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羽小气,刘邦慷慨?从汉初封赏功臣角度说说为啥韩信必死!

楚汉相争五年,英雄盖世的项羽最终败给了老谋深算的刘邦,对这一段龙争虎斗的历史,后人总结了诸多历史教训。其中,“项羽小气,刘邦慷慨”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几成定论,然而,这一说法恐怕与事实相去甚远。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

《史记》中谈项羽小气,刘邦慷慨的有几个代表人物,分别是韩信、陈平、郦食其、高起、王陵。

先来看韩信,韩信在弃楚投汉之后,历尽波折,差了被汉军取了首级,最终被刘邦勉强任命为大将军,后来韩信与刘邦谈夺取天下的策略,韩信分析项羽的性格,说:“(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也就是说项羽这人比较小气,属下即使有功,也不得赏。谈了项羽的小气之后,韩信趁机向刘邦进言:“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曾颇得项羽重用的陈平在投奔刘邦之后,如是谈到项羽的小气与刘邦的慷慨:“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郦食其在汉三年说降齐王的时候,曾谈到项羽的小气与刘邦的慷慨:“(刘邦)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

汉五年,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春风得意的与众臣下谈论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起和王陵两人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分析以上几人对于刘项慷慨与否的言论,似乎可以得出刘邦慷慨,项羽小气的结论了,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要看刘项到底谁慷慨,谁小气,还得通过事实来分析。

在《留侯世家》里曾经记载过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天下初定,刘邦第一批封赏了二十余位大功臣,其余的功臣均未封赏。当时管理功劳的军官统计各位将领的功绩,发现即使是拿出整个天下来封赏,也不够封赏所有功臣。刘邦麾下的众多将领,基本没有学过数学,帮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严峻的问题,当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赏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未得封赏的很多将领心理顿时十分紧张。为何?因为诸位将领非常了解刘邦,知道他黑社会出身,处事心狠手辣,“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现在全天下的土地都不够封赏,刘邦是极有可能找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除掉他平时看不顺眼的功臣的,想想可能面临的危险,很多将领不禁不寒而栗,甚至产生了联合起来谋反拼个鱼死网破的想法。幸亏张良及时提醒了刘邦,张良建议下,刘邦封赏了自己很讨厌却战功显赫的雍齿,这才平息了很多将领心中的恐惧,让他们难以联合起来谋反。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与项羽

但是天下土地不足遍封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只是适度缓和而已。汉十年九月,陈豨造反,刘邦为了笼络赵地的青壮年,封了四个有将才却无战功的赵人,刘邦的左右立即有人出来反对,为什么呢?因为跟随刘邦进巴蜀、讨伐项羽的很多功臣都未得到封地,缘何却封赏这四个没有战功的人?(语见《韩信卢绾列传》)

可见,即使是在刘邦的生命即将完结的时候,土地不足遍封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许诺的事情不能实现,对于心地宽厚的人可能会感到苦恼,但是这对于刘邦来说,这从来不是难题。天下初定的时候,一方面,异姓王因为在攻打项羽时战功显赫,得到大量土地;一方面,刘邦的嫡系将领得到不菲的报酬,让丰沛集团更加紧密的团结到他的周围。另有大部分小功臣未得封赏,他们的心态很复杂……他们知道自己上了贼船,但是目前风险最低的选择似乎是在刘邦这条贼船上一直待下去……

当然,刘邦并没有让他麾下那些急切想得到封赏的小功臣失望,刘邦称帝的次年,便传出了楚王韩信“造反”的消息,这一消息传来,朝廷上下顿时群情激昂,文臣武将义愤填膺,仿佛个个与韩信有着血海深仇,纷纷高呼“亟发兵阬竖子”!韩信,这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可能在一年前还统帅着这些将领们大败项羽,可是韩信现在无疑成了诸多将领升官发财之路上的绊脚石。异姓王里韩信地盘最大,一旦打倒韩信,很多尚未得到封赏的功臣就有可能得到封地;从功臣个人安全角度上讲,打倒韩信,土地不足遍封的问题会得到极大缓和,就会降低被刘邦找个罪名诛杀的概率。为了生存!为了荣华富贵!他们急切需要打倒一个大功臣,至于韩信能征善战,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击败韩信,则完全在这些人考虑范围之外了。

▲影视作品中的韩信

几年之后,韩信的悲剧在英布身上得到重演,诸将听说英布造反后,与当初听到韩信造反的消息时一样亢奋,纷纷高呼:“这小子真不地道,居然干出这种事!赶快发兵镇压,抓住这小子活埋了他”!是英布真不地道吗?是他们想赶紧打倒大户分金币吧……

刘邦自汉五年登基,到汉十二年驾崩,短短七年间,刘邦基本剿灭了势力强大的异姓王,他们分别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卢绾。刘邦在剿灭异姓王的同时,并没有大量的封赏尚未得封的功臣,而是大封宗亲,逐渐用同姓王代替了异姓王,封了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并与诸将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诚然,刘邦的确承诺过按照战功来封赏他的战将,但是这封赏,对于少部分人来说,只不过拥有几年的使用权而已!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封赏可能已经大打折扣。

刘邦将丰沛集团紧密的团结到他的周围,作为他力量的核心,同时又不断用封赏来激励那些势力较小却势单力孤的战将,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击败较为强大的势力。一个较强的核心力量,再加上无数势单力孤的小势力,是君王比较喜欢的模式,因为他能依靠他的核心力量来驾驭其余的小势力。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

跟随刘邦多年的将领们,经过多年的腥风血雨也看出了刘邦行走江湖的潜规则。那便是刘邦永远不容许较强势力的存在,他需要的是无数为他效命却势单力孤的小势力。一旦发展为较强的势力,那便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将要成为被打倒的对象。所以,在刘邦打倒异姓王之后,在很多功臣尚未得到封地的情况下大封宗亲,并没有得到诸将的反对,这些小功臣逐渐明白,必须跟刘邦妥协,要想有命得享富贵,就老老实实的满足于已得的封赏,不管这封赏离原先的许诺有多大的差距。

假如不跟刘邦妥协,可能没得封,因为现实情况是天下土地不足遍封,更有可能被刘邦找个理由诛杀。

假如不妥协,因战功而发展成为较强的势力,那么就更危险,因为刘邦从来不容许较强势力的存在,必然会成为刘邦下一个打倒的目标。像卢绾这样的人,和刘邦可谓比亲兄弟还亲,最终因为发展成了较强的势力,最终成为刘邦要诛杀的对象;像萧何这样的人,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但是刘邦从来就没有绝对信任萧何,而是不断试探萧何,幸得萧何屡次得高人指点迷津,才每每化险为夷。

谈了刘邦的“慷慨”,我们再来看项羽的“小气”。

汉元年四月,项羽在关中宰割天下,在大封各路诸侯实力派的同时,他没有忘记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得力干将。项羽因英布战功显赫,将其立为九江王,封地为九江郡,以六(安徽六安东北)为都;英布的岳父番君吴芮率领越人帮助诸侯破秦,并且跟随项羽入关,封为衡山王,以邾(湖北黄冈北)为都,封地为湖南、湖北东部;番君将领梅鋗,因为战功较多,封为十万户。项羽对英布的封赏,难道谈不上慷慨吗?

▲《鸿门宴》

汉三年末,韩信击败齐军主力,龙且率领楚军救齐,龙且“(假如)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这个封赏,难道不够慷慨吗?

马基雅维利对希腊罗马战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传世经典《君主论》,在《君主论》的《论慷慨与吝啬》一章中,他对于君王的慷慨与吝啬进行过精辟的分析。

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英明的君王,就不应该介意吝啬之名,吝啬的君王对于广大的人民是慷慨的,因为他没有增加人民的负担,而对于没有施与的人则是吝啬的,但这部分说他吝啬的人毕竟为数甚少。

相反,一个君王追求慷慨则是有害的,一个君王为了持续的维护慷慨的美名,就必须加重民众的赋税,横征暴敛,勒索强夺,让民众仇恨他。他在少数人得利者那里取得了慷慨的美名,却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吝啬的君王做出伟业,慷慨无度的君王多遭失败。马基雅维利从史实出发,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在这个结论之外,有少数君王却既拥有慷慨的美名,又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的典型代表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与项羽

在小弟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每次读到亚历山大大帝的战史,总为他的慷慨感到非常神往。但是马基雅维利在这里告诉了我们真相,亚历山大和凯撒的慷慨,从来都是慷他人之慨而已!凯撒的慷慨靠的是无情的掠夺高卢人(今法国),对于罗马士兵是福音,对于高卢人则是莫大的苦难;而亚历山大大帝的慷慨则是靠不断掠取波斯帝国庞大的财富。如果这两个人没有可资掠夺的财富,那么他们的慷慨只会挥霍掉他们的国家。

我们转回楚汉史,再来看看既有慷慨美名,又作出伟业了的刘邦,他是慷谁之慨呢?楚汉争霸时期,他靠的是“侵”取诸侯国的土地,这个时候大家争夺天下,兼并战争无可厚非。天下平定之后,他又是慷谁之慨呢?答案是显然的,慷的是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等大功臣之慨!慷的是曾说刘邦慷慨的韩信之慨!刘邦的确“慷慨”,“慷慨”到本来天下都不够功臣宿将分封,后来却把天下大半封给了他的宗亲家族。

面对血淋淋的事实,大家是更喜欢项羽的“小气”,还是喜欢刘邦的“慷慨”呢?

当然,我们并不想说刘邦如是做有错,在当时争夺天下的时候,刘邦这么做可以说是最明智的选择,而在天下安定后,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异姓王的势力也必须被宗亲所取代。刘邦最初可能也不想杀韩信、彭越、英布。韩信、彭越,都是心狠手辣的吕后杀了,吕后杀这两人,很有可能是为了方便她在刘邦死后夺取刘家的江山。

较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异姓王,可能做的的确稍逊一筹。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刘邦这种开空头支票的行为是睿智的抉择而不去揭发他。刘邦开了满满几大张空头支票,却赚得了慷慨的美名,项羽本身并不小气,却被人指责小气了两千多年。面对此情此景,难道我们不应该揭示真相以正视听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太宗问李靖:刘邦与刘秀谁厉害?李靖说刘秀厉害,你认为谁厉害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书级别的削藩
汉初三杰仅留候张良得以善终,功成身退是臣子智慧
汉初三大功臣,为啥只有韩信挨了刀?只能说他咎由自取
最早杀功臣的开国皇帝
张良如何“运筹帷幄”助刘邦巩固皇权?项羽悔之晚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