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浦教育


 

 

地壳运动成因探秘

——高中地理《板块运动》教学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严晓丽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句中所提到的地理其中包括地球的发展史,而《板块运动》这一专题,就是介绍地壳运动的过程,所以教材用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三个理论来揭秘地球海陆分布的成因。但是这些理论知识毕竟太枯燥,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此专题并且真正理解三个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就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因此我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许多疑问环节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思维,使理论知识变得不那么枯燥。

一、发现——由大陆轮廓吻合谈起

有个成语是“沧海桑田”,意思是地球上曾经是沧海的地方经过若干年会变成桑田,说明海陆位置不是亘古不变的,那原因是什么呢?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课题。

我首先给同学们看一张全球大陆分布图,能不能发现其特点,同学们仔细的看,但大多数还没能发现。接着我又出示一张被撕成两片的报纸图片,让学生思考若将报纸拼合起来的依据,这时学生都说是根据两片报纸的边缘吻合将其拼合,于是再回过头来看大陆分布图,此时学生就发现南美洲大陆东岸和非洲大陆西岸的边缘非常吻合,说明这两块大陆也许原本就是一块大陆,顺着学生的思维,我就提出了这个现象在100多年前德国的气象学家魏格纳也发现了,于是他就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但是一个学说提出后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才可以,于是我又让学生帮魏格纳先生来找寻证据。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找到了古气候、古地质、古冰川和古生物等证据,我将这些证据一一用课件展示并加以讲解,让学生感觉自己也可以做一回科学家,为自己的猜想寻找证据。

在这之后让学生观看了魏格纳模拟的2亿年来大陆漂移的过程动画,学生知道了原来海陆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它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的学生已经看到在阅读材料里找到答案了,但是学生的疑问仍没得到解答,魏格纳所提出的动力能使大陆产生漂移吗?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质疑能力也很强,发现了此学说的动力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大陆漂移学说》得不到人们的支持,但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海陆位置是存在改变”的学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探究——海底岩石年龄分布成因

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对海底的探索。到了海底首先看到的应该是地形,通过观察海底地形图同学们发现其实海底的地形和陆地上的相差无几,紧接着我让同学们看科学家经过探测后绘制的海底岩石年龄图,看看能不能发现海底岩石年龄分布的特点,并且与陆地岩石年龄做比较。很快学生就发现了其特点:以海岭为中心,岩石年龄对称分布,中间新,越往两边越老;并且最老不超过2亿年,远比大陆岩石年龄轻。在这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海底岩石年龄分布特点的成因。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了其分布特点,所以对于探究其成因很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然而,学生自己的知识太有限,这样的问题很难找出成因,我就播放了大洋板块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找出答案。学生在观看了动画之后,很快就分析出了其成因: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从地壳涌出变成岩石,把原有的岩石向两侧推移,遇到大陆之后就会向下俯冲,一直插入地幔,这样又会变成地幔物质,最后再次涌出。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反复,所以新的岩石总是在海岭处,老的岩石总是在靠近大陆的位置,而且不会超过2亿年。

从发现海底岩石年龄分布特点到其成因,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再进一步探索,最后做出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来,学生也确实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对自己取得成就感到很满足。通过大洋板块运动动画,最后发现洋壳是在不断扩张的,由此引出了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张学说》,学生通过前面对海底岩石年龄分布的探究过程就加深了对这个学说的理解。

对于这个学说的理解已不存在问题,但是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学说有没有不足之处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快就就发现了这个学说的不足就是它只是局限于大洋板块,而且不能解释陆地上巨大山脉的形成机理。顺着学生的思路,我适当地提示,回想前面所学到的《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大陆是在漂移的,如欧洲与美洲的距离在扩张,但是漂移的动力不足;而《海底扩张学说》则认为海底是不断扩张的,动力来自于地幔物质对流。经我这样一提示,学生很快做出了反应:如果将这2个学说结合在一起,那就完善了。

 三、 应用——解释大陆地形及地壳活动成因

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法国科学家勒皮雄等人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是在接受了大陆漂移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的基本理论,结合新的科学成果之后而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最盛行、最活跃的全球构造理论,我让学生看书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让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会依赖教师就不会自己学习了。其后,引导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进行探究性学习。由于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有了很深的理解,学生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学习很顺利,经过小组四人讨论,能自行分析出板块碰撞和张裂对地形带来的影响:板块张裂形成裂谷与海洋;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高大山脉,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及海岸山脉。从而得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而板块内部则较稳定的结论。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最后我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形的成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由于有的学生的粗心出现了些小错误,但其他同学很快就发现了并给予纠正,由此可见学生对今天所学的内容都理解了,并且能够应用了,这才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四、质疑与畅想——开拓思维,描绘未来海陆分布

在总结了三个学说的优劣之后,学生就知道了整个地壳运动过程原来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的,也就明白了一开始我提出的为什么沧海变桑田的原因了。然而板块运动的“三级跳”并没有结束,因为第三个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并不是非常完善的,例如一些小板块内部的山脉的成因就不能得到解释,所以这个学说仍有不足之处,科学探究也依然在进行,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新的理论提出,那就是“四级跳”了。

地图册在《板块运动》的编写中出现了个错误,因此我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精神,找出错误。学生兴致很高,在找出错误后意识到书本教材并不是权威的,也许会存在纰漏,不能完全依赖。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向魏格纳学习,做一回科学家,试着模拟一下2亿年之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任他们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动手画图,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解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样,学生在发现——探索——应用——畅想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探索兴趣更浓厚了。我想课堂上这样的创新教育会让学生更热爱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评析

严老师的这节《板块运动》课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造教育的一个典型。客观地说,作为跨越文理界限的地理学科,几乎每节课都蕴涵丰富的创造教育资源,复旦附中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一直以来能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坚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信念,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材整合处理等方式,在地理课中融入了创新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地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地理课堂处处显智慧,时时具灵感,师生的和谐碰撞,产生了课堂中的创新火花,让地理课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赋予了地理课新的生命。

这节课也是严老师入附中两个半月以来首次面向全市同行的“亮相课”,从教学目标、过程设计、师生互动、课堂调控、思维激活等诸角度评价,可圈可点,从听课的老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后又对新的一节课满怀憧憬”的事实,可判断: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限于经验、基础等,小严老师在个别细节问题的处理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这给了她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希望她不断学习、思考、成长。(杨士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这个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7)
流入大海的泥沙去哪了?都凭空消失了?其实地球已被一条裂缝隔开
(第四章 第一节)地球板块构造及成因
【地球板块构造学说问世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质学的一次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