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元时期入滇蒙古人管窥
userphoto

2023.05.13 云南

关注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统治者就有了可利用“西南诸蕃”夹击中原侧背部的策略。1211年,“宝玉举军降。木华黎引见太祖,问取中原之策,宝玉对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又言:'建国之初,宜颁新令。’帝从之”[1](卷149)。
这里说的“西南诸蕃”即指西藏和云南等地居住的各部族。云南地区的部族是自先秦以来迁徙到该地的氐、羌后裔。《史记》将他们统称为“西南夷”。《元史》称他们为“白蛮”“乌蛮”“鬼蛮”,或者“察罕章”“哈剌章”和“赤秃哥”等。
蒙哥汗(1251-1259年在位)时期这一征战韬略得以全面、具体地实施。元宪宗三年(1253)冬,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攻克“白蛮”聚居的段氏“大理国”①。次年,忽必烈班师,命大将兀良合台率军留守云南。兀良合台军在云南“凡二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等蛮三十七部”[1](卷121)。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攻克云南,最后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战败,自杀身亡。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宣告结束。至此,元朝占领并统治云南长达128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史料记载的入驻云南的蒙古人主要为诸王、仕宦、骑兵和牧马人等。


一、诸王




元朝分封诸王出镇漠北、辽东、吐蕃和云南等“边徼襟喉”地区,负责各地区的籍户征税、编户统军、管理驿站等军政事务。出镇云南的诸王被称为“云南王”或“梁王”。他们主要在忽必烈支系的子孙中穿梭更替,偶或由贵由支系代镇。
宪宗八年(1258),兀良合台北返,诸王不花镇守云南,并负责征讨云南东南部的安南等国。[1](卷209)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封其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镇守大理、鄯阐、金齿等处。忽哥赤在任期间招抚云南东北部的乌蒙地,置达鲁花赤于安南国,并制定了子弟入质、编民籍户、出军役纳税等义务。至元八年(1271),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王傅阔阔带等合谋毒害忽哥赤。忽必烈意识到需要派遣“谨厚”之人治理云南。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派遣赛典赤·赡思丁前往云南,开始实施行省。至元十二年(1275),忽必烈“命土鲁至云南,趣阿鲁帖木儿入觐”[1](卷8)。土鲁,即为宗王脱忽鲁或南平王秃鲁,为贵由孙。至元十四年(1277),土鲁参加六盘山叛乱,“就擒”。
至元十七年(1280),忽必烈封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儿为“云南王”,并下令“事不议于云南王也先贴木儿者,无辄行”[1](卷1)。至此,云南行省最高管辖权集中到了忽哥赤支系手中。
至元二十七年(1290),忽必烈封其孙甘麻剌为“梁王”,总管云南行省。之后,除至大二年至延佑二年(1309-1315)间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之孙老的为云南王以外,其他的云南王均由甘麻剌支系担任。有甘麻剌孙王禅、王禅子帖木儿不花,以及依附于王禅后自立为“云南王”的秃坚等人。
附表1 云南王支系表②

统治年段

名字

支系

备注


1267-1271

忽哥赤

忽必烈子

1258年,由诸王不花镇守云南。


1280-1290

也先帖木儿

忽哥赤子

1274年时由诸王脱忽鲁镇云南。


1309-1315

老的

奥鲁赤孙



1320-1324

王禅

松山子

1324年晋升为梁王,后移镇北边


1324-1327

帖木儿不花

王禅之子



1334-1345

阿鲁

忽哥赤孙



1346-1355

孛罗

阿鲁子

后晋升为梁王

“梁王”为元朝的一字王,地位比“云南王”高。历任梁王有甘麻剌子松山、松山子王禅和忽哥赤后裔把匝剌瓦尔密等。
至元三十年(1293),松山袭封梁王一职,出镇云南。延祐三年(1316),元太祖长子术赤子诸王脱脱入驻云南。由于脱脱扰害军民,“以按灰代之”。同年,武宗子和世王束被封为周王,出镇云南。
泰定元年(1324),甘麻剌长子也孙帖木儿登汗位。泰定帝继位,便命松山子王禅为“云南王”。泰定二年,王禅晋升为“梁王”。泰定三年,移镇北边,其子贴木儿不花袭封“云南王”。至此,“梁王”和“云南王”的王位同时落入甘麻剌支系手中。王禅成为泰定帝朝中要人。
天历元年(1328),泰定帝病死上都。为争夺帝位,以王禅为代表的甘麻剌系与以燕铁木儿为首的海山系的拥护者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争乱。王禅等拥护年仅九岁的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太子在上都继皇位,改元天顺,是为天顺帝。而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等则拥立武宗子和世王束继位。和世王束远在漠北,就令其弟图贴睦尔先行继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帝。两都相争,最终以王禅等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一事件史称“两都之战”。
“两都之战”中王禅战败,依附于王禅的诸王秃坚率军逃往云南。天历二年(1329),“秃坚、伯忽等攻晋宁州,秃坚自立为云南王,伯忽为丞相,阿禾、忽剌忽等为平章等官,立城栅,焚仓库,以拒命”[1](33)。位于云南东北部的乌撒、乌蒙土官禄余及罗氏鬼国诸部也乘势依附于秃坚势力,欲联合起兵攻打顺元等地。元文宗调遣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等数省十余万兵力,迂回征讨近四年,于至顺三年(1331)平息叛乱。“蒙古都元帅怯烈,引兵击阿禾贼党于澂江路海中山,为云梯登山,破其栅,杀贼五百余人。秃坚之弟必剌都古彖失举家赴海死。又获秃坚弟二人、子三人,诛之。”[1](卷33)甘麻剌系诸王在云南的势力被铲除。
元统二年(1334),顺帝命忽哥赤孙阿鲁为云南王。阿鲁死后其子孛罗继任云南王。至正七年(1348),“云南王孛罗来献死可伐之捷”[1](37),至正十六年(1356),孛罗晋封为“梁王”。
有关孛罗的身份有几种说法,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如下阐释: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甲辰(1364)春三月,明朝大将万胜率军攻打云南,“元梁王孛罗帖木儿及行省廉访司官弃城退保金马山,胜入城据之”[2](卷19)。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又至正末,明玉珍将万胜攻云南,梁王孛罗走金马山,胜入城。孛罗复攻之,胜败走。即把匝剌瓦尔密。”又记,该梁王联合大理“段平章”的力量打败万胜军。[3](卷114)这一事件在明代文学家杨慎据白文《白古通》、《玄峰年运志》3整理编写的历史散文《滇载记》中有详细记录。该文记载“大理总管”段功协助梁王击退万胜军,“梁王深德段功,以女阿盖妻之,为之奏,授云南平章”[4](15)。这里提到的“段功”应即为《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的“段平章”,而梁王即为“以女阿盖妻之”的最后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清代冯苏的《滇考》之《元云南诸王》中也载:“至正中,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一称孛罗,以宗室镇云南,世系未考。”[5](213)从以上史料记载来看,孛罗、孛罗帖木儿和把匝剌瓦尔密可能为同一人。

附表2 梁王支系表

统治年段

名字

支系

备注


1290-1292

甘麻剌

忽必烈孙

1292年改封晋王镇北边[1](卷115)


1293-1309

松山

甘麻剌子



1324-1324

王禅

松山子



1356-1382

把匝剌瓦尔密

阿鲁子

即孛罗

至正二十八年(1368)秋,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退居漠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其十余万军留守云南,“执臣节如故”[6](卷124)。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蓝玉、沐英等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梁王战败,弃城逃往普宁州忽纳砦山,“焚其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6](卷124)。至此,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宣告结束。
朱元璋将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子孙爱颜贴木儿等和威顺王之子伯伯的家眷共计318人[5](78)先送往京师,再遣送至耽罗岛[7](卷46)。耽罗,即今韩国济州岛。它是元朝初期的14个国牧场之一。朱元璋曰:“其耽罗之岛,昔元始祖牧马之场,今元子孙来归甚众,朕必不绝元嗣,措诸王于岛上,……使元之子孙复优游于海中”[7](卷134),且有数万名卫士看守。
明朝初期原居云南的元朝皇室支系大部分被迁往别处。现今,梁王行宫所在的山被称为梁王山。山下的村庄河流均以梁王命名,如梁王山村、梁王行宫、梁王殿、梁王山泉和梁王山河等,共有6个村委会、10个自然村、15000多人居住,大部分为汉族。


二、仕宦




元朝时期入驻云南的仕宦主要为跟随“云南王”或“梁王”共同治理云南的都元帅、达鲁花赤、宣慰使等。此外,还有被流放的官员和其他军政人员。
(一)达鲁花赤、都元帅、宣慰使
忽必烈攻克大理国之后,率军班师,命兀良合台为都元帅,统领诸军,攻打云南其他未降部族。兀良合台统领时期设置了由土官执掌的19个万户府和多个千户、百户。同时,在大理和三十七部聚居的军事要地增设了达鲁花赤。达鲁花赤为蒙元时期的地方军政监治长官,主要掌管编民籍户、征收赋税、签发兵丁等事务。至元二年(1265),元朝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总管由汉人、同知由回回人充当。在缺少蒙古人时,允许由“有根脚”(门第高贵)的色目人充任达鲁花赤。
“(至元)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1](卷61)至元二十九年(1292),立木来路,以布伯为达鲁花赤。此外,还设置了“二十四寨达鲁花赤”。元英宗时期(1321-1323),别儿怯不花等任怀远大将军、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职。行省建立之后,云南地区又增设了“都元帅府”。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设立“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立“顺元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和“八百媳妇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此外,还设置了“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原磨弥万户)和“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等。
历任都元帅和宣慰使多为蒙古人,如,答失八都鲁,系成吉思汗的宿卫孛罗歹后裔。其曾祖父纽璘在蒙哥汗时曾任都元帅,祖父也速答儿任四川都元帅,元武宗时任云南左丞相、平章政事职。答失八都鲁世袭万户,镇守罗罗宣慰司,后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其子孛罗帖木儿任云南行省理问。布智儿,为蒙古脱脱里台氏,其子补儿答思任云南宣慰使。速哥,为蒙古札赉儿氏。至元十九年(1282),亦奚不薛蛮叛,元朝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速哥任宣慰使,经理诸蛮。囊加歹,乃蛮人,曾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征讨金齿和缅国。
(二)被流放的仕宦
云南交通闭塞,远离京城,因而元朝将一些犯罪的王臣流放于该地。如,元延祐七年(1321)冬十月,诸王阿刾铁木儿被流放到云南。[1](卷27)元英宗至志三年(1323)十二月,诸王月鲁铁木儿受“南坡之变”牵连被流放到云南。[1](卷29)
脱脱,字大用,马扎儿台子,蒙古巴邻部人,15岁时就任皇太子怯怜口怯薛官,历任同知宣政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等职。元至正十四年(1354),脱脱率军镇压江苏起义军,败绩,被朝中哈麻等人弹劾。次年三月,被革职贬到云南,其弟也先帖木儿也被安置于四川,其长子哈剌章被安置于肃州,次子三宝奴被安置于兰州。“十二月己未,哈麻矫诏遣使鸩之,(脱脱)死,年四十二。”[1](卷138)
除了以上仕宦以外,《元史》记载的入驻云南的官员还有:“云南行省右丞”弘吉剌氏太不花、“文武双全的都元帅述律铎尔直”、“宣抚使察罕不花”、“平章赛阳”、“云南行省左丞相铁木迭儿”、“侯伯颜答失”等等。
此外,还有教授蒙古语的文教官员。至元六年(1269)“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省云南大理、大、小彻里等地同知、相副官及儒学、蒙古教授等官百二十四员”[1](卷6)。但是,他们的有关活动没有详细记载。
明军攻克云南之后,这些仕宦或战死,或逃亡,或投降明朝。
(三)投降明朝的仕宦
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攻克云南。在云南的故元官员有的投降后被朱元璋赐予汉姓,留守故地。如,云南右丞观音保[5](79)、临安右丞兀卜台、元帅完者都等[6](卷130)。有的降后复叛,再被明军讨伐。如,云南行省原右丞月鲁帖木儿、佛光寨的普颜笃、邓川的也先不华等。
月鲁帖木儿为云南行省右丞。天历年间,即秃坚自立为“云南王”期间,“罗罗斯土官撒加伯合乌蒙蛮兵万人攻建昌县,云南行省右丞跃里帖木儿拒之,斩首四百余级”[1](卷33)。洪武十五年(1382),月鲁帖木儿归降明朝,被授予建昌卫指挥使。洪武十八年(1385),派遣子弟入学。建昌其他土官也前来内附,并遣子入监读书。洪武二十五年(1392),月鲁帖木儿起兵反明,“合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并西番土军万余人,杀官军男妇二百余口,掠屯牛,烧营屋,劫军粮,率众攻城”[6](卷301)。他率众攻建昌城,转攻苏州(今四川冕宁)。明朝调遣四川、贵州、云南军队分路镇压,先后俘杀1800余人。月鲁帖木儿逃入四川柏兴州麽些(今纳西族)土酋贾哈喇部。蓝玉率兵至柏兴州,遣百户毛海,“以计诱致月鲁帖木儿并其子胖伯,遂降其众,送月鲁帖木儿京师,伏诛”[6](卷301)。洪武二十九年(1401),月鲁帖木儿妻兄威龙土知州普习叛,被诛。洪武三十一年(1403),月鲁贴木儿的同党贾哈喇被诛。自此,历经十年之久的月鲁帖木儿之乱被镇压。


三、镇戍兵丁




元朝的兵籍是军机重务,其具体数据惟独枢密院长官才知道。“故有国百年,而内外兵数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1](卷99)。最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后来相继有了汉军、新附军和镇守地方不远行的乡兵等,又称辽东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爨白军和福建的畲军等。
史料记载的镇戍云南的蒙古兵丁主要为骑兵。对此《元史》有“十万大军”、“六千人”、“四千人”、“三千骑兵”、“三百骑兵”、“一百骑兵”等不同记载。他们有的依据军令派往他处,有的逐渐融入当地。
最初,忽必烈亲率“十万大军”征讨大理国。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契丹军、女直军和高丽军等。战后,忽必烈班师,留下部分军队跟随兀良合台继续攻打云南未降服部族。兀良合台率领的军队是其父速不台西征军队,即“灭里吉、乃蛮、怯烈、杭斤、钦察诸部千户”[1](卷121)之军,其中多有蒙古军,自无疑义。元中统元年(1260),兀良合台从南方攻打宋军,并与蒙哥军会师长沙的骑兵有“三千人”[1](卷121)。
行省建立之后,元朝派兵镇守云南。同时,又继续攻打周边的缅甸、安南和八百媳妇等国。此时,《元史》记录的在云南的军队中蒙古军最多达6000人,最少也有100人。例如,至元十四年(1277),缅国率兵四万、战象八百头欲袭大理、金齿等地。行省派遣信苴日和万户忽都率领“骑兵千人”御之。同年十月,都元帅纳速剌丁率蒙古、爨、僰、麽些军“三千八百四十余人”征讨缅国,招降300余寨,35200户。至元十七年(1280)三月,水西罗氏鬼国叛,元朝命“蒙古军六千”,哈剌章军一万,四川军一万,江南军一万,三道并进,征讨之。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水西罗氏鬼国复叛,元朝复命敕那怀、火鲁思迷率“蒙古、汉人新附军”征讨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云南行省右丞爱鲁率领“蒙古军一千”、爨军一千,其他民丁三千,出征维摩蛮。[8](卷145)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云南八百媳妇国和大、小彻里国叛,元朝调遣四川蒙古、汉军“四千人”,奔赴云南。
鉴于军需,元朝在全国各地实行“屯田”制“以资军饷”,并形成了“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1](卷100)。随着屯田制的普及,部分蒙古军士逐渐融入到当地军民中。至元十五年(1278),云南行省言“云南旧屯驻蒙古军甚少”,遂取爨、僰人等原住民,亦令充军,就地防守;九月,“并蒙古军士于乡军”。[1](卷98)至元二十三年(1286),赛典赤子纳速剌丁跟随“镇南王”脱欢率领哈剌章、蒙古军千人讨平安南国。同年,“敕免云南从征交趾蒙古军屯田租”[1](卷14)。
据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载,至清朝时期云南地区也有蒙古军驻军城镇遗址。如,鞑子城,即蒙古军入大理驻师处,在剑川州(今大理剑川县)东三十里,蛮语为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抵于广西,绵延三百里,昔蛮酋弟兄筑此分界”;金鸡村“村后有蒙古千户所废址,土人居之”[3](卷115)。
综上所述,在云南的蒙古军人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记录。他们战时跟随都元帅英勇奋战,闲时放下兵刃耕种农田,在镇戍屯田的过程中一部分人融入了当地。


四、牧人




蒙古骑兵往往一人数骑。南宋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记“人二三骑或六七骑”。孟珙《蒙鞑备录》也记,蒙古骑兵“凡出师,人有数马”。云南行省征讨八百媳妇国时,“蒙古军人给马一,汉军十人给马二,计直与之”[1](卷23)。
由于军事需要,元朝在云南设置了国牧场,并建立了多个牧所。
大理和鄯阐(今昆明)是云南的重要军政基地,同时也是很好的牧养马匹场所。元成宗初年(1295),云南一年给朝廷进贡的良马有2500匹,后改供给梁王。梁王将行宫衙门和金殿建造于鄯阐府东南三十多公里处的罗藏山(后改称梁王山),并在那里开辟了大、中、小教场,驻军扎寨。山上放牧部分马匹,修建牧所,筑池饮马。此后,梁王府附近的山寨成为主要的牧场和重要的兵营要寨。
据《元史》记载,赛典赤子忽辛曾在鄯阐府附近修建牧所数十间,供牧户住宿。“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而牧人又在民家宿食,室无宁居。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1](卷124)
此处提到的“王府”即为梁王府,而这里提到的在民家食宿的“牧人”是外地民众。因为,如果是原住民就无需借住“民家宿食”,使其“室无宁居”,也就是说,这些牧人是看护蒙古军马匹的北方人。如果忽辛所建造的“数十间”牧所里每间牧所居住一户牧人的话,至少也有数十户牧人居住在这里。每户按一至三口人来计算,其人数大致也可达数十人。
元朝初期有14个国牧场,其地“东越耽罗,北踰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1](卷100)。这些牧场多为宗王出镇或因故驻留而形成。云南的“亦奚不薛”地为14个国牧场之一,由忽必烈第五子奥鲁赤子铁木儿不花掌管。
“亦奚不薛”又称河西,包括今贵州等处,主要为彝族聚居区。至元十年(1273)设置顺元宣慰司,次年改为“亦奚不薛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赛典赤之子纳速剌丁开云南驿路,分“亦奚不薛”地为三路,增设官员抚治。同年秋,“亦奚不薛”军民千户宋添富及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使阿里等来降。罗氏鬼国的阿利也来降,遂立“亦奚不薛总管府”,命阿里为总管。至元二十三年(1286),皇孙铁木尔不花驻营“亦奚不薛”,置牧场于其地,粮饷由四川中西部供应。由于路途遥远,且多有不便,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徙镇重庆。至元二十八年(1291),八番罗甸和亦奚不薛并为“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隶湖广行省。后,罗甸还属云南,因此“亦奚不薛”国牧场的范围包括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中西部、八番聚居的贵州南部、罗氏鬼国所在的贵州南部以及土官阿里所在的云南中北部的广大地区。
国牧场以牧养马匹为主。马烙以官印,号“大印子马”。朝廷于九、十月派遣太仆寺官到各处视察。各地用蒙、回、汉字文册存档,上报牲口数,“其总数盖不可知也”[1](卷100)。
梁王的马匹以鄯阐府为中心,那里需要数十间牧所。以“亦奚不薛”为中心的国牧场的范围大于以鄯阐府为中心的梁王的牧场,所以其所需牧所自然比梁王的牧场多。从而可以推断出,看守国牧场的牧人的数量要比看守梁王马匹的牧人的数量多得多。

综上所述,史料记载的蒙元时期入滇蒙古人大体包括诸王、仕宦、镇戍兵丁和看守牧场的牧人等等。4这些人在云南长达128年之久,影响云南更为长久。元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驱使和调遣云南各部族入朝进贡、缴纳赋税及服兵役、劳役。元朝灭亡后,一些部族对元朝将领仍持有忠诚态度。他们在大理、建昌等地推举元军将领为首领纷纷起事。明朝动用了大量的军队,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才平息叛乱。
据《明会典》载:“(洪武)五年,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其色目钦察自相婚姻不在此限。”[10](8)至明初,一些地方志上也有关于云南蒙古人的记录。如,景泰甲戍四年(1454)的《云南图经志书》载:“云南土著之民,不独僰人而已,有曰白罗罗,曰达达,曰色目,及四方之为商贾军旅移徙曰汉人者杂处焉。”[11]其中,达达即指蒙古人。但是,此时他们已经被称之为“土著之民”了。
这些留驻云南的军政人员及其后裔被现代人称为“云南蒙古人”。



 参考文献 




[1]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 明太祖实录[Z].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杨慎.滇载记[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5] 冯甦.滇考[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6]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朝鲜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高丽史[M].朝鲜劳动新闻出版社,1958.

[8] 柯邵忞.新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 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8.

[10] 申时行.明会典[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 陈文.云南图经志书(景泰)[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注释:

① 公元937年,时任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联合乌蛮三十七部,消灭“南诏”国,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辖境“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此范围东至今贵州,西至缅甸,南至越南境内,北至四川地区。

② 本表参考了《元史》、《明史》、《读史方舆纪要》、《蒙兀儿史记》、《元朝史》(韩儒林主编)、《大理总管段氏世次年历及其与蒙元政权关系研究》(方慧著)等论著。

③ 详见王叔武辑著《云南古佚书钞》,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50页。

④ 据夏光南在《元代云南史地丛考》中统计,《元史》列传中记录云南的官员共79传,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32人,汉人及其他37人。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时蒙古王朝在川滇地区的治理
元帝国在东南亚的战争:蒙古铁骑南方雨林的惊魂
元代“南疆佛国”大理段氏的家族统治
来自草原的蒙古人为什么重视云南,带给后世哪些影响
段梁之争对云南的影响
忽必烈征伐海外诸国:最难打的不是日本,打不死'小强'是八百媳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