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汉政权为何在三国时第一个被淘汰?大概从三个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三国时期是政权较为分裂和动荡的年代,魏、蜀、吴三家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互为制约,三方鼎力,但最终三家归晋。最终的赢家当属曹操一方。

三方势力相对瓦解是从蜀国开始的,魏国开始灭掉了蜀国,吴国无联盟邦交,随即也被魏国灭掉,后魏国改姓司马,史称西晋,自此三方争霸的局面告一段落。但是为什么蜀汉是被挑中第一个被灭掉的政权,在流传的历史记载中众说纷纭,大概可以从人员将领、军事政策、外交策略三个方面找到蜀汉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

蜀汉政权后期失“人和”

蜀国在益州建国,但先主刘备本身并不是益州人,刘备入蜀前益州有刘璋执政,在此期间益州地界多次被魏国讨伐,再加上益州地区内势力并不统一,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刘备进入益州后刘璋企图促使刘备为其卖命,但刘备有自己的计划,在几方势力争执的情形下,果断夺取政权建立蜀国。

建国后任命大量荆州人士,这些人跟随刘备征战多年,虽有共苦易同甘难,但刘备并没有寒了这些老将的心,以至于后世评价中总是提到,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得“天时”以称魏,孙权得“地利”以建吴,而刘备则是得“人和”以建蜀。


1、建蜀初期,人才济济

刘备得以建立蜀国,江山得以暂时稳固,与他广纳天下贤士之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备在位期间,有名号的人物不胜枚举,以文臣武将两类人物区分,包括现在仍家喻户晓的徐庶、诸葛亮,武将包括张飞、关羽、赵云。这些人才并不全是他从荆州带来的老将,其中比如最著名的诸葛亮的加入。

原蜀国的文臣中最有名号的是徐庶,在三国时期,三方势力称霸,但凡人才,各位君主都想为自己所用。曹操也看中徐庶的文采,想要收归麾下,但他深知徐庶对刘备的衷心,便将其老母“请”到魏国,逼迫徐庶加入魏国阵营,徐庶深知事情已无转圜的余地,便向刘备推举了诸葛亮,为救其母,不得不投身曹营。

但徐庶在曹营期间也未曾向其进献一策,彰显了他的衷心,这从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培养,也得如此衷心之人。

刘备通过徐庶的举荐得知诸葛亮这个人物,为表诚意便亲自去请他加入蜀国队伍,但诸葛亮自恃有才,不愿轻易与他人为伍,刘备为表谦虚纳贤的态度,三顾诸葛亮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见刘备对待能人贤士的态度真实诚恳。

从这个“三顾茅庐”的事件中便可得知,刘备麾下不仅能人将士较多,而且各个衷心护主,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了人心,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在刘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虽说建国初期在人员队伍方面装备较好,但在队伍的维持发展方面规划有些欠妥。


2、蜀国中期,人才培养进程停滞不前

古人的生命长度受到生活条件等各种限制,寿命总是不长,在加上战争年代,刀枪无眼,人员更易受到折损。但蜀国在人员的培养任命方面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件事。

众所周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才智无双,在任期间屡次立下功绩。或许因为有才之人多有傲骨,诸葛亮辅政期间,事必躬亲以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在人才的任用方面不够宽容,对于人才凸显的个性容纳度不高,对于人才求全责备,缺乏领导才能,直接导致蜀汉的人才渐渐衰败,致使他去世之后后主刘禅在朝中没有可用人才。

3、蜀国后期,朝中已无人可用

蜀国后期,名将多先后亡故,诸葛亮一面大旗最后也病死在五丈原,虽尽心竭力为先主出谋划策,保江山稳固,但对人才的任命和培养过于苛刻,可谓“水至清则无鱼”,在后期的蜀国政治格局中,已没有多少将士可为后主刘禅出谋划策。

在老将中最后只剩下魏延、姜维二人,但魏延还在诸葛亮死后被杀,至此,后主刘禅只剩姜维一人可用。姜维在治国理政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上刘禅的政治思维远不及刘备,后也被宦官黄皓蛊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蜀国的灭亡奠定了一定基础。

后期蜀汉政权的军事路线判断错误

在战争时期,领土的争取是一国得以站稳脚跟的根本,相对应的军事策略就是军事战争得以胜利的第一步,但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有两点军事策略的错误判断,为蜀汉政权的倾覆埋下了伏笔。

1、北伐战争的错误判断

益州地势易守难攻,但对于当时急于扩张疆土的蜀国而言,是优势也是劣势。对于当初刘璋集团的失败,一方面原因也在于过于惧怕强魏的势力。刘备执政后,一是为打击强魏在军中及百姓心中形象,树立在益州地区的威信;另外也是要夺取陇西,为蜀汉政权在地域上建立一道防线。

但数次北伐均未成功,蜀汉方面也没有正确吸取到教训,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北伐,仍然被魏军郭淮识破计谋,最终以失败告终。

刘备是后入益州掌权的,在蜀国的政权中,始终存在着益州和荆州两股势力,北伐策略严重损害了益州土著势力的利益,这也相应的引发了他们的不满,诸葛亮死后,益州土著势力也公然表达了对于北伐战争的不满,蜀国的北伐政策整体以失败告终。


2、常年征战致使军民疲敝

继诸葛亮之后,北伐政策仍持续,在其后的蒋琬、费祎的领导下北伐动作有所收敛,但自姜维执政后,又继承诸葛亮的做法,连年动众九伐中原。

但凡举兵进攻,必将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损失,在益州这片土地上连年征战,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魏灭蜀后,清查蜀国人员九十四万人,“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每九个人就负担一个士兵 ,蜀汉境内兵疲民困,导致政权统治急剧衰落,加速了蜀国灭亡。

进无联盟,远有强敌

对比来看魏、蜀、吴三国,蜀国相对比较弱小,对于像蜀国这样的小国和弱国它实在经不起两个敌对邻国的夹击, 只有拉住其中一国, 才能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诸葛亮执政后, 立即派邓芝出使东吴,表示和解,吴蜀两国外交关系上的冰期开始解冻。

1、吴蜀两国虽有结盟之言,但无共战之心

三国时期虽有三方鼎立之言,但在实质上,曹操无疑被称为强魏,吴蜀两国相对而言,力量都有些悬殊,为保近似稳定的争执局面,吴蜀两国自然意识到要联合两家势力以对抗魏国。两国虽以联盟之约看似结为盟友,但实则各怀心机。

吴黄龙元年,孙权即位称帝,针对吴蜀联盟事件主张“绝其盟好”,针对此番变动,蜀国方面也没有坐以待毙。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

诸葛亮作为第一军师,派使者出使吴国,本着敌动我动的策略,在军事政策上,移兵东伐,若吴国与之战,则吞并其疆土,拓展疆土,若吴国与之和睦共处,则起兵继续北伐。这次出使的结果是以联盟作为结局,但实际的联盟行动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在三国征战的数十年间,在记载中的吴蜀两国合作仅有两次,但两次都以吴蜀两国一方战败为结束,也可见魏国的强大。在诸葛亮死后,吴国害怕魏国吞并蜀国,即增兵与巴丘,面上是欲增兵救援,实则欲分割土地。各怀鬼胎的联盟实不可靠,蜀国灭亡后,吴国自然不再有相帮之态。

2、魏国强大难以匹敌

三方实力对比之下,总的体现出魏国相比比较强大。首先是因为魏国本身承自于东汉,本身在军事、政治、人才方面都比较雄厚,相对于蜀国刘备而言,刘备白手起家,在各方面与之抗衡都颇费力气。蜀国以“人和”建国,人才是蜀国的根本,但在人才方面,曹操也并不单薄。

最重要的,就是魏国最为显著的地域优势。在战争年间,地域辽阔是国家强大的首要条件也是重要条件,一切资源的利用和发展都需要土地支撑,在当时的政治局势,天下分为十三州,魏国就占其九,军队、人口也是多于吴蜀两国总数,所以在客观条件上,蜀国与之抗衡确实有些难度。

总结:

蜀汉的灭亡并不是某一人政治领导的错误,也不是某一场战争的的失败,而是源于在主观方面,政策措施的错误部署,在客观方面,三方势力存在悬殊,再加上后期经营管理不善,也促使了在三国时期,蜀国作为了第一个被灭国的政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国中蜀国何以最先灭亡?看似铁板一块,内部早就埋下分裂的种子
成都专栏 | 张中信 | 出师未捷身先死(3)
诸葛亮一直要北伐的历史真相
诸葛亮为什么连年北伐?看似一意孤行,其实是大智慧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转)
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