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夏人口不过两百万左右,为何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下)

三:西夏兵员的数量

既然西夏是全民兵役制,那么其能动员的军力数量有多少呢?

《隆平集·夏国赵宝吉传》中提到:在(李)德明时,兵十余万而已,曩霄(元昊)之兵逾十五万。《东都事略·西夏传》则提到曩霄(元昊)有兵十五万八千五百人。

既然提到了10余万、15万和15.85万的兵员数字,那么其也不大可能是空穴来风。

但从后来元昊对宋的战争来看,西夏根本不可能就这么一些兵力,所以上述这个兵力数字其实应当指的是党项部族兵或者说是西夏的机动作战部队兵力。

关于西夏军队的数量,《宋史·夏国传》中的记载流传最广:

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

这便是西夏50万大军的原始出处了——但是请注意,这个数字是有问题的,因为上述兵数相加的总和为37万人,而非50余万。

而《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上面类似的记叙,其最终的统计为“总三十余万人”。

到底是30余万人正确还是50余万呢?

请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兵力都是备和守,其极可能是各军司所属的地方军。因此明确提到的37万人可能就是地方军,而总兵力50余万人则是全国兵力的总和。

西夏有自己的精锐机动部队,史籍载:

选豪族善弓马五千人迭直,号六班直,月给米二石。铁骑三千,分十部,发兵以银牌召部长面受约束。

豪族善弓马的5000人,担任的是西夏国王的禁卫军,同时也是一支“质子军”;而3000铁骑,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鹞子”,由西夏国王直接掌握。

这两部共计8000人,是西夏最精锐的机动部队,跟其他部队不同,这些精锐是完全脱产的职业兵。

除了这两部分之外,西夏另有10万人的擒生军。

擒生军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专门从事掠夺人口、财产的“打劫”部队。关于这支部队的战斗性质是有争议的,有观点认为这是一支隶属于西夏中央的精锐机动部队,还有观点认为这只是一支辅助军队,只是在主力部队得胜后,趁机进行抄掠,以战养战。

西夏极其重视对外战争的掠夺,否则以自身国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争,故而专门设置“打劫”部队是可以理解的。

其战斗力高低暂且不论,但是相对守和备,这种掠夺性军队是专门为进攻作战而设置的,所以很可能是机动作战的编成。

如果以这10万擒生军,加上37万守备部队,加上8000王室精锐部队,再加上西夏的炮手军、水军、撞令郎(俘获汉人成军),总数倒是真有50余万人。

不过史料中,对这10万擒生军,是在“50余万”之外的“另”,单以文字理解,似乎这10万擒生军可能不在50万之内,但这其中可能有重复统计的问题。

在前面的统计中,西夏兴庆府和灵州的夏兵为12万人,但在同一文献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

前面提到过,后面还重复说,所以笔者怀疑在《宋史·夏国传》是出现了重复统计情况的。这10万擒生军应该是在50余万之内,而不是之外。

另外就兴庆府和灵州12万驻军和9.5万兵的差异,笔者的解读是这样的:

其中专门挑选的精兵为2.5万人,7万人与之搭配的杂役,但其实这并不是全部。结合前面提到的西夏兵役制度,无论是兴、灵之兵还是其他地区列举了具体数字的军队,其实并非是常备之兵,而是所在地区为各军司所属的地方军壮总和。

以兴庆府和灵州地区来说,精兵比例占到了大约五分之一,剩下还有五分之一其实并不适合担负作战任务,如刚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和快60岁的老兵,其余的则是为精兵服务,充当杂役兵。

因为这是首都区域,精兵的装备和待遇要更好,故而其与杂兵、老幼兵的比例大约为1:3:1;而在其他区域,正兵与杂兵比例通常为1:1,如果再考虑到有部分军兵因过幼或过老不适合征战,首度以外区域精兵、杂兵与余兵的比例基本是2:2:1。

以这个比例来看,西夏37万地方军壮中,精锐战斗兵大致有12.5万人,为其服务的杂兵有17万人,其余7.5万人为老幼兵。

此外有10万人的擒生军,8000人的王室直属军,少数其他机动部队。

请大家注意,上述合计的这50余万人是西夏几乎所有丁壮的总和,是在其兵役制度下我们才称其为兵。

或者简单说,当时在西夏的田间街头上,能看到的男子基本都是“兵”,因为他们往往都会参加战斗。

甚至在西夏人口有限的背景下,其还征发了不少女性参军,称为是“麻魁”。

这些“兵”几乎都不是脱离生产的,甚至连作战时的装备、粮食都要自带,故而在北宋人眼中,西夏作战往往都是举国而来,而且宋人也很难把一些装备实在寒酸的西夏人称为是兵

如韩琦即所言:

昊贼据数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万。以西夏当时的情况看,其进攻作战时王室直属军会出动,此外地方精兵至少要出动三分之一,其精兵也的确不过四五万,然而加上辅兵和擒生军之类,则往往有十多万人。

宋军当时在陕西一线有20多万禁军,但其分守上百处堡寨,陕西四路中每一路只有最多2万人的机动部队。

李元昊用兵比较诡诈,尤其情报获得精准,故而其往往能以大军围攻宋军一路兵,往往能够得胜。

宋朝吃了亏之后,继续推进堡寨战术,并大量招募当地土兵为“弓箭手”,与西夏争夺沿边的人口和土地。而“弓箭手”等土兵逐步承担了堡寨的防御后,陕西四路的禁军机动兵力就大为增加,这时候李元昊动员十多万丁壮,其中精兵四五万进攻就往往没有效果了。会面临既打不赢,也抢不到东西的尴尬境地,而当其自备粮食吃尽就不得不退军。

而由于动员了全国四分之一丁壮远征作战,又必然影响到生产,故而其才有了和意。

在后来的宋夏战争中,宋军经常攻入夏境,这时候就经常能看到西夏动员数十万人参战的记载了。

这实际上也很正常,因为其在本土作战,全民皆兵的动员效率要比远征作战高很多。宋军之所以失败较多,就是忽视了西夏这种举国动员的体制,往往由于轻敌和后勤因素而未能一举灭夏。

其实对于西夏这种已经完成了向国家转变的政权,而且其还具备一定的实力,想要一举灭国是不轻松的,更何况西夏地理环境恶劣,其在举国动员的体制下还广泛筑城,民间武力值充沛。

打这样的对手,就是类似唐灭高句丽那样的长期战争,以战争不断消耗对方,同时蚕食对方的战争资源,待时机成熟,才能收得成效。

北宋神宗之后,宋军在西夏南侧的开拓和沿边的不断筑城其实就是在打持久战。尽管因为宋军的冒进,失败了不少,但是西夏实力的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若不是后来金国突然崛起,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西夏大概率是撑不下去的。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随着辽国和北宋的接连被灭,西夏与金国接壤,国祚又延续了100年之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夏国人口不过两百万左右,为何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
曾瑞龙:北宋及拜占庭帝国的弹性防御战略初探
3万打垮20万,还差点生擒西夏太后,宋军弹性防御经典战例之洪德堡怎么打的
3万打垮20万,差点生擒西夏太后:宋军如何用弹性防御打下洪德堡战役的?
古代“精兵”到底有多精?
古代调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