮九阳。

玉色頩以脕颜兮,

精醇粹而始壮。

质销铄以汋约兮,

神要眇以淫放。

早上在传说中的汤谷洗头

傍晚让九个太阳给我烘干

我吸取琼浆玉液做美容,

皮肤润泽,精华饱满。

我身体像融化的黄金一般柔美。

我的气色如此之好,如此奔放。


     这是同一首诗,写的是同一个人。快乐时,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难受时,却又心心念念想着要自杀。


     这是情绪障碍的一种,叫做“双向情绪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这种患者的情绪常在抑郁和躁狂的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许多天才都有这病。美国精神医师和作家赫士曼合作的书《躁狂抑郁多才俊》讲的就是躁郁症和创造力的关系。


     这种躁狂状态下的情绪“高昂”,并不是真正健康的快乐,而是一种癫狂、燃烧和透支。在变得如此“快乐”之前,许多人恰恰是遭遇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受到很大的打击或者心理压力,才导致性格的“突变”。在这夸张的“快乐”背后,是一颗饱受折磨的疲惫的灵魂。


     一个人日夜在极端情绪中煎熬久了,许多人最后就会产生一个想法:结束生命,一了百了。

05

死志已久

     在自杀问题上,有一个常见而危险的误解:一个整日喊着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实际上绝非如此,大部分自杀的人在死前都有过长时间的矛盾、犹疑和挣扎,他们可能多次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可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当作是“祥林嫂”的絮叨。就是这样一个误解,耽误了许多本来可以挽回的生命。


     屈原的死也绝不是突发的偶然,读过《离骚》的朋友都有印象,其中反反复复奏响“死”的音符。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除《离骚》外,在《悲回风》《涉江》《抽思》《思美人》《惜往日》等许多诗中,屈原也都反复地提到死。比如:

宁溘死而流亡兮,

恐祸殃之再有


宁溘死而流亡兮,

不忍此心之常愁。

     抑郁的人想自杀往往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动,往往会有具体的计划。

     屈原就是连自杀的方式都是精心选择好了的:

临沅湘之玄渊兮,

遂自忍而沉流。


不毕辞而赴渊兮,

惜廱君之不识。


宁赴湘流,

葬於江鱼之腹中。

     自沉于水,是文人心中最纯情的死法,浪漫、美丽而哀愁。


或许是受到屈原的影响,后代的在文学作品里,每当写到纯洁的少女,纤弱的才子的死亡,也总是安排他们投水,所谓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比如《孔雀东南飞里》里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李白也想象过“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又如巴金《家》里的鸣凤,还有郁达夫小说中的那些知识分子,凡是自杀,几乎全部是投水。


     这也提示我们,自杀行为是具有心理冲击力的,也容易引起效仿。因此当一起自杀事件发生之后,最好要有预防模仿性自杀的措施。如上吊的歪脖树之类,要及时销毁掉,移出众人的视线,以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06

后人的话

     屈原死后一千多年的宋朝,出了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遭遇的不幸,比屈原只多不少。屈原被放逐汨罗江畔,生命并无危险。苏东坡被诬下狱,游街受辱,差点杀头,三次被贬,最元贬到海南岛,当时连语言都不通的不毛之地。


     苏东坡也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不同的路。在海南期间,他没有在椰子树下行吟海畔,形容枯槁。而是有了很多新奇的经历。挑战过吃蝙蝠,挑战过学当地土著的语言,还挑战过办学,后来还真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最后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玆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屈原庙赋》。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相当于“给屈原的信”。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

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

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

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

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

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

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大致翻译一下:


     您离开这个世界已有一千多年了。您知道吗?这世道依然那么艰难。优秀的人还是被迫随波逐流,方正还是被迫磨成圆滑。


     既然想要追求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尚,那么不被世人理解也是自然的啊!就算你抛下一切用死来证明清白,不还是有人笑您愚蠢,还是要被后人议论?


     唉!君子之道,不一定要事事完美。爱惜自己,有时候也是一种选择。为什么,您一定要为难自己呢?


     虽然您的行为并不符合中庸之道。但还是一位让我敬仰的贤人。我深深地为您惋惜悲哀,但又有什么好悲哀的呢——这是您自己选的路,您自己心安就好。


     笔者以为这段话写得很好,苏东坡对不幸的态度,更令人深思。在这里,就用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凭吊逝者,尊重和惋惜是最好的态度,而对于生者,能挽回的,还是要努力挽回。


      既往已不谏,来者犹能追。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时代虽然变化,人心依然相通。

本系列每次讲一个历史故事,谈一个心理问题或现象。欢迎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种最值得学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生的伟大、活的憋屈!杜甫、李贺、李商隐为何都效仿他?
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情绪低落的时候该如何调整,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不常用情绪词汇总
端午节的由来(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