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人唯亲”与 “尊贤上功”

关于如何治国,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

 

再加上“亲贤臣,远小人”的道德教化,使当今民众形成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任人唯亲”是愚蠢的、不民主的、有害的,而“任人唯贤,尊贤上功”是优秀的、正规的、有益的。我常听讲史的人说,你看某某君主又任人唯亲了吧,那谁这么优秀都不用,结果亡国了吧。诸如此类。

 

后来我才知道,那位皇帝不是不用,而是用不起。因为出场费太贵了。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用兴衰做着回答。但每次答案都不同。

 

实际上,一切制度都是有成本和收益的,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任何制度选择,都有自己的局限条件。在我看来,“尊贤上功”并不具有普世价值,“任人唯亲”亦然。不能把这两者完全对立起来,事物在物质世界的对立,往往意味着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

 

难道亲戚之中就一定没有“贤”人么?未必。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古代“如何治国”这个问题,一是谁来治?而是怎么治?

 

谁来治?君主呗。

 

怎么治?“人治”呗。用人来治。所以治国之道,在本质上是用人之道。而易中天先生说,你要用人,首先得识人。

 

但识人是有成本的。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只存在过两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制)和中央集权制。

 

先看分封制。

 

严格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并不适合拿来形容封建时代。周初虽然分封诸侯,建立藩屏,以卫王室。但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独立的领土、财政收入,和军队。周王室在当时充其量只是大家都尊敬的一个“超级大国”,一个老大哥,等周王室衰落,大家就开始欺负它了。



 

以诸侯国为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大夫,大夫继续分封。而分封出去的都是土地,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利益。这就导致君主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个成分复杂的权力菌落。每个“下家”都只对分封自己的“上家”负责,而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权力结构。即国家的权力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在各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君主首先考虑的,不是为国家谋发展,而是为自己谋生存,保证自家的政权得以延续才是最重要的。而国家真正成为君主的私有物,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开始大搞皇帝制度之后的事。

 

而要捍卫自家政权,就得用自家人。但这时候的“任人唯亲”恰恰是君主的理性的选择。前面说到,治国要用人,用人先要识人,而识人是有成本的。而春秋战国,各国的老板考察一个员工是否有真才实学,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科举制还没出现。事实上它也不可能出现,因为科举制的最佳拍档是中央集权制,这是后话。

 

而面对自己的亲戚,用人的认知成本明显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大大减化。纵然任用的是庸才,也不会弄权专政,自家人杀自家人,这是大多数君主在当时的逻辑。完全合乎理性。虽然到了后来,出现了齐国的“崔庆之乱”、鲁国的“庆父之乱”、“三桓专政”等许多内乱,甚至出现臣下弑君,兄弟相残等诸多惨剧,不否定其中有“任人唯亲”的因素,但其根源却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在当时,“大一统王朝”尚未出现,儒家思想未能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人们遵循丛林法则,唯利是从,行为缺少道德力量的制约,才会使春秋战国出现“不顾伦理,唯利是从”的局面,显得混乱不堪。而到了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真正得以确立,儒家则从思想教育着手,以一种“君君臣臣,亲亲尊重”的价值观念,较为温和的教育臣下和百姓,要服从,要听话,要和睦,极大地减少了君主的治理成本。

 

我们不能说“任人唯亲”在当时是完美无瑕的,因为任何制度都有成本。但与缺乏合理考察机制的“任人唯贤、尊贤尚功”相比,它是一种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制度。它是一种权衡的产物,它是一种当时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为什么到了后代,越来越多的王朝主张“任人唯贤”了呢?

 

那是因为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使得整个国家的权力集中到一座城,一个家族,一个人身上,整个政权空前稳固。而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大大制约了人们的不义之举,进一步减少了治理成本。最后科举制的出现则标志着“选贤任能”条件的彻底成熟,天下的优秀人才,智力资源在科举面前一览无遗,再也没有以前的政治秀,道德秀,一律来考公务员,大家一视同仁。即使你出身贫寒,只要你读书好,一样能改变命运,跻身权力新贵。从此,贵族政治开始走向平民政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人们的固有观念。而此时,君主也不再担心自己的政权会被颠覆,开始琢磨身后名,开始谋发展了。这就需要有真才实干的人来做官,来为政。

 

以上是君主在外部国家治理层面的选择,而在内部继承人的选择上,是“任人唯亲,立嫡以长”,还是应该“尊贤上功,立嫡以贤”呢?

 

历史的回答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从稳固自家政权,防止过度内耗的思路出发的,如果嫡立以贤,那候选人都会说自己贤能,谈自己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其结果,就是甄别成本太高,且容易造成皇子们与大臣勾结,形成党羽,相互明争暗斗,甚至会发生流血内耗,最终拼杀到候选人只剩一个,那这个人肯定是最“贤”的,因为只剩他了。而嫡长子继承制呢,则是以制度的形式直接确立接班人,作为储君受到保护,较少会被伤害。虽然历史上也有夺位的,但始终“名不正言不顺”,且代价太高。

 

所以,“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本质都是不同局限条件下的选择,没有哪种制度是能过一劳永逸,保万世而不衰的,因为局限条件会变。

 

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儒家思想,科举制,甚至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并不是分散的个体,它们有极强的内生逻辑,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

 

一孔之见,还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教。

文/寒桑孤雁,寒桑孤雁公众号创始人

点击可了解「成为原创作者」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国同构”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公考笔试常识学习资料历年真题解析-中国的古代制度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学习提纲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从宗族到契约,中国人的晋身之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