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癌痛之阿片类药物使用大全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和癌痛患者长期使用以控缓释阿片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时,成瘾的发生率极为罕见。用阿片类药物止痛宜根据患者疼痛强度、个体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个体剂量滴定,尽快达到无痛。

阿片类药物的止痛作用机制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药物可与位于脊髓后角胶状质(第二层)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和脑干的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

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按药理作用分类

 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等),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去甲纳曲酮等)。

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由于对受体作用不同,这类药物通过κ受体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有封顶效应,很少产生依赖性;通过σ受体产生精神作用和幻觉。根据激动-拮抗程度不同,纳布啡和布托啡诺主要用作镇痛药,而另一些药如烯丙吗啡主要用作拮抗药。

在临床应用中,已应用纯激动药治疗的患者在药效有效时间内不能换用混合激动-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否则可能导致戒断反应,而用激动—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较安全地换用纯阿片激动药,不会产生戒断反应。

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分类 

临床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弱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常用弱阿片类药物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如下表。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

阿片类药物作用位点

 脊髓以上位点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动物体内放置引导管,微量注射显影的结果显示,阿片受体与动物对各种剧烈的伤害性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的调节反应形成功能性偶联,它可兴奋纤细的初级传人纤维。其主要的作用位点已确定,尤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PAG)最为有效。在该处局部使用吗啡可阻断各种类型的伤害性反应。吗啡调节疼痛行为的其他作用位点还包括中脑网状结构(mesencephal-ic reticular formation.MRF)、内侧延髓、黑质、伏核/前脑腹侧和杏仁核。

  脊髓

  鞘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可显著影响各种伤害性刺激的阈值。

  外周位点

  早期的研究显示,吗啡可能作用于外周神经损伤部位。曾有研究强调,发生炎症后在外周局部注射阿片类药物,在剂量尚不足以产生中枢性的作用时,就能减轻患者的痛觉过敏反应。

阿片类镇痛剂的作用机制

  由于位点众多,所以阿片物质不可能通过相同的脑内机制影响伤害信息的传输。阿片物质改变伤害传输的几种机制现已确定,阿片类药物在脊髓以上部位的作用

  目前已提出了很多特殊的作用机制。这里仅讨论其中的两个(如下图)。

图示μ阿片物质在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中的活动构成。在该图中的阿片作用  阻止了紧张性活动系统的GABA的释放,否则  后者会调节到延髓的投射,导致PAG输出激活。PAG中μ阿片受体激动剂能够改变伤害感受性处置的总体机制可参见前后相邻的示意图。下述机制是一种假说:(1)PAG到延髓的投射有助于激活延髓-脊髓投射,从而在脊髓水平释放血清素和或去甲肾上腺素;(2)PAG输出至延髓,在那里局部抑制性相互作用导致延髓上行到高级中枢的投射受抑制;(3)PAG区的阿片类结合可以在上行spinofugal投射系统末梢。这种末梢前活动可抑制信号传入到延髓核区和中脑核区;PAG的输出可以调节中缝背核。(4)和蓝斑区(5)的兴奋性,而上行性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投射可由(4)和(5)发出,投射到边缘系统前脑。

 延髓脊髓投射

  位于脑干的吗啡可抑制脊髓伤害性反射。采用微量注射法将吗啡注入脑干不同的位置可减轻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脊髓神经元活动。这些效应也见于以下的研究: (l)激活含有去甲肾上腺素或5-HT的延髓脊髓通路可抑制脊髓伤害性活动; (2)药物增强脊髓单胺能活性(通过给予a拮抗剂)会抑制脊髓活性;(3)脑干内注射微量吗啡会引起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4)在脊髓内给予a2受体拮抗剂可逆转脑干阿片物质对脊髓反射的抑制作用和镇痛效果。观察到的这些现象体现了直接刺激延髓脊髓通路的产生效果,强调阿片物质在PAG区的作用实际上与脊髓束的输出活性有关。

  调节传人神经活性的前脑机制

  虽然大量证据都显示,阿片物质可作用于中脑,通过各种直接系统和间接系统的作用改变冲动的传人,阿片药物引起的行为后果主要表现为疼痛引起机体的情感反应。由背缝神经核(5-HT能)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发出许多向头侧投射的神经束,它们将PAG和前脑系统连接起来,可影响患者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行为。

阿片类物质在脊髓的作用

  在脊髓水平,阿片受体分布在细传人神经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和二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吗啡在突触前膜的作用为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减少电压敏感性钙通道的开放,从而减低细传入纤维递质的释放。突触后膜的活动反映了电压敏感钾通道的易化连接,从而使二级神经元发生超极化反应,出现对极化反应的抵抗。所有这些效应都属于脊髓内阿片物质对脊髓伤害性冲动传人的初级调节效应(如下图)。

图后刺激直方图显示静脉吗啡对单一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单个A和C纤维传人刺激激活后的放电效应。如图,还有早期(A调节)、晚期(AC)细胞的活化。后期阶段的激活与早期相比对吗啡(5mgkg静脉内)更为敏感。这些效果很容易被纳洛酮逆转。

阿片类物质在外周的作用

  阿片结合位点在外周感觉轴突中运输,但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这些位点与控制细胞膜兴奋的机制相偶联。大剂量的药物,如舒芬太尼,能阻滞复合动作电位,但该效应不能为纳洛酮逆转,从而反映出脂溶性药物的“局部麻醉”效能。可以肯定的是,阿片受体存在于远端的外周神经末梢。业已证明,阿片受体可分布在远端的c纤维末梢,激动剂占据这些位点能阻断c纤维递质的逆向释放f如SP/CGRP(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轴突反射”,见外周感受器的药理学讨论)。重要的是,外周应用阿片类药物发挥镇痛效能的情形为由于病变所引起的显著炎症反应和痛觉过敏。这一发现提出了这样的可能,即这些外周作用可催化正常的反应,增加其对局部环境刺激的灵敏度,但并不改变其正常的传导性。阿片类药物应用于炎症区域(如膝关节发挥抗痛觉过敏的机制尚不得而知。例如,阿片类药物可能作用于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活性产物,激活或敏化神经末梢。

脊髓上位系统和脊髓系统的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阿片类药物的作用限于脊髓和脑干,能够显著改变机体对伤害性信息的加工。大量证据表明激活脑部阿片受体和脊髓阿片受体可产生协同效应。许多研究都表明,吗啡在脊髓水平和上位脊髓水平的协同作用非常显著(最小的复合剂量产生最大的效果)。

吗啡

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吗啡比阿片更易使人成瘾。注射吗啡,可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欣快感,这是产生滥用和成瘾的主要根源。

(一)药理作用

1.止痛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啡肽的作用激动中枢神经阿片受体而产生强大的止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效果强于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绞痛。

2.镇静吗啡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改善疼痛患者的紧张情绪。

3.呼吸抑制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对呼吸中枢抑制程度为剂量依  赖性,过大剂量可导致呼吸衰竭。

4.镇咳可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5.兴奋平滑肌由于兴奋平滑肌可使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而导致便秘,可使胆道、输尿管、支气  管平滑肌张力增加。
6.扩张血管通过促进内源性组胺释放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二)药动学

吗啡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皮下及肌内注射后15~30min起效,40~90min产生最大效应,清除半  衰期为1.7~3h,作用持续4~6h,静脉注射后20min产生最大效应,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6%~36%,

吸收后可分布于肺、肝、脾、肾等组织,并可通过胎盘,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肝脏代谢,60%~  70%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为去甲基吗啡,20%为游离型。主要经肾脏排泄,少量经胆  汁和乳汁排泄。

(三)适应症

(1)镇痛:短期用于其他止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如手术、创伤、烧伤的剧烈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的三阶梯镇痛。

(2)心肌梗死:用于血压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有镇静和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缓解恐惧情绪。

(3)心源性肺水肿: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

(4)麻醉和手术前给药:使患者安静并进入嗜睡状态。
(四)用法与用量

1.口服

(1)首次用药和无耐受性者,常用量为5~15mg/次,15~60mg/d极量为30mg/次,100mg/d。

(2)重度癌痛应按时、按需口服,逐渐增量,个体化给药。首次剂量范围较大,3~6次/d。

(3)缓释片和控释片应根据癌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来决定,个体差异较大,首次用药者一般10mg或20mg,每12h一次,根据镇痛效果调整用药剂量。

2.皮下注射 常用量为5~15mg/次,15~40mg/。极量为20mg/次,60mg/d。

3.静脉注射 镇痛的常用量为5~10mg/次,对于重度癌痛首次剂量范围可较大,3~6次/d。

4.硬膜外注射 极量为5mg/次,若在胸段硬膜外用药减为2~3mg/次

5.蛛网膜下隙注射 单次0.1~0.3mg.

(五)不良反应

吗啡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恶心、呕吐、口干、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

(六)禁忌证

阿片类药及吗啡过敏、呼吸抑制、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新生儿和婴儿禁用。

(七)注意事项

(1)儿童、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2)长期应用可能产生耐受或药物依赖。
(3)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必须停药2~3周后,才可应用本药。

(4)本药急性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昏迷、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下降、发绀、尿少、体温下、皮肤湿冷、肌无力,最终可致休克、循环衰竭、死亡,应予鉴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围神经病损用什么药物治疗
【戒毒百科】使用纳曲酮、纳洛酮戒毒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
癌痛怎么办?
硬膜外腔镇痛的药物和方法
【临床必备】疼痛/癌痛的用药技巧18点——读完你也能玩转止痛药
培恩青年医生第17天:阿片类镇痛药(下)&类阿片类镇痛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