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今译今注 摘抄

老子今译今注

陈鼓应注释。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16.1重印)

 

初版序

 

1.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的自然醒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14

2.     “无为”是顺人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观念主要针对统治者提出的) “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这观念主要也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

3.     “无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称(若第一章和四十章)。因为是无形无色而不可见的,所以用来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空的空间(如第十一章)。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         

 

“道的各种意义

1.实存意义的

 a.“道体的描述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由于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

第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

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永久长存,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不断运动的

b.宇宙的生成

“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道不仅创生万物,它还内附于万物,以畜养他们、培育他们。

“有”“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乃蕴含着无限之的。老子用”“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2.规律性的

反者道之動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

a.     对立转化的规律

(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人间的存在价值是对待形成的。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

物极必反

b.     循环运动的规律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周行同义。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 生活准则的

形而上的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以说是的活动范围了。

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是指参与了人为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

 

道的脉络的意义

 

一章   可道,非常

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老子认为我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为我们所遵循。

 

十五章  古之善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有争议,疑错简)

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至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去旧更新。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自然之道”。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之“道”。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形而上的实存体的道  “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不具确定的形状。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自然无为”之道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 本章的道,指的是戒矜戒伐。(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字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指柔“道”,不争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这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疑错简)

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為主

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无为之道。老子认为如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平和安康。

 

三十七章  道常无為而无不為   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层面。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无为之道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里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实存意义上的道。“道”创生万物的历程。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有为”  “无为”

 

四十七章  不窥牖,见天道   自然的规律

 

四十八章   為学日益,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為。

无为之道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这里讲的是“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  本章所有的“道”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当它生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时,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為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净无为,才是正途。

 

五十五章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柔和之道

 

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道理,方法,不是老子哲学特有名词。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

自然无为之道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愚朴之道(这层意义上的道同于德)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捨慈且勇;捨俭且广;捨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

 

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自然的规律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餘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规律性的道

 

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

 

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争。   规律,法则

 

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

 

1.“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48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十七章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政府作为以不扰民为上策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以上所引的文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这是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尝试对天地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50

有为祸害的表现:

五十七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

专制者侈靡的景况:五十三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為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52

五十七章  我无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53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是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

无为而无不为,许多人以为老子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实际上的含义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无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

历史背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2.“”“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他认为万物的根源是”“
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么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体是状的。这个状的体,像是万物的根源。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五章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出来,可见这个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却是无穷的。

十六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

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是最后总要返回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

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五十七章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的反面是急躁、烦扰。老子重视的原因

二十六章   重為轻根,静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提出的思想背景:

1)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唤醒人们能在纷杂的欲望中求得清静

2)      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

老子提倡的静,并不是裹足不前的,乃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十五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3.“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人生态度也应该如此:要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而且所要能利万物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

二章   功成而弗居

三十四章  “功成而不有

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

 

  总结和批评

 

1.“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

2.然而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做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

3.老子的论说之开展,乃使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的预设,破除了深造之说;他说象帝之先(四章),他不给上帝留下地盘;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格神的观念在他哲学的园地上销声匿迹;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这种自然放任的思想,把人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下彻底地解放出来。

老子哲学上的缺点:老子喜欢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观念。  没有充分的证据力(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

可批评的思想内容:

1)     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

2)     老子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

3)     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的。

4)     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福祸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

5)     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值得怀疑的。

6)     老子构想的理想国,固然令人心声驰往,但是毕竟会令人感到单纯而单调,缺乏精神活动的多样性

7)     老子一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百家 | 陈鼓应:老子的“道”义
道德经全文翻译
解读《道德经》
【国学】老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道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