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王阳明学做老师

1

跟王阳明学做老师,首先要守好五个“度”,方能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奥秘,这就是胸怀有宽度,办事有力度,读书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说话要适度。

教师胸怀要有宽度。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把这些杂草理顺,不如选择丢掉,置之不理。这样放宽胸怀,心体就不会有贻累,也不会动气。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胸怀没有宽度,只去看学生的缺点,或是遇到班级的刺头就大为光火,一心一意想着铲除而后快,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教师劳神伤身不说,还不能换取家长和学生的同情。所以当我们遇到各色各样的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可以一一化解,可以置之不理,可以一笑了之,可以换种角度,不把学生当成妨碍,不把学生当成贻累,自然而然地教育,自自然然地与学生相处,眼光长远一点,不在一城一池上纠结,万不可,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无限放大,以至于精力耗费殆尽,也没有什么功效,最终一事无成,空耗时日。学生一些错误大可置之不理,比如男生精力充沛,不吃饭打篮球,上课走个神,自习课打个瞌睡,偶尔作业未完成等等,非原则性错误,教师理应交给值日班长处理,我一般不去过多批评。错了惩罚即可,不能挂在嘴边,到处批讲,或一遇学生犯错即对学生当头棒喝,这样的胸怀不利于教育孩子。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胸怀有宽度是指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接受知识的节奏,对理解力和记忆力慢的孩子,不排斥不打击不讽刺,要给孩子留足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缓慢成长。王阳明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我们只看当下孩子遇到的问题,慢慢解决即可。驾驭不了的不去想,改变不了的不去蛮力强制,感化不了的,让时间去教训与他。教育如此因势利导而已。

教师办事要有力度。日常教学繁琐而又劳累,诸如批改作业,看书备课,编写教案,制作课件,上课辅导,教育学生,督促学习,每周例会,教研听课,拟定试卷,批改试卷等等,倘若一个教师教两班,上述事例加倍。假如教师办事没有力度,事事拖拉,敷衍了事,拈轻怕重,这样下去,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没有任何威严,久而久之学生必将不会信服于你,你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一般都是当日之事当日毕,教育学生也是遇到问题干脆利索处理,绝不拖拉,不塞责,不推脱,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的办事力度大,效率高,学生学习自然投入,效率也高。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句话意思是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教师就是在与学生相处中,经历各种事情的磨练,无论动与静,教师都能立马得到处理,心中始终保持淡定,最终磨砺自我,终成大器。

教师读书要有厚度。教师应当是一位善读者,教师和学者一样是这个社会的先知者,捍卫真理,弘扬正义,传播常识,教师因读书而成为燃灯者。学者赵越胜在其著作《燃灯者》中,这样回忆起恩师周辅成:先生嘱我,希腊哲学家中最要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自他而来。坐在先生书桌旁,见高至屋顶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高处还放有几函线装书。后来才知道先生得空也谈中国哲学,曾专论董仲舒、戴东原。先生书桌对面靠东墙放着一张单人床,顶头有一架书,都是外文,其中一套,暗红色皮面,烫金书脊,极厚重地挺立在书架中央。我过去用手摸,听先生淡淡地说,“那是《康德全集》。”先生语出,我摸在书背上的手似乎触电。从未想过与先哲如此接近,至“肌肤相亲”。我与先生相对无言。夕阳正沉在未名湖上,一缕金光入室。刹那,这狭窄局促的小屋显出辉煌。

离开先生家已是夜幕初垂。清冷的天空有几点寒星。天酷寒,我却浑身灼热,心中兴奋满溢。不为他事,只因先生授我一席话,借我几册书。以往,多少渴望冀求,晦暗不明地蜷曲蛰伏心中,而今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唤醒了一个青年的精神生活,让他懵懂的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

赵越胜作为一家兵工厂的小青工,向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著名教授周辅成先生请教学问,先生用一本本书,让他晦暗不明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和希冀。先生读书读出了人生和人类智慧的厚度,真正体现了有教无类,先生用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唤醒了一个青年的精神生活,让他懵懂的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对于教育者来说,做人做到善良境界,然后才是读书读到人生的厚度,让身边的孩子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

教师眼界要有高度。眼界,百度百科中说,是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 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语出唐代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教师的眼界要有一定的高度,看学生,做教育要目光长远,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倘若拘于小得失,囿于成见,被分数所束缚,眼界不开阔,功利心严重性,所培养的学生格调必定不高,未来的发展潜力堪忧。

眼界的高低在学识和涵养,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开始学习钻研的阶段。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努力钻研耗尽心血的阶段。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豁然贯通的境界。

这三个治学的境界也可以用作教师的三重眼界:中学阶段开始学习钻研阶段,眼界要高远,不要困于眼前的名次高下,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不要因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当教师的眼界足够高时,自然会进入努力专研,耗尽心血的地步;进而融会贯通,豁然开朗。

教师的说话要适度。王阳明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这句话的意思说与朋友对话,不宜当面指责对方的过失。可以选择委婉地表达,才是更容易被接纳的做法。

古人说:“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古人对待朋友尚且不当面指责对方的过失,教师天天与学生相处,说话更要适度,万万不可信口开河,喋喋不休,对学生漠不关心,时时处处热潮冷讽,这样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剑拔弩张起来。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畅销书《语言的突破》中写道:“沟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互通有无,温暖人心;可以使陌生人变成知己。生活中有时会充斥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人性的弱点将美好误为丑恶,把善意误为恶意,把真诚误为虚伪,把正确误为错误,把鲜花误为毒草……所有这一切的不和谐,最需要的就是沟通。”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沟通,起到温暖人心,化解矛盾,克服人性中的弱点所造成的不和谐,班主任的语言要尤其讲究语言的艺术,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异样,妙用语言的魅力,或含蓄或一针见血,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潜移默化,努力用语言去建设一种新的教育环境,用语言改善孩子的状态,用语言化解孩子内心的问题,适度适时的语言的可以突破很多危机,让孩子成长的更健康。

哲学家王阳明学问博大精深,我仅仅是借助他的只言片语来诠释一些常识罢了,具体的研究需要找了他的著作潜心研读,方能悟出王阳明心学的真谛,进而发掘传统中的精华,今天的一些尝试仅仅是比猫画虎,恐贻笑于大方之家,所以不胜惶恐。跟王阳明先生学做老师需要更多去研究,去发掘,去打捞起精髓。我的这篇文字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眼界决定境界,胸襟决定格局
人无眼界,必无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关于教育,我的一点看法
要孩子有担当,首先教育要有担当
马云:若老师没有惩戒权,就像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