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谈绥德美食

趣谈绥德美食

ENTER TITLE

羊杂碎

绥德羊杂碎有上百年历史了。来绥德,吃过黑粉、碗饦、油旋、猪脑肉,必须喝一碗羊杂碎,这样你才算尝遍了绥德的美食。香而不膻,辣而不刺激,是绥德羊杂碎的特点。

母亲一生食素,嘴里没放过一块肉,特别羊肉,她闻到味道就呕吐。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弟妹也不吃羊肉,似乎连羊肉也见得很少。母亲说,羊膻味很不好闻,一闻就呕吐。母亲的这句话,影响了我二十年。不管走哪吃饭,提起羊肉我坚决不吃,我怕呕吐。因此,羊杂碎我一直不喜欢吃的。因为羊杂碎是由羊下水经处理混合烩制而成的,必定有羊膻味,所以对羊杂碎特反感。

结婚后,老公却迷恋吃羊杂碎。每次一块上街,他总要在绥德北门坡或安歧杂碎店喝一碗羊杂碎,也劝我也吃一碗,特好吃。但我从来不吃,连店里也不曾踏进一步,生怕闻到羊膻味呕吐。一次冬天上街,老公又去吃羊杂碎,因为天冷外面站不住,只好陪他在店里坐等,服务端来一碗羊杂碎,放在桌子上,热气直冒,上面飘着红格艳艳的油炸辣子与香菜和葱花,一股浓郁的香味飘过来,我对老公说:“羊杂碎这味道还挺很香,闻不到羊膻味啊。”

“当然啊,人家把羊下水洗得干干净净,在开水锅里煮熟,羊血在开水锅里“紧好”,之后将羊油倒入铁锅,油红时放入葱花,将羊脑、羊肚和“紧好”的羊血入锅炒一会儿,再放入姜面、花椒炒一阵后,羊膻味早被辣子、花椒等调料味代替, 哪还能闻见呢?你从小自大就没闻过羊膻味,只听你妈妈说羊膻味恶心了,就不敢亲自尝尝,再不好也就是肉味,又不是毒药往死毒你了。”听着老公这一番话,看着红艳艳的杂碎汤,也看着他吸一筷子粉条喝一口汤,偶尔举一截芹菜放在嘴里细嚼时的样子,禁不住也想喝一碗,立马就吩咐服务员再来一碗,老公正吃得满头滚汗,准备最后一口喝完碗里的羊杂碎,突然停下了说:“我饱了,还要一碗谁吃了?”

“看你吃得那么香,我也要喝一碗了。”

他诡秘一笑:“你不怕闻着羊膻呕吐?”

“我要挑战羊膻味,捏住鼻子也要把这一碗羊杂碎喝完呢!”

羊杂碎就放在眼前,我鼻子屏住气,喝了第一口后,辣味浓,但不刺激,不是喝一口呛到喉咙出不来气,更没有难闻的羊膻味。再也不屏神凝气了,大口喝起来,一筷子粉条一口就吸进去了。喝了半碗,周身发热,待一碗用尽,已是大汗淋漓。真是“无腥不腻,汤鲜味美”。从此,我迷恋上喝羊杂碎。特别冬日,每次逛街,首先去喝一碗羊杂碎,遍体生热,浑身血液沸腾,寒冷不驱自散,之后才逛商场购物。

关于陕北羊杂碎有一段传说的。陕北人原来是不吃羊杂碎的。杀羊之后,只留下羊肉炖煮,肠肚头蹄全都丢弃或喂狗。有一回,一家财主宰羊待客,羊下水太多,狗吃不完,便让长工倒掉,长工觉得可惜,就送给了一家穷人。这一天村里突然飘出香味来,村里人寻香而去,便寻到这家穷人,发现主人把财主家送的羊下水剁成碎块烩在一口大锅里,又放了从山里采来的野香菜和调料,香味扑鼻。人们争相品尝后,称赞此汤味道鲜美,堪称一绝。于是这种独特的做法与吃法在陕北诞生了。吃的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经济实惠而且不浪费。后来经过民间厨师进一步整理、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极具陕北风味特色的一道佳肴-——羊杂碎。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绥德街头卖羊杂碎是卖主担着盛满羊杂碎的桶盆,满街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吸引着行人。杂碎盆在两边的石圪台上抬好后,卖主大声哟喝:“热滚滚的羊杂碎,快吃来!” 人们听见喊声,又闻到香味,食欲顿生,争相品尝。几十年来,羊杂碎成为绥德独具风味的传统名食。

现在绥德卖羊杂碎近百家,成为熟食市场主要行业之一,经营方式是固定摊点或门市销售。因为经济实惠,适合大众口味,被餐厅、酒店引进,成为宴席上重要的珍馐美食,登上大雅之堂。

油旋

童年时,为了吃一个油旋和一根冰棍成天磨蹭得要跟父亲去赶集。在小镇的街头,父亲拿出一毛五分钱递给油旋师傅,师傅便递过来一个刚出炉的油旋,金黄金黄的,醇香的味道扑鼻而来,不等父亲去接,我一把抢过来,父亲着急地说:“烫了,小心烫!”手心还真的有点烫,左手倒到右手,忙乱之中,就咬了一小口,焦脆酥香,松软可口,一丝咸咸的油炸葱花香味,热滚滚弥漫喉咙,来不及细嚼,就咽下去了,喉咙有点灼烧灼烧地痛,不由皱一下眉头。父亲心疼地说:“嚼碎,慢慢咽,烫了,小心烫喉咙,撕着吃!”这次听了父亲的话,撕着吃,一层一层,薄如纸,撕一块往嘴里放一块,吃到最后一块了,才突然想起身边的父亲,便把剩下的一小块油旋递给父亲:“爸,你吃!”父亲欣慰地笑了,摇摇头说:“爸不吃,你吃!”我也没再让,一口就放进嘴里,囫囵吞枣咽下去。此次的赶集的重要内容就完了。

后来,在镇上读初中,学校附近有一家卖油旋的。宿舍里一位女同学,家境富裕,每天晚上睡之前吃一个油旋。同睡一铺炕,看她把油旋撕得一片一片放在嘴里,细嚼慢咽,富家子女的傲慢裸露无遗,宿舍的女同学表面上都讨厌她,但心里羡慕之极,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玉米馍馍或黄米馍馍,喉咙上时不时就泛上来酸水子,觉得油旋就是人间美食。后来,实在忍不住这份口馋,睡在我身旁一位女同学与我商量:每天晚上两人分吃一个油旋。我立马同意,第二天晚上,我们宿舍里又多出两个吃油旋的。这个既能满足食欲又省钱的措施立马在宿舍传开。从此,我们宿舍两盘土炕十五个女孩子晚上吃油旋成习惯了。下午一放学吃完饭,第一要事就买油旋,“搭档”的两人轮着买,买的时候就让油旋师一分为二切开。两星期下来,觉得每晚吃半个油旋,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于着就变成四人吃一个油旋,这样一星期一个半油旋就撑下来了,有七毛五分钱就够了。白天无论有多少不开心,到晚上吃油旋时全都烟消云散。后来这事被班主任知道了,一次他以突击检查宿舍卫生为由,来到我们宿舍,看到床铺上掉下的油旋渣渣,严厉批评我们贪嘴、邋遢,不讲究卫生,不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学校灶上的饭吃饱就行了,睡觉之前还吃零食。至此,石中三斋九号的女生吃油旋生涯结束了,掐指算来,才两个月。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女儿也到我当年的年龄了。她也爱吃饼类食物,油旋是首当其选,但她现在不像我当年为吃一个油旋而纠结了。想吃几个就吃几个,啥时想吃我就带她去吃。我们坐在土烤炉旁,一边吃着刚出炉的油旋就黑粉,一边看油旋师傅做油旋。年轻的油旋师傅脖子搭一块白羊肚子手巾,口里偶尔还哼着小曲。熟练地撕一块小面团,粘干面粉后放到案板上,拿起小杆杖,熟练地擀起来,不一会儿面团变成长方形薄面皮;之后又将面皮一抖、一拽、-折之后,-手握住面皮的一头,另-只手抓些油涂在面皮上,再抓一点葱花和盐涂摸后,从面皮的一头向内握巻,边涂油,边卷拽,内外滚动旋转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椭圆体面团,将面团大头放在鏊子上蘸一下,使面团着鏊面平整不粘案,放在案板上,用掌托压拨成圆饼形放在鏊子上,上油煎沓至淡黄色后再煎沓另一面;待两面均煎沓成淡黄色时,淋上油放在鏊子上将两面煎沓至金黄色后,放进炉堂内烤。这时,一边擀面皮,也要抽空勤快翻转油旋。当这个香味四溢,色泽鲜黄的油旋岀炉时,我们手中的油旋和碗里的黑粉也吃完了,站起身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黑粉

小时候,老家每年四月八日和五月二十五日,举办庙会,为了庆贺这个节日,母亲前一天晚上就擦一锅凉粉,熟了把凉粉舀出,放在洗得干干净净的石锅台上。第二天早上冷却了,成一整块,母亲就切成小薄片,泡在清水里,再做点调料,油炸辣子,黄瓜丝韭菜等做的调料。接下来再蒸一锅花卷馍馍,给我们捞一碗凉粉,用筷子举一个韭菜花卷馍,一口凉粉,一口馍馍,美哉!现想起来都流口水了,            

读初中,一个同学说他爸爸妈妈在城里卖黑粉着了。黑粉是啥吃的?制作原料是什么?我不知道,也没见过,更没吃过。我问同学,黑粉是啥吃的?制作原料是什么?同学说:“味道与凉粉相似,但比凉粉好吃,颜色是的浅灰色的。”我反问:“既然是浅灰色的,为什么叫黑粉,还不如叫成灰粉。”同学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我们的黑粉也是总买的,不是自己做的。”

后来进城安家了,对黑粉是耳能熟详,想吃就吃。第一次吃黑粉是绥德北门坡风味小吃店。一个大盘子中放一块脸盆口大小的黑粉,呈浅灰色,卖黑粉的是一个男人,首先切了一大块,左手握住,看上去软溜溜的,右手用刀切成长方小块放进碗里,洒了炸熟的小蔴油、油炸辣面、芝麻、醋呢、香菜、黄瓜及水葱掺合的调料,递给我,我端起就大口吃起来,一向吃饭狼吞虎咽的老公,居然看见我的吃相不雅,胳膊肘碰了一下我,示意我慢些吃。可我没领会他的含义,反而三抛两口吃完,说:“再来一碗!”老公连忙对卖黑粉的人说:“唉,一早上没吃饭,这阵饿憨了……”我觉得他在说假话,因为我早上吃饭来了。刚想辩解,他居然碰了一下我,恶狠狠地白了我一眼。我欲言而止。吃第二碗黑粉的时候,这才慢慢细品,一口一片,细腻、凉爽,有凉粉的光滑,却多了一份柔韧,确实比凉粉好吃。突然想起上学时问过同学关于黑粉这个名字的来历,顺便问了卖黑粉的中年男人,中年男人说:“黑粉最初就是黑色的。原料是绿豆芡的下角料黑芡制成。黑芡浮在白芡上面,不能漏粉条,人们觉得倒了太可惜,所以就用擦凉粉方法做好食用,因为是黑芡,所以是黑色,人们取名'黑粉’。而今生活好了,黑粉则用纯绿豆芡制作而成,所以浅灰色的。”

“黑粉与凉粉有啥区别?黑粉的制作过程很繁琐吧?”

中年男人一边给另一个“吃货”打黑粉,一边说:“用现在时髦的话话,黑粉是凉粉的升级版,也是绥德独有的名食。绥德黑粉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制作过程确实繁琐。先将大绿豆入水泡绵,磨成糊浆,经过滤成芡糊浆。把糊浆置于大瓷中沉淀,撇去上面的清水,再搅匀糊浆,让其在瓷中发酵。糊浆发酵后,倒入开水锅中,边注边搅,同时加入适量白矾,直至看去光泽明亮、熟成一块整体时,就可以出锅了。”

离开黑粉店,老公说:“好像半辈子没吃饭,一口赶不上一口,提醒还没用,反而一口气吃了两碗,让周围的人都看你了。”我这才明白,他胳膊肘碰我的用意了,不禁大笑。我说不是半辈子没吃饭,而是半辈子没吃黑粉,谁想看就看,又不是跟他相亲了。我今不仅吃了黑粉,也知道“黑粉”这个名字的来历了。

            碗  

提起绥德碗饦,首先要说刀刀碗饦,而绥德义合的刀刀碗饦驰名中外的,其吃法特殊,堪称一绝。每次路过义合,都不忘记在古老的义合小镇上吃一碗刀刀碗饦。吃刀刀碗饦,碗饦不离碗,不用筷子,而是用铁丝捣制的小刀划成菱形块,放上醋、蒜、芝麻、盐、香油、味精等调料做的汤汁后,用小刀挑着吃。挑一块吃一块,柔润,有韧性,适合细嚼,那调料啊,水灵灵酸,入味的香辣,吃了一碗还想吃一碗,肚子容不下了,口里还想吃。吃完后还要带几碗与家人分享。义合镇上卖刀刀碗饦,少说也有数十家,每家的生意都很好,摊边停着的一辆辆高档小车,都是主人下来吃刀刀碗饦的,要不就是打包带回家的,有的甚至是专门开车来吃的。

刀刀碗饦是碗饦最古老的吃法。随着社会变化,碗饦又变了一种吃法,就是把碗饦从碗内取出用刀切成片或条,浇上麻辣肝子汁,是绥徳碗饦吃法的一种创新。它与刀刀碗饦的区别不仅在吃法上,更重要的是调料上的区别。麻辣肝子汁制作是门绝活。先在锅内放少许油,将花椒、辣角放入油內炸炒岀香至金红后,捞岀研碎再放入锅内,与熟羊肝片同炒,加水,加盐,勾芡,成粘糊状即成,吃起来麻辣香醇,与汤汁作调料的刀刀碗饦截然不同。

碗饦好吃,但不知其制作过程。由此我走访了几家制作碗饦的手工作坊,亲眼目睹了制作过程。碗饦的原料是荞面,制作过程简单,用凉水和面,面团和硬再慢慢揉软,然后用凉水把面团慢慢羼开,羼到用筷子挑起后能形成不断线的液态面糊,舀入碗中,放入蒸锅,蒸40分钟即熟,出锅晾凉即可食用。随着时代变化,不用铁锅蒸了,而是用蒸箱,速度快,每次蒸的数量多。绥德陈启碗饦、赵二碗饦、牛二碗饦制作技术堪称一绝,麻辣肝子味道各有千秋。

猪头肉

猪头肉,绥德方言也叫猪脑肉。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家里要杀一头猪,正身肉拉到集市上卖了,头蹄下水便留下自家吃。记忆最深的是爷爷和奶奶做猪头肉。爷爷给猪头肉褪皮毛,用烧火的火枪在炉炭火中烧红,放在猪头上一下一下通体“烧”过,除耳圈、眼角、淋巴结块、鼻肉软骨及杂物,之后切成5块,放入清水中,反复刮洗,去尽杂物血污后,奶奶便把块猪头肉放入清水锅中焯水半小时后,再捞出洗净,又将焯水洗净的猪头肉放清水锅中煮开,撇去浮沫,直至煮烂,捞出稍凉后,便切成江薄片,再剥一圪堵蒜,在捣蒜杵子里捣成蒜汁,与盐、醋、花椒面一并洒进切好的猪头肉并均匀搅拌,就白面馍馍或饼子、或白面片、或小米捞饭。在那年月里,这饭就是人间美食。正月待客喝酒,猪头肉就是最高档的下酒菜。

小时候常听父辈感慨:硬不过老黑豆,香不过猪头肉。过去穷,猪头肉虽不算金贵,但寻常人家也只能偶尔买来解馋。爱喝两盅的,有时便捏着几粒炒蚕豆下酒。那蚕豆坚硬如铁,不知废了多少口好牙?而今富了,猪头肉虽不算便宜,但纵然三五天吃一回,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绝非奢侈。想吃了随时就可以吃,而且现在的猪头肉不是清水煮炖了,而是卤炖,辅以葱、姜、黄酒、酱油、桂皮、茴香、糖色等调料,猛火烧沸,文火煮熟,出锅的猪头肉深红而香醇,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

绥德现在有20多家卤猪头肉手工作坊,各家卤炖的调料不同,形成不同特色,有门市经营和摊边经营,旁边兼营黑粉、油旋等风味小吃。如果你想买猪头肉打包回家,只要你指定一块,摊主拣出称罢,搁砧板上,运刀娴熟,少顷便切好了,再拍上三四瓣大蒜,抑或切个尖椒放进去,装在提前准备好的环保袋。摊主切猪头肉,一概似片非片,似块非块,简直是粗枝大叶,但若将猪头肉切得薄如纸片,反倒失去了那份粗犷的豪情。也不必再蘸任何调料,性急的伸指拈起一块就扔进嘴里……

猪头肉肥多而瘦少,带皮而脱骨。若火候恰到好处,必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肥肉,色泽透明,油光可鉴,搛在筷子上有点颤颤的,让人担心随时会掉下来,不由得赶紧凑上去,抿入嘴中,几乎不用咀嚼,即糯烂欲化,满口香滑。

如果将猪头肉当主食来吃,那就再来一碗黑粉,一个油旋。绥德有一道名吃“石狮狮大张口”,就是油旋夹猪头肉。尚未入口,那肉味油香已丝丝缕缕地透出,钻鼻而来。

你看,华灯初上时,路边的猪头肉卖得正俏。行色匆匆往家赶的上班一族,常被那浓郁的酱色、飘溢的香味所诱惑,不禁停下来挑一块买回去。也有沿街酒店里的客人,看了菜谱点了满桌子菜肴,却意犹未尽,吩咐服务生再来一盘猪头肉,待装盘上桌,居然大受欢迎,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绥德卖猪头肉不下20家,其中绥德年家猪头肉每天过中午就卖完了。这说明猪头肉真的很好吃,若不好吃,怎会有那么多人竞相去买呢?

王彩利 

王彩利,女,1977年出生,现为榆林市作协会员、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会员、绥德黄土文化研会副会长、绥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化绥德》编辑。曾在乡村教书十余年。热爱写作。从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散文与小说发表于《延河》、《延安文学》、《陕北》、《榆林日报》、《西安日报》《榆林晚报》等多家杂志报刊。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寂寞的歌者》、《父亲准备去赶集》两部。

2013年王彩利创办了绥德开心作文社,以“开心阅读,快乐作文”为宗旨,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生活引进课堂,成功举办了“我学包饺子”、“集叶成秋”、“寻访最美劳动者”“快乐剪纸培训”、“开心购物”“我是环保小卫士”等多次有意义的活动:定期带学生去乡野采风,寻访周边的文化名胜,陶冶思想,培养写作兴趣。同时,创办了悦读书房,免费为孩子们借阅图书。创办《开心作文报》与开心作文社微信公众台,已有三十位学生被《故事作文》聘为小记者,二十多篇优秀作文发表于《华商报》,2015年《榆林新青年》第12期以“王彩利与她的开心作文社”为题作了专刊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暑假到榆林绥德不容错过的十款特色美食,不知道的朋友可以收藏起来了
忒鲜!从绥德开到翠华路的羊杂碎,一口就上头
陕北人的早餐都这么硬,太吓人了!
一城一味,不一样的米脂羊杂碎
史上最全榆林小吃,看得人眼花缭乱
【旅游天地】美味人间吃货指南——榆林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