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场3】好的教学,是师生彼此的成全

 

一、  刘濯源:让教育看见思考的力量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建人,曾受聘于华东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演讲主题:《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屏幕上出现一幅“胃”的卡通图:因狼吞虎咽和暴饮暴食,它正疼得冒冷汗!这幅图什么意思?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始人刘濯源教授解释道:“狼吞虎咽伤胃,死记硬背伤脑;胃不好切忌暴饮暴食,脑不好切忌机械灌输。可惜,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诚如刘教授所言,当学习成为“倒胃口”的事,学生怎么可能有食欲呢?怎么指望他们吸收你想让他们吸收的营养呢?正是基于这“伤脑筋”的教育现实问题,刘教授一头扎进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其方法就是研究思维可视化体系并推出相应的精品课。


刘教授认为,学习有层次之分,从低到高依次是:符号感知、初级记忆、简单应用、系统建构、策略迁移。而把学习窄化为“记忆”是我们对学习的最大误解,正因此,学生很多的愚钝,是因为我们误解了学习而教出来的!怎么破解难题?


刘教授的方案是:以可视化的方式,梳理思维,其核心是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


针对当下的小学数学,刘教授认为,对数学思维成长有三支“抑制剂”:概念不清、缺乏策略、向下发展。并一一给出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并给出重建之道。刘教授的语速极快,思维敏捷,点评精彩处,全场数次大笑。



勿把学习窄化为“记忆”

“最糟糕的老师是一眼就看到答案的老师,他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障碍。”


“我们以12年的灌输把孩子教成笨蛋,然后还骂他们是笨蛋!”——刘教授批判的这些现象,是我们要警惕的!不要把孩子教傻,应该成为我们的底线。

 

二、  陈昱:数学画,看见“那个”孩子


陈昱:安徽合肥南门小学上派分校副校长,“数学画”课程倡导者

演讲主题:《“数学画”,看见“那个”孩子》

 

 

“儿童”和“数学”之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行动区间,是小学数学教学大道的左右护栏。陈昱校长的“数学画”就是考虑儿童特点,兼顾数学本质的小研究、小实践之一。说其“小”,是学术性层面的判断,但对孩子而言,数学画却不小——


他们在画中表达自己对数学稚嫩却多元的理解,他们在画中理清了数学概念、明确了解题策略,也画出了数学眼光,画进去了自己的生活与感情。


立足儿童认知特点教数学

哪里有“1~5”,画出来!有孩子画了一幅图:蓝色的大海上1条鱼、2只蝴蝶、3片云彩,岸边的椰子树有4片叶子、5个椰子。哪里有“0”?有孩子一连画了6个场景:篮子里的苹果吃完了、树上果子摘完了、邮箱里的邮件被取走了,更有意思的是,还画了电梯到1楼地面就是“0”、刚转学来有“0”个朋友(后来有了1个、2个朋友)……一个个案例,让人看到学生的创造。


从画数字到画“生活中的数学”再到画解题策略,从具象画到有数学学科特点的简笔画,从作业到作品,从老师布置到学生主动爱画,从作为课外作业到用于课堂教学、课程载体,“数学画”不断进化着、调整着,在“儿童”和“数学”之间找到了合适的、令师生都觉得舒服和妥帖的位置。


“孩子的画中表现出了更高阶的、更综合的思维”,刘濯源教授对孩子的作品也是频频拍照留存。如果说刘教授的讲座是广博的、宏达的,那么陈校长的分享则是深入的、小巧的,相同的是,都呈现了让思维走出“黑箱”的鲜活实践。

 

三、林文生:学教翻转,从更新“心智工具”开始

林文生:台湾新北秀山小学校长,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博士, “学习共同体”倡导者。

演讲主题:《“学教翻转”教学设计的认知历程》

 

林文生博士的身份真可谓“跨界”:两所大学的助理教授,一所小学的校长;主修语文、数学,能上数学课,更能上语文课;主持多期“学习共同体”实践研修,针对小学,更针对中学。


林博士告诉笔者,他特意花了100多小时准备讲坛的文稿,因为希望给大家呈现一些新的东西,让大家感受到专业思考的乐趣。而在当天,林博士早早到会场学习,分享前,先回应了刘濯源教授、陈昱校长的讲座,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前两个讲座做了补充。“分享,不一定是全部讲自己的东西,接着别人讲也很好。”——这两个细节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每个讲者从自己的角度切入,但听众应该努力形成自己的逻辑

林博士的分享理出一条“学教翻转”以及“学习共同体”兴起的理论线索:吸收论(行为主义学习观)指导下(斯金纳、桑代克),以“讲授”为特征的、适合工业社会的“编序教学”;知识建构论指导下(加涅、杜威、皮亚杰),强调学生探究、发现、分享的,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问题解决的教学”;社会建构论指导下(维果茨基),着眼于班级、学校和社会文化建设,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特征的“协同学习”。


与理论线索梳理对应的是,林教授分享了台湾老师的三段教学视频:台湾补习班某明星教师的教学;十多年前,“师铎奖”获得者杨美伶、邬瑞香老师教学转型的教学;当下,“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

理论是根基,策略是工具

以上的概括显得颇为枯燥,但在林博士那里,却有丰富的案例:美国的“百分率”教材为何如此繁琐,他4岁的孩子如何解决29+39,课堂上为什么可以不用去管秩序,为什么不要让学优生去帮助学弱生……


林博士一方面试图通过理论梳理,让老师们知道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理论背景和“前世今生”,另一方面,林博士也试图通过一个个案例来推动教师进行专业思考。而这两方面都是为了“心智转换”——“为什么很多老师只会讲,因为他没有心智工具,患了‘学习策略贫乏症’”。可惜的是,关于心智工具的具体实践,没有时间充分展开。总是,相见恨晚,时间太短!

 

四、  余颖:以STEM作业撑起孩子真实的学习

余颖: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演讲主题:《STEM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作业》

 

 

作业的本质是什么?余颖校长以全校STEM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实践为例,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业,是为了儿童的存在;

作业,是师爱水平的体现;

作业,是支持学习的工具。


结论看似简单,背后是你看不见的课程实践!南师附小完成了这样从基础到尖端的课程架构:学科课程(数学、科学、信息),工程/技术课程(机器人、开源硬件、航模、3D打印等),STEM普及课程(各年级开放),STEM创新课程(进阶课程),STEM创客计划课程(创客团队课程),STEM工程调整课程(全校竞赛)。这样的课程架构,为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探究搭建了舞台。

 

而为了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破壁垒,除惯习”!以“降落伞”项目学习为例,需要拆散传统的行政班,需要9位教师分别开展伞面材料、加速度测试、LED警示灯等5个专题研究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而学生则要适应“跑班”,需要搭建团队,自主选择研究模块,最后合作完成降落伞并进行交流、展示。


经历这样的过程,“作业”变成“任务”,其功能从培养知识、技能变成经历过程、习得方法,从甄别、定位变成诊断、改进。作业,承载起学生的自我探索之旅!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最初,余校长想改变,只是源于想废除暑假作业:“开学后学生交上来的一本本暑假作业,老师会批改吗?有时间批改吗?学生一个暑假不做纸笔作业,成绩就会一泻千里吗?

 

越是习以为常的教学惯例,越需要反思

——假期作业是不是老师自己的安慰剂呢?”而今,南师附小的暑假作业也完全变样了,延续着STEM课程背景下的作业风格,学生在主题阅读、自选课题中展开了自己的学习。

 

作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余颖老师,曾写有专著《走向对话:大鱼老师和48条小鱼的数学课堂故事》,而今,大鱼老师带着更多的大鱼、小鱼向天空的那一片蔚蓝游去。

 

五、  朱凤书:由课堂转型推动的作业变革

朱凤书: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副校长,北京市骨干教师

演讲主题:《从解题到探究,探秘实践性作业》

 

课程改革走到深处,看似不关联的部分就会关联起来,比如,在余颖校长那里,STEM课程的建构就会涉及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拆班),会涉及学校管理变革(成立课程研发部)。在朱凤书老师所在的北京七一小学,是课堂转型催发了作业变革!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两个结论:第一,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变革的深入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变革有不同的切入口,各个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抓手,但最后却是殊途同归。


教学如何催发作业变革的呢?原来,学校为了教学转型,先是砍掉了没有意义的提问,追求“大空间”问题来推动教学(你可曾想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可以问160个问题),形成了“清晰任务-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分享-评价反思”的教学流程。

 

以往的作业主要在放在“评价反思”流程。但在形成新的教学范式的过程中,作为新授内容的“任务”慢慢就变成了学生课后的探究性作业,而课堂上则主要用于分享、交流。也就是说,由教学变革引发的作业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变革。


作业变革,解放师生

且举几个案例:

1.教材上:“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1立方厘米)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验证猜想。”

 

作业变革:借助1立方厘米的木块找到以下物体(空心长方体框、实木长方体、长宽高数据代表的长方体)的体积,并说明得到体积数据的方法。


2.教材上:学完面积整个单元后,让学生测树叶的面积。

作业变革:单元起始课,布置周末2天的任务:选择一片树叶,想办法得到他的面积,把得到面积的方法记录下来。


3.项目化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内容,布置一个“用三合板做数学工具盒,并用彩绳进行美化。”


4.综合实践:组建“公司”,把“校园一角”设计成功能区,并画出彩色效果图、撰写标书,投标落实。


5.数学应用:节假日,选择一个活动,用数学知识做好规划并记录。

……


朱凤书老师就这样一个个案例,娓娓道来,微笑中透着优雅和自信!一张张照片,你想象不到的学生的创造力!如果你想象不出,您可以自己在班上试试,学生也会还给你一个惊喜。

 

不过,有一件事情是不需要想象的,而是有明确的数据说明:每年学生毕业后升入7年级,由初中学校测试成就,再根据学籍号将成绩反馈给小学,七一小学在作业改革之后,学生成绩从中等变成实打实的名列前茅!而如果您走进七一小学的课堂,看看学生“生猛”的表现,再看看教师的“袖手旁观”,也会直观地感受到作业变革的力量。


是的,好的变革不应该是教师为学生单方面的牺牲,而是“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成就。从朱凤书老师一直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彼此成就的教育风景。

 

结语

闭幕式上的现场互动

三天的“新经典”大讲坛数学专场结束了!


希望在这里,您遇到美好的人,有一点点触发,有一点点心动,也会有一点点行动。希望在这里,您从1平方分米的世界看到1平方米的世界,并眺望星辰和大海。


不知您,是否明白我的明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字技术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看融合数学教学的steam教育模式
唐晓勇 | 与未来共进的课程变革:统整项目课程
杜克大学校长:如何应对STEM教育带来的挑战
三位小老师的公众号
唐晓勇:《互联时代的学习重构》课程内容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