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男女老少齐上阵打鬼子: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在挂云山阻击战一

#寻找真知派# #国防科普#

抗日战争我们能坚持下去,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觉醒和帮助。前面说了对崮山阻击战的时候,老百姓宁死不做日军肉盾的事,今天,我们就再讲一个老百姓亲自上阵,和民兵一起打日军的真实战例:挂云山阻击战。

一、百团大战中的晋察冀军区三个纵队

故事要先从百团大战开始讲起。1940年8月20日晚8时,百团大战正式打响。根据当时的任务分配,晋察冀军区负责破袭正太路,也就是石家庄到太原铁路的东段。这段铁路的重点,是娘子关到井陉煤矿段,破坏了它,阳泉煤矿和井陉煤矿的煤都无法外运,等于关闭了山西的东大门。所以当时是三个纵队分头出击:

熊伯涛指挥的左纵队、

杨成武指挥的中央纵队

郭天民、刘道生指挥的右纵队。

到了8月底,百团大战破袭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在井陉战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奉命转移。当时熊伯涛率领的左翼纵队,指挥部就设在挂云山西侧的三峪村。

9月初,熊伯涛率领的晋察冀军区左翼纵队从挂云山西侧的三峪出发,过岭口、下平山,向北转移。日军闻讯忙集中兵力,围追堵截,妄图把我军消灭在滹沱河畔。

二、负责掩护主力转移的三县游击支队。

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当时的平(定)、井(陉)、获(鹿)三个县的游击支队,就担负了这个危险的任务。

而所谓的平井获游击支队,原来是四军分区所辖的第九大队。1937年底,晋察冀军区成立时同时成立了四个军分区,并把各县的游击队、地方武装和东渡黄河从陕北来的红军为骨干,编了十二个大队,其中四分区辖第七、八、九大队。

平井获游击大队(四分区九大队)是一支老部队了,干部是身经百战的陕北老红军,战士是熟悉地形的当地人,而且从1938年建立后,一直跟敌人周旋在正太铁路沿线,割电线、烧炮楼、除汉奸,是一支对敌斗争坚强的武装力量。当时共有3个中队,300来人。

三、吸引公牛的三个阶段。

1.吸引公牛的注意力。

9月5日,受命牵制敌军的游击大队,顺利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把敌人的目光从主力部队上引开了。

2.分兵转移让公牛上当。

但是作为吸引红牛的红布,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如何从暴怒的红牛铁蹄下平安撤退,才是高难度操作。所以完成吸引敌人注意力任务后,他们在井陉县南、北平望两村集中。开始准备分兵转移。

支队参谋长李雪瑞和大队教导员温藏宝负责第一、第二中队开赴三峪、上庄,准备稍事休息后转移。

第三中队则由大队长何扬文和中队长李鸿山率领住在获鹿县的栈道,把守要道,观察井陉、平山、获鹿的日军动向,阻击敌军前进。

3.二次分兵。

傍晚,从各地送来的情报得知,日军已把游击大队误认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并企图在夜间经三峪、上庄,下岭口追击。

于是,游击队有进行了第二次迷惑敌人的分兵:

李参谋长与温教导员当夜即率领第一、第二中队过岭口,转东焦到了平山。

第三中队以一个排的兵力,由何扬文率领,绕道获鹿天井沟,迂回到敌人后方去进行扰乱,逼敌人退兵。

第三中队两个排约50多人,由李鸿山带领,火速赶往挂云山,配合区基干队牵制敌人,掩护第一、第二中队转移。

可见当时对付日军的报复,我军其实没什么好办法,基本上就是主力部队转移,地方部队吸引注意力。然后地方部队分兵,以图减少损失。最后是多次分兵,最后总有小部队被日军抓住牺牲。

这样的打法真是无奈,而且没有相当强的组织力和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从挂云山的兵力构成谈八路军的补充体系。

当时,井陉县第一区区政府就设在挂云山上。当天晚上,第一区基干队和三峪、上庄两村的青抗队、儿童团及部分群众约100多人也陆续转移到了山上。儿童团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么,什么是基干队,什么是青抗先呢?

1.区基干队,又叫区小队。

相信看过抗日老电影的人,都听过“县大队、区小队”。这是什么武装呢?其实就是当地民兵。随着抗日县政府的成立,就需要县区政府能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大约在1938年春,各区便组织起自卫队,当时的规模一般在二三十人左右,而且是不脱产的,农忙的时候一样要下地干活。到了1939年下半年,各县的区自卫队改为区基干队,队员增至三五十人左右,而且由不脱产,变为全脱产,战斗力大大增强。

所以所谓的县大队、区小队,属于地方部队,但是除了装备差一些,训练并不差,必要时可以合编升级为主力部队。当时一县之内最少编一个大队,辖数个中队(或小队),人员通常数百人,过千人一般就编成县独立团了。区内一般编为中队或小队,人数在30—150人不等。当时在挂云山上的,就是井陉县第一区民兵区小队,大概有50多人。

2.青抗先。

这是青年抗日先锋队的简称。当时主要是选拔先进青年,和热爱武装的群众成立不脱产的武装抗日队伍。1939年4月,晋察冀边区青抗先的筹备总队部成立,许世平任总队长。到1940年时,它已经在残酷的抗日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了,拥有50000名队员,3个分队部,29个县队部。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八路军当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军队补充体系:

后备兵员:儿童团~青抗先~不脱产民兵

脱产民兵:区小队~中队~县大队

地方部队:各游击支队

野战部队:八路军正规军

四、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对付侵略军。

9月6日黎明,从威州赶来追击八路军主力的日军,被吸引进入三峪、上庄。为引诱敌人,第三中队主动在挂云山上,故意向敌人放了一枪。这不能不说,是很英勇的行为。第三中队当时只有两个排50多人,和日军绝对是实力悬殊的。在此情况下主动挑逗敌人,他们是不可能不知道严重后果的,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这样做了。根本原因,就是把敌人的注意力从主力部队,吸引到自己这支小部队身上,严格来说,就是主动牺牲自己!

这简单的一枪,背后是无上的大智大勇!这种主动的牺牲精神,是抗战胜利的最大原因!牺牲自己,奉献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向这些勇士们致敬!

听到枪声,敌人判断八路军主力即在山上,忙与其他日军取得联系,四面围攻挂云山。

据檀明祥回忆:

敌人从威州、栈道、牛山、黄岩、平山分五路围攻,当时山上有基干队50多人,连同青抗先、老百姓共200余人,有100条枪、一挺机枪、两架花眼机枪。开始部队打手榴弹,老百姓掀手榴弹盖,后来老百姓也下手打。”

也就是说,当时山上的人员有:

平井获游击支队三中队两个排50多人。

井陉县第一区区小队脱产民兵50多人。

青抗先和儿童团四五十人。

老百姓五六十人。

共200多人,其中有战斗力的游击队和脱产民兵100多人。

要特别提出的,就是参战中有一位21岁的年轻女性,井陉县第一区武委会妇女部长吕秀兰。21岁啊,正是现在意气风发的大学女生年纪,却上了第一线的战场。她本来分工的,是带领群众转移。但她认为自己是武装干部,又是当地人熟悉地形,于是她主动请战,和部队一起打击敌人,主动到了第一线。

这也是挂云山阻击战的与众不同之处,参战的即有游击队和脱产民兵,也有不脱产的民兵,青年抗日先锋队,也有妇女,和儿童。

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打侵略军!

五、有利防守的当地地形

挂云山位于井陉县东北部,它东靠获鹿,北接平山,西在井陉,坐卧三县,是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区的分界岭之一。此山峰高势险,易守难攻,是井陉东北的屏障。

当时挂云山主峰上,有座太上老君庙。

庙的南北两面都是几百米的悬崖绝壁,不用防守。

庙的西面,沿山势有条“之”字形小路可通山顶,是主要防守方向。

庙的东面,有道沟峡,宽约二十米。过了沟峡,有一条不太明显的石梯,可登上比主峰还高的卧狼垴。

卧狼垴的南北两面都是悬崖,再向东却与一条叫三堵墙的山岭相连。这条山梁象一条巨型平衡木,只能单人爬行。

在此情况下,指挥战斗的中队长李鸿山,进行了战斗部署:

卧狼垴易守难攻,又是制高点,由井陉县第一区小队防守,并且加强了第三中队唯一的一挺轻机枪。前面提到的妇女部长吕秀兰,由于熟悉地形,也在这个方向作战。

主峰西边,敌人登山的主要通道,由李鸿山亲自带领第三中队的其他战士,和三峪、上庄两个村的青抗先队员把守。

儿童团员和群众大约50多人,迅速撤离山顶,隐蔽在卧狼垴北壁半山腰,一个叫做白云洞的深洞里。

部署停当后,大家立即修筑工事。不多会儿,挂云山西侧的锅帽山,东侧的黄岩岭,南面的骑鞍寨和北面的岭口梁上,都布满了日伪军。

敌人的四面围攻,开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2岁女战士如何抵抗四千人日军
挂云山:有一群比狼牙山五壮士更悲壮的人
1943年山东八路军有多牛?武工队“十二怒汉”,数百日伪军拿不下
八路军地雷战:反汽车雷挫败日军
一名卫生员的少年抗战时期
百团大战在石家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