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而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gāng],字子禽。小孔子四十岁。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

夫子: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邦:邦国,城邦。

抑:文言连词,相当于或是、还是。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自身做到温良恭俭让;观察民情是否做到温良恭俭让

温:温柔敦厚而不愚。

良:善良的,道德的。

恭:恭敬、和睦,对人、物都有恭敬心,敬畏心。

俭:不浪费。也指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做事不拖泥带水。

让:谦让,有理性,把自己放在最后。

其诸:表示测度的语气。或者,大概。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邦国,必定知道这个地方的政事,是夫子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凭借温、良、恭、俭、让得到的。夫子获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同吧!

【学而思】

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代表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观察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就能知道这个地方的教化程度。

【知识扩展】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同)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译文】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其国民如果温柔敦厚,那是《诗》教化的结果;如果通晓古今、事务通达,那是《书》教化的结果;如果心胸宽广,平易良善,那是《乐》教化的结果;如果内心洁净,洞察细微,那是《易》教化的结果;如果谦恭节俭、对人尊重有礼,那是《礼》教化的结果;如果善于文辞、记载史实,那是《春秋》教化的结果。然而《诗》教失误,会令人不通人情世故;《书》教失误,会令人言过其实;《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放纵;《易》教失误,会令人窥人隐私、相互伤害;《礼》教失误,会令人感到繁琐;《春秋》之教失误,会令人乱加褒贬。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温柔敦厚又不愚痴,那是精深《诗》了;通晓古今、事务通达而又不言过其实,那是精深《书》了;心胸宽广、平易良善而又不奢侈放纵,那是精深《乐》了;内心洁净、洞察细微而又不窥人隐私、相互伤害,那是精深《易》了;谦恭节俭、对人尊重有礼而又不繁琐,那是精深《礼》了;善于文辞、记载史实而又不乱加褒贬,那是精深《春秋》了。

《诗》:《诗经》,孔子时期叫《诗》。

《书》:《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疏通知远是通过学习历史观察现在的政治得失,提出对未来的看法。

《易》:《周易》,不是《易传》,《易传》是理解易经的经典著作。《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后来《周易》和《易传》合称《易经》。《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是讲天地阴阳,宇宙变化的书。比如,我们都熟悉的二十四节气,知道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就可以知道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雨雪。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后人常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把《易经》当作占问吉凶的方法。

孔子说:洁净精微,《易》教也,洁净精微就是要人们保持内心洁净,养成洞察细微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现象,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实现人类自我的提升。

洞察细微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孔子曰:《易》之失,贼。”“是伤害之意,因为洞察细微,若是不能保持内心洁净,就会窥人隐私,伤害别人。所以孔子又说: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做到内心洁净,洞察细微,却不去伤害别人,这是精深《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柔敦厚诗教观
从《论语》到《孟子》诗学观念的演变
《诗经》与“诗教”(3篇)
为诗正名 为文正义|不入“诗教”不为诗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之依据——“性近”“习远”
《论语》今读:论孔子的人生态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