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战争老照片:如何通过训练,快速提升部队战斗力?

解放战争爆发前,国军拥有裁减压缩后的430万军队,其中200万正规军作战部队、36万特种兵、19万海空军、101万机关/军校/后勤部队、74万非正规军。在正规军中的86个整编师(军)、248个整编旅(师)中,四分之一为美械部队,二分之一为日械部队,其余为杂械部队。

国军中美械部队和杂械部队好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日械部队呢?因为抗战胜利后,国军接收了大量日军投降后的武器。计有:

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部队

马步枪685897支、手枪56698支、轻机枪23798挺、重机枪7163挺、掷弹筒15377具、刺刀322924把、军刀27549把、迫击炮4699门、山炮1319门、野炮677门、步兵炮1063门、加农炮157门、榴弹炮371门、高射炮171门、高射机关炮357门、战防炮780门、其他火炮2852门,共计各类火炮12446门。

以此为基础,国军中的日械部队反而是最多的。

而当时,人民军队总兵力为127万,其中野战部队61万人,66万人为地方部队和后方机关人员。武器装备方面主要以轻武器为主,截止1945年12月的统计,全军共有马步枪394543支、短枪24239支、轻机枪9937挺、重机枪1182挺、掷弹筒4638具、各种炮795门(以上武器统计包含东北我军在内)。

很明显,当时人民军队全军的武器数比国军所得的日械还要少很多,更别说当时国军还有大量美械部队、特种部队、海空军了。

在装备方面,毫无疑问是国军占优;而在正规作战上,其实国军也有优势。因为在抗战中,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很少有大兵团野战的机会与经验。

但是人民军队在指挥员的水平以及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上则占有优势。在实际的作战中,不断提升野战能力是一方面,而在作战间隙,不断强化训练,也是提升自身作战能力的另一大法宝。

日盔美械的解放军

很多朋友其实是比较忽视训练的,包括现在,很多人还是不了解军队训练和演习的意义,认为凡事都可以通过实战来解决。殊不知一支不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就贸然去实战,那是会付出血的代价的;而反过来说,在有一定训练基础的情况下去实战,所付出的代价就要小很多。

在之前的抗战中,国军中的大部分部队没有良好的训练基础,壮丁补充到部队后即参加作战,往往付出重大伤亡。在多次作战中,虽然幸存下了部分老兵,但这是以巨量新兵的伤亡为前提的。反过来说,驻印军在实际参加作战前得到了较充分的训练,即便抛开其武器加成,整体的作战水平也是较高的。

而人民军队这边,虽然条件差到了极致,但是在残酷的反扫荡作战中依然抓紧在战斗间隙练兵。

因此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虽然不佳,但是步兵的基础却打得很牢。而在实战中我军并不像国军那样以大量新兵伤亡为代价去保留老兵,而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边战边学、边战边练,这是我军从最初的几万人迅速扩散,并不断形成新的主力部队的关键。

到了解放战争时,作战样式从之前的游击战变成了正规的大兵团作战,以往都是小部队活动的我军汇集成了野战军、兵团、纵队、师旅,而对手则是有正规战经验,且武器装备远超我军的国民党军。

想要以相对小的代价取胜,必然不能单纯地通过作战手段,在训练上也决不能放松。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老照片来回顾当时人民军队的练兵细节。

这位戴眼镜的老战士是谁呢?看过《亮剑》的朋友都知道,剧中李云龙是惹不起旅长的,更惹不起师长。剧中的旅长其实就是陈赓大将,而师长则是刘伯承元帅。而这位在给战士们做演示的指挥员,便是当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与国军中高级军官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同,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与基层战士是打成一片的,上下同心是我军的一大特点,更是战斗力的源泉之一。单纯论指挥能力的话,国军将领无人能及刘伯承司令员,而比对士兵的了解与关心,国军的那些将领,连刘伯承司令员的背影都看不见。

在我军中特别强调战斗骨干的作用,战斗骨干往往是基层战斗力的核心,他们发挥作用不仅仅是在战斗中,在平时的训练中同样也是如此。

通过战斗骨干的演示与培训,可以激发新战士学习的动力,更能使得其快速成长。

在一些影视剧中,严重弱化了战争中战术的运用。比如攻城的情节,就是一起冲、一起上之类的。很多人受这些影视剧影响,也觉得战争就是那么简单,其实这就错了。

在坚固的城防工事面前,火力不强的我军若是强攻的话会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在战前类似这样的沙盘讲解是必要的,而这样的讲解不仅仅是指挥员们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连战士们也可以参与进来,这在国军,甚至说当时绝大多数军队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普通士兵可以领会到指挥员的作战意图;即使在实战中出现了意外,我军的小部队也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这其实就是得益于此。

战争年代,我军的军政主官大都是千锤百炼的老兵,他们的年纪虽然不大,但是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个人的经验只能是个人的,而通过集中训练,个人的经验可以扩散到整个部队,从而提升战斗力。

上图是我军某部参谋长进行爆破工事的教学,而在这样的教学中,学员们往往也是有丰富经验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交流探讨会,在各方经验与意见的碰撞中,所有人都会得到提升。

我军中有个很好的传统是“开诸葛亮会”,不仅仅在战斗过程中是如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是这样。围绕一些战术问题,基层干部和战士们经常会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交流中,除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外,也会增强战斗集体的凝聚力。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战斗小组和战斗班排经常能打出极为经典的战例,便得益于此。

在战争年代,我军有个很有名的称号是“小米加步枪”。近年来,有些小年轻实在是不懂战史,还真闹出了以为“小米加”是什么步枪型号的笑话。

在抗战时期,战士们能有一支步枪就不错了,要是有一把三八式那就更了不得。一支步枪往往是牺牲好几名战士才得到的,很普通的步枪对于我军战士们来说,其珍视程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枪宝贵,子弹同样宝贵,战斗完毕后还要捡拾弹壳。而在这种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射击成为了我军最基本的步兵技能之一,而且还培养出了一大批神枪手。神枪手们的个人经验也往往被用到了我军的步兵训练中,使得更多步枪手们受益。

除了射击外,投弹也是当时步兵们的基本本领之一。这张图片的关键其实还不是战士们在训练投弹,而是这几位正在训练的战士,身体实在是结实。

我们知道,在旧中国的时候,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极其困难的。近年来,个别人对旧社会充满了幻想,以为自己穿越过去就是少爷小姐。其实要真穿越回去,这些人大概率连三天都活不下去就饿死了。

就以军人来说,当时体重在八九十斤者比比皆是。

要是参加了国军,除非是王牌部队,除非是不抢粮,否则在长官们的克扣下,基层士兵是根本吃不饱饭的。但在人民军队中,尽管掌握的总体资源远不如国军,但官兵一致,军粮能落到实处,基层部队反倒比国军吃得要好,战士们的身体素质也自然更好。

在战争中,士兵们往往都是要负重的,因此身体素质很关键。都知道人民军队有个看家本领是“铁脚板”,如果没有好的身体,如何携装携弹实施强行军呢?

上图便是我军某部重机枪排进行爬山训练,没有好的身体,爬上山都快累垮了,还怎么打仗?

这个场景有没有很熟悉?在新闻报道中的某某集训中是不是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画面?

集训在我军中是有传统的,尤其在解放战争中非常普遍。当时国军中有不少美械部队,我军之前是没接触过美械的,因此缴获了美式武器后,如何使用便很关键。

类似的集训可以使得部队的骨干能够熟悉对此类武器的使用,取之于敌,用之于敌。同时之后的作战缴获还会更多,提前培训好人后,缴获之后立即便能形成战斗力。这便是我军的又一传统:只有人等装备,不能装备等人。

火箭筒是如此,战防炮同样也是一样。在之前的抗战中,能缴获日军一门九二式步兵炮都是极为宝贵的。

而在解放战争中,国军是各类武器都能被缴获。以至于在三大战役前,解放军中不少部队都已经是美械化了,甚至有的部队装备美械的程度比国军的正牌美械部队还要高。

对单类武器的强化训练只是步兵或特种兵们的基本技能,而在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则是战术演练。

班排进攻如何组织,营连进攻如何进行,都是训练的内容。上图的攻坚演示中,一共不过10多个战士,但是突击、掩护井然有序,只可惜在国内的战争片中,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有人说战争片只有人多才好看,但就个人来说,上面的那种配合要是能拍出来,绝对也不难看。

解放战争中,围绕城市或据点的攻防战是很多的,这种情况下,巷战就不可避免。

我军初期进行城市战时是不太适应的,有些战斗中的损失还很大。因此在训练中,巷战如何打是一项重要内容。

当时的中国,基本每个县城都还是有城墙的,甚至有些村镇也有城墙或围墙。在进攻作战中,类似这种很传统的进攻作战是比较常见的。

一般来说部队会在火力准备后,再集中火力掩护突击队集中进攻几个点,请注意在当时的训练中,突击队都是加强了武装的。

除了以城镇据点为核心的攻防战外,野外的阵地战也是经常会有的。我军一般不与国军打阵地战,但在担负阻击和围攻作战时,阵地战又必须打。

这是战士们在演练在机枪掩护下的出击战术。当时我军在防御时一般不会单纯死守,阵前的反冲击是经常组织的,这也是令国军及后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军很头疼的战术。

在与国军的阵地战交锋中,我军的土工作业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这是战士们利用堑壕进行反击作战的训练,同时当时的土工近迫作业也是经常使用的战术。

可见在实际作战或训练中的堑壕要比电视上演得要复杂得多,其实在影视剧中能体现出这一点也是很好看的,不过能做到的不多。

上刺刀准备突击前的准备,请注意尽管是在训练中,但这些战士们都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注意低姿和观察。

在真实的作战中,战士们也不会像电视剧演得那样,直接就硬生生去冲锋。而是要注意利用地形地物掩护自己,在遭到火力拦阻时注意低姿接敌。

抵达攻击距离后,机枪掩护,爆破组出击,突击组准备基本是标准的作业流程了。

以上的这些照片主要是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前和初期时解放军的训练场景,同时我们由此展开谈了一些。通过这样的训练,尽可能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中的前四个月,我军歼灭敌军30万人,其中毙伤与俘虏的比例约1:1,我军伤亡为12万余人,总的战损比为2.4:1。请注意,这一时期是国军相对优势最大的时期,而且我军完整的正规战能力还在逐步形成,但其在战损比上依然不占优势。

而在随后的作战中我军越战越强,国军则是越战越弱。尤其在训练体制上,国军依然是抓丁补兵,补兵即战;而我军则是边战边练,通过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等方式不断提升战斗力,强军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野战军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独立师,一文了解他们的由来和演变
鲜为人知的解放战争:国军一路硬扛到底,华野损失6万多人
解放战争时,四野才12个军还不如三野多?巅峰的他们曾拥有19个军
看了四遍集结号 ┃ 老片回放,挑出一堆小毛病
解放军里有多少国军俘虏兵
海南岛解放后,毛主席为何感叹:晚打两个月,就变成第二个台湾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