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学术考古的五大问题

《伤寒论》学术考古的五大问题

(2011-11-13 15:22:41)

《伤寒论》学术考古的五大问题 

  一是“六经病”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这个学《伤寒论》的人大概没有不关注的,自清代柯琴异见以后观点很多,争论很大。从目前经脉学说的考古研究来看,材料还是偏向支持六经原始含义实际就是指那个时代医家心目中的“经脉”。参考文献可见廖育群、李建民、黄龙祥等脉学考古的著作。当然他们的著作中也没有直接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主要是讨论脉学的发端与定型的可能过程。但他们的论证以及逐渐剥露的历史真相却能给人很大的启发。

  二是《伤寒论》的组方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医界关心的人多,但很多研究多是出于唯心推测,缺乏可靠历史文献的支持。从目前的可靠材料看,西汉前期 长江中游(见《五十二病方》、和《关沮周家台秦简医方》)、黄河下游(见仓公)的方剂较简单,公元前后中国西部的方剂组方忽然复杂化(见《武威医简》《敦煌医简》等),可惜前后不是一个地区,长江中游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的东汉医方木牍可惜只有一方,但也是复杂处方。如果确证公元前后中医方剂学组方忽然复杂化,则某种理论介入指导组方的可能性大,可能跟《内经》成书以及“异一说”有关,但华佗和张仲景所用方剂似乎有异当时一般医家,以方简著称,不知是组方理论有异还是历史经验传承;我本人不清楚学界是否有人从出土的秦汉文献研究论证这个问题,如有,请高明者指点已有哪些重要的论文或著作。

  三是《伤寒论》的汤剂是怎么来的,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似乎两汉时代汤剂还不是内服药物的主流剂型,为什么张师普遍使用汤剂?有什么理论原因吗?之前吃药基本都是以酒等饮料送服散剂或丸剂,而汤剂是只喝汤不吃渣的(当时的食物中大概唯一可比的是茶),似乎是吃“精华”或“化合物”之类的意思,与其他剂型是有某种“质”的区别的,似乎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伤寒论》主流用汤剂是突变还是医学发展的渐变?这个问题似乎学界关心的不多。好象认为汤剂天生就是如此的。

 

   四是《伤寒论》的剂量求真,有范吉平的《经方剂量揭密》,可以从新角度简要论证,以求说服力。古剂量在唐宋有实际使用,这个论证不难,新剂量有明清以及日本使用。

 

   五是《伤寒论》药物求真,即搞清楚某药具体是哪种动植物,哪个部位,哪种炮制方法。弄清其古今变异。这功夫自古就有人在做。有祝之友《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研究》《伤寒论》常用药物的入药缘起也应该推究一下,大略有源于食物、源于巫术、源于生物本能发现三大类。


  以上几个问题对经方的使用有现实指导意义。以上几个问题搞清楚了,经方医学是怎么来的基本就清楚了,对于经脉学说的起源和定型,医学史、文化史以及科技史的学者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而对于经方是怎么来的问题似乎却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仅仅简单以“经验医学”来解答这个问题则显得过于草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
经方不传之秘
乌梅丸改煎剂用多大量?教科书上写的对吗?
中药知识必学:散剂(一)
附:古今用药度量衡简释
桂枝历代临床用量分析(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