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堂专业电影课: 来讲讲变焦镜头的电影语言

文 | 大奇特

什么是变焦(zoom)?变焦就是摄影机配备变焦镜头,在不动机器的情况下对物体进行拉近(zoom in)或拉远(zoom out)的处理,以此来改变景别。“zoom”这个单词借用自飞行术语,指飞机俯冲或机头急拉的动作。

变焦镜头是什么时间发明的呢?答案众说纷纭,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维基百科。

长话短说,早在1830-1850年代,可变焦透镜的概念就被应用于研究日食的“巴洛式”望远镜中,19世纪继续不断开发,直到20世纪初由美国光学家Clile C.Allen设计出供电影摄影机使用的变焦透镜,但它如何及何时投入使用在电影中已无从考察。

点击加载图片

Clile C.Allen在1902获得变焦镜头发明专利的图纸 (图片来尼克·豪尔的个人网站)

在我个人有限的观影范围内,找到的比较早的运用变焦表现手法(注意是手法,而不是用变焦镜头拍摄)的电影有《月中姻缘》(Un matrimonio interplanetario,1910)。其中有一个镜头表现的是望远镜的遮罩效果,它未必是用变焦镜头拍的,因为拍摄主体朝镜头扑面而来,也能达成该效果。

《月中姻缘》

将变焦当成视听语言来表现故事,我们可以看看法国导演艾伯特·卡佩拉尼是如何做的。在他执导的默片《恐惧》(L'épouvante,1911)中,有一场戏说女主人回家前,一个小偷刚刚光临。当他听到女主人进门,吓得赶紧藏在床下。

女主人上床抽烟,使用了一个变焦处理(不过这应该是通过轨道拍摄的,而非变焦),逐渐拉到卧室全景,我们可以看到躲在床下的小偷,一种紧张感就这么产生了。

这个变焦镜头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100年前是相当不错的视听语言了。下一个镜头再切到烟蒂落在地毯上,小偷试图去扑灭它,就构成了一种悬念了。毕竟默片还是讲求镜头语言的,字幕卡只是辅助作用。

《恐惧》

据说,影史上第一次被官方认可的使用变焦镜头的电影是1927年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出品,导演克拉伦斯.巴杰执导的默片《攀上枝头》(It),让观众真正意义注意到了变焦手法。它将远景拉近,同时也缩小了镜头的视野范围。不过《攀上枝头》的变焦技术应该并没有申请专利。

《它》

20世纪20年代,电影摄影师约瑟夫·沃克(Joseph B. Walker)为派拉蒙影业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变焦镜头,在几经试验和失败后,终于研究成功,并在1929年2月申请了专利,用以为电影《爱我在今宵》(Love Me Tonight,1932)、 《美国疯狂》(American Madness,1932) 和《飞艇》(Dirigible,1931)等影片服务。

不过就在约瑟夫·沃克申请专利两年前,一个名叫Rolla T Flora的派拉蒙员工也曾提交过一项专利,那是一个具备可移动长短焦或定焦与中焦的摄影装置。

点击加载图片

Rolla T Flora于1927年获得电影变焦镜头发明专利的图纸

(图片来自zoomlenshistory.org.uk网站)

换句话说,变焦透镜不是约瑟夫·沃克不是唯一开发电影变焦透镜技术的人,但是关于Rolla T Flora的信息以及他的光学创新,几乎查不到什么资料。而约瑟夫·沃克后来在50年代,重新对变焦镜头技术产生兴趣,他调整了自己30年前开发的变焦镜头,重命名为“Electra-Zoom”,新产品配备了一个电机,能够平滑地放大或缩小焦距了。

不过由于Frank Back发明的Zoomar镜头的主导地位,约瑟夫·沃克用于电视领域的变焦镜头在历史上被过多忽视。但毫无疑问,他的“Electra-Zoom”是战后早期用于电视拍摄的主要生力军。

虽然变焦镜头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但并没有成为标准。变焦镜头在20至50年代发展平稳,直到希区柯克的经典影片《迷魂记》(Vertigo,1958)才将变焦镜头上升一种电影语言。它在片中那场楼梯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挥(如下图)。

该镜头是用模型实现的,剧组制作了一个楼梯井的仿真模型,然后把这模型水平横向放置,摄影机正对楼梯井中心,用轨道向前推向楼梯模型,同时拉远变焦镜头,这样显得楼梯变深,表现恐高症的眩晕感,该手法被称为“滑动变焦”(Dolly Zoom)。

《迷魂记》

延伸阅读——这个技法后来影响了许多电影,如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Jaw)、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好家伙》(Goodfellas)、帕尔玛的《疤面煞星》(Scarface)、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Le samoura?)等。

《大白鲨》

变焦镜头经过电影从业者的大量应用后,终于在60年代普遍开始普遍分化。特别是意大利60年代至70年代重要电影作品中,能够看到它的发展。在电影《夜色朦胧逃脱时》(Era Notte A Roma)中,罗伯托·罗西里尼算是赋予变焦镜头高贵的性格,扭转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旁门左道的印象。

《罗马之夜》

1965年,另一位意大利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在《北斗七星》(Vaghe stelle dell'Orsa...)中,使用变焦镜头并确认了其在电影中的地位。

《北斗七星》

变焦镜头在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中,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尤其是马里奥·巴瓦的电影,足可领略到变焦的威力。巴瓦曾被马丁·斯科塞斯誉为“现代电影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的其中一位。”,当年有很多人批评巴瓦滥用变焦,不过他的确在变焦语言上勇于创新。

在他发明的手法中,同一个镜头下的影像跨越了先天藩篱:现实过渡到幻觉,从机能性过渡到物件崇拜(所有从周遭隔离开来的物件,突然被赋予了意料外的鲜活),以及,从视线过渡到触觉。总之,变焦带给观众接近银幕、进入行动中的错觉。以他在《驱魔任务》(Operazione paura,1966)中的几场戏为例。

有一个镜头,用全景拉到一个墓碑的近景,再拉回全景又拉到近景,当它再拉回全景时,观众看到一个荡秋千的女孩,方才意识到刚才是女孩的荡秋千视角。

《驱魔任务》

还有一个镜头是说莫妮卡下楼梯,用了一个变焦镜头将旋转楼梯突然变为无底深渊,也是一种《迷魂记》楼梯戏的变奏。

《驱魔任务》

巴瓦经常在电影中使用极为快速的推拉方式,来体现正反打的惊吓镜头,如《血与黑蕾丝》( Sei donne per l'assassino,1964)。

《血与黑蕾丝》

巴瓦擅长用变焦来吓人,在《著魔的丽莎》(Lisa e il diavolo,1974)中,有中景推向阿丽达.瓦莉眼睛特写的镜头,同时一声巨大声响,再快速拉回中景,瓦莉抬头望向天花板,加入一场楼上的戏。突如其来的声响与镜头表现足以让没准备好的观众哆嗦一下。

《着魔的丽莎》

快速的推拉焦距,是意大利电影的鲜明特点,不止体现在铅黄电影中。在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中,也是惯用的手法。昆汀后来致敬通心粉西部片的《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2012),小李子扮演庄园主首次出场时就用的这种处理方式,这是通心粉西部片的普遍手法。

《被解救的姜戈》

若是具有古典风格的影片,就不宜使用快速变焦了,使用慢放缩变焦才是正道,看看库布里克的《乱世儿女》(Barry Lyndon,1975)是怎么变焦的,如果不是仔细感受画面,或许你都没有注意到它在变焦。

《乱世儿女》

变焦镜头可以说达成了观众逼近电影的效果。随着3D技术的发展,3D所制造出的效果则恰恰相反:多数情况是电影逼近观众(观众逼近电影是少数),这又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议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人每晚20次, 比吃什么药都强!
菇凉, 将来你会后悔这么干的…
UC头条:这是我见过的过安检最配合的人
UC头条
男女通用的最凶残燃脂运动
你能坚持到第几张不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