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之四(上)


十大新安医著(上)

作者:王键, 黄辉, 蒋宏杰

校对:卜菲菲


编辑:杨葛巍



新安医学以医著宏富著称,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曾说过:“新安医学的各类医籍,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为此笔者特从800余部新安医著中,遴选出11部医著,从主要内容、编排体例、发明创新、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是一部医案著作。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新安医学家江瓘(1503年-1565年)编著,1549年成书,后经其子江应元、江应宿增补于1592年刊行,至清代又经余集、魏之琇等重订,于1770年由新安知不足斋刊行。全书12卷、205门,约40万字,选录上自扁鹊、淳于意,下迄明代嘉靖年间历代名医验案及家藏秘验方、个人医案2 405则,其中江瓘父子医案159首。所集医案时间跨度大,也不止于医书,凡经、史、子、集所藏,前贤论治卓越、辨证精详、足以示范者均收罗其中。所选以李东垣、朱丹溪、薛己、汪机为多,治重温补。全书按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顺序分类汇编。卷一主要为伤寒、瘟疫病,卷二至卷六为内伤杂病,卷七为五官、皮肤病,卷八为肛肠病、血证,卷九至卷十为外科疮疡病,卷十一为妇科,卷十二为小儿科。编排体例以病证为门,门下分列各家医案,将不同时代、不同医家治疗同一种疾病的医案汇编在一起。如中风、虚风、伤寒、瘟疫、痹、疟、喘、中毒等门下,各按年代顺序选择有关医家验案分列,案后间列出处。书中以个案为主要表达方式,忠实于原始资料,多数有姓名、性别、年龄、体质、症状、证候、诊断、方药等项,较为完整。每案所录,或详于脉,或详于证,或详于因,或详于治,病因病机清晰,诊断要点明确,辨证方药妥贴。不少重要医案还附有编者评按,揭示本案关键所在,便于后学提挈要领;其形式既有夹杂于案中的简约提示,也有附于案尾的小结,分析病因病机、提示辨治要点、介绍用药心法、阐明药理药效,多驳正发明,颇为精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名医类案》内容丰富,涉及病类涵盖了急慢性传染病、疑难杂病和各科疾病及精神疾病等。所载中风病、热病、肝病、肾病、妇儿科疾病、老年病等疑难治案,多有成功的经验。如就中风病提出,要细心体认辨识、重视先兆期,强调辨证施治、不忽略外风引动内风,汤、散、丸、丹、灸、针等多种治法优化组合治疗。还记载了相当数量的失治误治医案,大部分成功医案中也多记有包括失误在内的治疗过程,可供临床借鉴。


《名医类案》首次对明代以前医案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系统选编,跨时2 000余年,开医案类书编纂之先河,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颇受后代医家推崇。现存的明清刊刻本及日本版本就有20余种,足见其影响之大。嗣后清代名家魏之琇仿此书的编排体例,复编《续名医类案》,卷帙二倍于《名医类案》,补充了江氏漏辑的明代以前医案。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为医学丛书。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新安医学家徐春甫编著,刊行于1556年-1564年。之所以取名《古今医统大全》,乃在于宗《黄帝内经》之旨,以“正歧黄之统,总统百家”。全书分福、寿、康、宁4集,以“富贵荣华客,清闲自在仙;鹏程九万里,鹤算八千年;玉质成飞步,朱颜永驻延;平安无量劫,静默有真玄”一诗之40字为序号分为40帙,计100卷,近300万字。前7卷为医经、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等理论内容,卷一为《后世圣贤名医姓氏》、《助梓缙绅诸公氏号》、《采摭诸书》,卷二《内经要旨》类编《黄帝内经》作为全书纲领,卷三《翼医通考》博赅各家医论以为羽翼,卷四《内经脉候》辨误纠偏诸家之论,卷五录新安医学家汪机《运气易览》,卷六《经穴发明》图说经穴尺寸以为准绳,卷七《针灸直指》引述前贤针灸治论。卷八至卷九十三分述临床各科病证辨治,100卷之中占86卷之多,为全书主体内容,包括内科杂症、伤寒,皮肤科、骨伤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儿科病证,生育嗣续、奇病、老年保健及经验秘方,各科病证归纳为400余种,分属于165门。卷九十四至九十八为《本草集要》(明代王纶编著)、《本草御荒》(选录自明代朱橚《救荒本草》)、《制法备录》、《通用诸方》,分述本草性能、功用、制法和通用方等。卷九十九至卷一百为《养生余录》,引述养生要点和难点。


全书分门别类,统一体例,条分缕析,有章有法。无论基础还是临床,均引经据典,以经注经,间有发明,论证说理紧扣要领,一丝不乱,充分体现出作者博古通今的学识素养和高超自如的述作功夫。尤其临床各卷,有一定的编辑体例,每一病证一般都设有病机、脉候、治法、药方、灸法、治案等项,以病机为纲,审察脉候,确定治则,以类方药。病机祖《黄帝内经》,脉候以王叔和《脉经》、滑伯寿《诊家枢要》比较取舍,治法取各家所长,方药精选必效之方,论述明了,条理井然。根据具体病证又间或备有易简诸方、导引法、熨法、蒸法、洗药、敷药、点眼、吹鼻药、合用药味、制法、不治证之种种列项,既有规矩方圆,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徐春甫常在书中随文附注,通过校注、考证、点评、引言、按语等方式,或阐明经旨、推衍医理,或解释病因、窜解病理,或结合现实、针砭时弊,引古发新,多有阐发和创见。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慎疾慎医”“五脏之脾胃病”等命题和“人之有生,以脾胃为主”、“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引者注:医术高明的医生)”等观点,确立了“调理脾胃以安和五脏”的治疗思路;发明“脏腑之郁”说,推崇“七情之郁”,提出“无往而不郁”的观点,强调“久病当兼解郁”;诊断上认为“脉为医之关键”,“脉为元气之苗,死生吉凶之先见”,辨顺逆、辨证情须“总切脉于寸口”,治疗当凭脉辨证用药。《古今医统大全》不是一部以单纯纂辑手法编写的宏篇,而是编与撰相结合的巨著。


3

全书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综博千古,总统百家,巨纤毕举,条分缕析”,概括了《黄帝内经》以降尤其金元至明代以前的主要成就,名副其实地成为“远稽古哲,近述名流,宗旨必存,小技兼录”的医学大全,其取舍原则和编撰方法对于明代中叶以后医学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被列为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的“十大医学全书”之首。

SEE MORE →


《赤水玄珠》


《赤水玄珠》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医著。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新安医学家孙一奎(1520年-1600年,一说1522年-1619年)著,刊于1584年。书名《赤水玄珠》,“赤水”是古代传说中南方的水名,“玄珠”即玄妙的珠宝,典出《庄子·天地》,揆其义乃作者自喻治学30年所得之“玄珠”,非其人不传也。全书30卷,约140万字,分风门、瘟疫门、火热门等76门,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病症,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随证附方,兼述医理,强调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字辨证。体例概先以《黄帝内经》及各家学说为引,继而参合个人临证经验,分述病因、病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等。证治理念多祖金元四大家之言,又兼采张洁古之说,亦时引明代前医徐彦纯、刘宗厚《玉机微义》之语。其中又将新安医学家汪机“辨《明医杂著》忌用参芪论”一篇列于卷中,以纠正时医偏执“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之火热论。该书以明证见长,对古今病证、病名相混淆之处亦有论述,对休息痢、乳岩的描述尤为确切。书中还创有温补下元的壮元汤、壮元丸等方药,壮元汤用以治疗下焦元气虚寒之臌胀等证,壮元丸用以治疗脾肾阳虚所致之痿证,临证施治反映出了作者“命门动气论”的创新观点。



《赤水玄珠》引录历代文献273种,汇集明代以前诸家之粹,在综合性临床医著中以分门细致、科别整齐、明证和论治有条理见长,对疾病的分析精辟独到,治法富有技巧和特色,无论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有创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历来为医家所称颂,自明末刊行后多次翻刻,并先后东传朝鲜、日本等国,影响深远。

另外,《赤水玄珠》又往往作为医学丛书《赤水玄珠全集》之略称。《赤水玄珠全集》又名《孙氏医书三种》,包括《赤水玄珠》(约占丛书九成)、《医旨绪余》及《孙氏医案》,同刊于1584年。《医旨绪余》2卷,上卷44篇,下卷26篇,为《赤水玄珠》续编。该书集诸家之说,辨论脏腑、气血、经络、腧穴,阐述太极、阴阳、五行,解释命门、相火、三焦之意,对前代诸家学说,评述较为公允。《孙氏医案》又名《孙文垣医案》、《生生子医案》,由其子泰来、明来及门人余煌等整理而成。按其行医地区顺序编写,分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共5卷,集医案398例,各案以时间为序,少叙医理,多论证治,与前两书相辅相成。


《伤寒论条辨》
《伤寒论条辨》是伤寒著作,条辨张仲景《伤寒论》六经篇文之作。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新安医学家方有执(1523年-1599年?)著,初稿成于1582年,修定于1589年,始刻于1592年,刊行于1599年。作者原非习医,因“两番丧内”,儿女“历殇者五”,病皆起于中风伤寒,遍求诸医不识,自己又险遭病厄,乃笃志仲景之学,历20余年之艰难,撰成《伤寒论条辨》8卷。该书卷首载自序、《伤寒论》诸辨引等篇;卷一至卷五论述六经证治,卷六论述温病、风湿杂病、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卷七载西晋王叔和编次的平脉、辨脉、痉湿暍三篇,卷八为汗、吐、下可不可诸症。书末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1卷,一并付梓。方有执根据孙思邈的寓示,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著年代久远,尤其经东汉末年战乱,简牍丢失错乱,后经王叔和编次整理为《伤寒论》,“简篇条册,颠倒错乱殊甚”,又经宋金成无己的注释而多有窜乱,后人校刊注解又随文敷饰,不明其义,沿袭前误,失去了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因此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悉心推敲张仲景之原意,系统地加以分类和归纳,逐条辨析,调整秩序,“移整若干条”重新编次修辑,力求还张仲景之书的本来面目。书中强调“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论伤寒之一病也”,并提出了“乱伤寒”和“杂伤寒”的概念,将温病归为杂伤寒,而“凡痉湿暍,皆与伤寒相涉无疑,故一一条辨而例论之”,另列“辨温病风湿杂证并治篇”;认为《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卷七至卷十皆王叔和综述张仲景、附以己见之作,加之后人窜乱,已失张仲景原貌,其中“平脉法”和“辨脉法”因能羽翼张仲景说而移于文末,“伤寒例”一篇则与张仲景原意难通而予以删削。由此将伤寒太阳病归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3种,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全书突出太阳病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将风寒中伤营卫之说提到整个伤寒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伤寒病的发病、传变、转归规律,是对伤寒学的发挥。


《伤寒论条辨》首言错简,开“错简重订”之先河,后世许多名家名著纷纷响应。清代名医喻嘉言《尚论篇》大加赞赏,认为其“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超越前人”;清代乾隆时期新安太医吴谦予以采纳并加以注释,且在奉敕御编《医宗金鉴》时置于全书之首;他如新安医家程应旄著《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著《伤寒论条辨续注》等,蔚然形成“错简重订”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说一鸣惊人,拉开了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引发了明清时期围绕张仲景著作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的热烈论争,形成了“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证”三大不同流派的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医方考》

《医方考》是一部医方著作。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新安医学家吴崑(1552年-1620年)著,刊于1584年。书中广摭博采,既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又选金元四大医家等效方,还收有民间验方,而“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所以然”,故名之《医方考》。全书6卷,约25万字,采用以证类方的编撰体例,按病证分为72门,收方540首,其中有1/5为首次记载。卷一设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7门,卷二设火、斑疹、疟、痢、泄泻、秘结、霍乱、痰、哮喘、咳嗽等10门,此两卷主要为外感病证;卷三设虚损、劳瘵、气证、血证、脱肛、呕吐、呃逆、翻胃、噎膈、情志等10门,卷四设脾胃、伤食、吞酸、痞、嘈杂、郁、五疸、消渴、水肿、鼓胀、小便不通、大便不禁、淋涩、精浊、自汗、盗汗等17门,卷五设痿痹、厥、痉、痈、癫狂、惊悸怔忡、健忘、痛风、疠风、喉闭、头疾、腹痛、胁痛、腰痛、七疝、脚气、眼疾、耳疾、鼻疾、口齿舌疾等20门,卷六设虫、痔漏、疥疮、暴死、痘、妇人、广嗣、延年等8门。每列一门一证必有简短论述,先叙病因病机,继列现证,再论诸家治法,然后汇集同类名方。每方均附方义解说,详细分析其主治证候,对其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证、配伍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首次收载了清气化痰丸、芎苏散、知柏地黄丸、桃红四物汤、柴胡地骨皮汤、五磨饮子等名方,还论述了红花酒等7种药酒配方。全书因证用方,发明方义,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叙述方药、阐发方理时,揆之于经,酌以己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既参考了经典医籍,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全面运用了“方论”的方法来分析方剂,开创了“方论”的先河,促进了方剂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选方精确,论理清楚,着眼临床,实用性强,对于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方剂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一部理、法、方、药齐备,完整而又系统的方论专著。16世纪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锦句
中医中药千册藏书
中医点窍
中医经典语录(二)
中医语录2
☆700本中医书籍下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