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爸爸去哪儿》不能逃避这些媒体问题

来源 | 壹起社会研究中心

ID | weyiqi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近日,一名女童保护准妈妈志愿者对《爸爸去哪儿》第四季中的内容提出质疑,并认为,节目组在策划与播出临时父女组合“董力阿拉蕾”的内容存在错误的示范。

她的理据是——第一,节目设计中存在“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的错误示范;第二,节目组重点渲染“临时父女”是错误导向,其中有很多类似“情侣”话题;第三,这个组合带来了负面社会效应,即网络上出现了“恋童黄色”文章。

对于社会的广泛质疑,节目组给出的回应是:

1、节目制作的初衷是考虑社会发展,有更多90后父母需要学习当父母;

2、非亲父女关系胜似亲生的体贴,超越了血缘关系,这些为社会示范出了正面意义;

3、网络上对采访言论断章取义是误导,不支持变了味的过度解读,更是有可能对未成年孩子造成无形伤害;

4、节目工作人员有完全杜绝了嘉宾与萌娃单独相处的风险等。请停止网络上的恶意猜测,以免对嘉宾造成伤害。

这些回应也仅仅基于质疑本身,并未对作为一家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媒介自省行为有深刻的反思。其实,从以上的言语往来看,我们想就儿童媒介素养进一步提出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

守门人

一、业界自律分级

作为新闻从业者,节目组缺乏自律觉醒,并未有对儿童接触媒介的内容有一个自律分级过程,更从未对“儿童”在节目中的特殊性有慎重对待。

节目组虽然也强调了网络上的言语可能会对阿拉蕾造成伤害,并强调说,背后是杜绝了“与陌生男子独处的可能”。但是,在事先的策划与剪辑中,能看出编导及节目组并未考虑到“女孩要学会不要与陌生男子独处”的女童保护价值观,这非常遗憾,毕竟节目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便是这种错误的导向。

对于3岁的阿拉蕾来说,她不是这个虚拟父女关系的“演员”,而是带着一个孩子的认知,进入到节目中,被虚构成了一个“家庭关系”,那对于同年龄的孩子而言,她所带来的视觉认知是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解读与判断的。

点击加载图片

▲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截图

二、缺乏儿童收视分级保护意识

作为媒体,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更要担当起社会教育的功能,尽管节目组强调说是对90后父母起示范作用,但节目观众中还有很多的儿童观众,节目中过度成人化的“对话”,以及超越儿童年龄的穿着打扮等,所呈现出的收视效果,容易误导小朋友以为这样的行为及表演,才可以赢得掌声,节目在编制时就不应过度跨越到成人的世界,而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纯真。

所谓提出可能出现“示范”的质疑,且在于担心节目内容对儿童价值观的误导。

根据美国学者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3-7岁的幼龄儿童正处于思考运作前期,此时语言发展及观念的建立皆急速成长 ,儿童模仿力强、观察入微且学习敏锐,是消费习性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

节目中出现的一些并非正常父女关系的成人化语言与行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按各个国家对儿童为主的节目的法规约束会聚焦于以下:

1、对暗示性对话、性相关内容、粗俗语言、暴力与非虚构暴力需要加入“内容分级标示”,并有分级保护。

2、不得诱使儿童或少年产生不良模仿作用。

3、不得损害儿童、青少年之生理、心理、道德观念。

电视语言

人们收看电视,无非就是通过画面、声音来了解信息背后的含义。但对于涉及儿童节目时,尤其要注意其中的分寸与方法。

(1)节目预设了立场

点击加载图片

“我觉得跟你在一起跟妈妈好多了”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语言代表了节目组编导已经预设了某一种立场,因为在剪辑编制的过程中,有些信息是经过编导的主观挑选过的,而这对观众而言,意味着什么呢?节目组估计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2)节目涉及了性别信息

“那什么时候你才有宝宝?”

“等你长大以后我就有宝宝了”,

“等我长大了我妈就把我给嫁给你啦”

点击加载图片

这些信息其实带有强烈的性别暗示语言,但是按儿童心理学上的分期显示,4-5岁的孩子才真正开展了婚姻的敏感期,刚开始,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而之后,就会“爱上”别人,但阿拉蕾未到婚姻敏感期,她如何想到“嫁”,并“有宝宝”这样的思维,让人费解,唯一能解释的便是,“节目组策划时有意为之”?或是过度成人化的世界对她个人的影响?但对于节目展播时,需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过滤与审慎把关,编制人员应该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

(3)刻板、故意的角色设定

“等你把糖吃完了,我就把你吃了”……看到这一句时,观众的反射弧会是怎样的呢?

点击加载图片

而董力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在很多场合也谈到了自己的择偶标准是阿拉蕾,说阿拉蕾就是自己的女朋友。这样的角色确定,对于一个未成年人而言,尚无真切认知,尽管等其长大后,才可以知道这样的“虚拟角色界定”,但是,就节目中的角色安排,“阿拉蕾是女朋友”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对观众而言,已然是一种关系设定了,它是父女应有的关系吗?它真是一种择偶标准(显然是违反常识的回答啊)吗?

公众人物与节目效应

节目组严明指出,请停止恶意猜测“董力阿拉蕾CP”,这对嘉宾也是一种伤害。可是嘉宾有没有意识自已作为公众人物,要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如对儿童隐私的保护,如与儿童交往中使用语言的分寸与正确使用,如让孩子懂得角色扮演中的真实与虚拟……

点击加载图片

▲百度搜索结果截图

如果一味为了节目效应,而无所顾忌,那公众人物在推崇着怎样的价值观,对电视机面前无数的孩子及未成年人又将起着怎样的教导作用呢?我们希望看到节目组来面对如何传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一个自身的反思,以及公众人物要对公众认知起到怎样的引领作用。

媒体是公器,批评要自由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承担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就其话语权影响而言,其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已经不可预估,例如因此事件导致网络上出现的“恋童信息”,而将观众的批评指为“恶意猜测”,这并不是一种正视问题的态度啊。公众本就享有判断内容、批判观念、指正谬误的权利,尤其作为资讯时代媒介消费者,公众还要享有自身权益保护意识,怎能任由媒体公器任意而为呢?批评属言论范畴,当允自由表达,媒体有遵循伦理道德的本分,当有所自律。

其实,上面讲了这么多话,作为阿拉蕾的家长,在这中间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是值得深究的。我们希望,家长在自己的孩子面对公共媒介时,也要懂得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但此文不专门对此置评。

壹起社会研究中心

壹起社会研究中心专注公益传播,媒体创新,行动研究,旨在提升公众参与的媒体素养,让社会价值在更多人群当中进行传承。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爸爸》中的“假父女”,阿拉蕾最火,而他真的和孩子妈妈结婚了
3岁女孩和23岁男子同吃同睡,你们为什么觉得暖心?
还好这节目没了!
董力回应CP风波,真人亲子节目是否需要 “实习爸爸”?
头条文章
给综艺“临时父女”提个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