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武将真像戏剧中那样有护背旗吗?为何要插上它,有啥作用?

戏剧中的武将都插有多杆护背旗,是艺术再创造,还是确有其事?古代武将真有护背旗吗?武将上阵为何要背上它,到底有啥用?

喜欢京剧的朋友会发现,舞台上的将军出征时,背后都会插上许多杆护背旗,比如大家熟悉的《穆桂英挂帅》,穆桂英的背后就插了4杆护背旗。不仅仅是穆桂英,与她一同出征的杨家将们,人人背后都是彩旗飘飘的。

按照一般常识,上阵杀敌,收拾得越干净利落,身手才会越敏捷的,背后插上这些零碎,岂不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舞台上的这种扮相,是单纯为了好看的胡编乱演,还是确有历史依据的艺术再创造呢?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那些护背旗还有个专业称呼,叫“靠旗”。靠旗是传统戏曲当中武将的重要装束之一,是插在人物头部后边(固定于肩背)的四棵三角型的彩旗,上绘草龙、江涯或龙纹。

其实,靠旗不仅仅是戏剧武将的身份标识,在古代战争中,它也是确实存在过的。现代人很难想象,穿着铁叶子做的铠甲,背后还插着四面靠旗,怎么能够在战斗中灵活发挥呢?不管我们如何质疑,靠旗(护背旗)在古代战场是真实存在的。

早在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壁画上,就曾发现过背插旗帜的武将形象。戚继光的著作《练兵实纪》中明确规定:“步兵旗总,每名背旗一面,旗枪杆一根;步兵队总,每名色旗一面,长旗杆一根;骑兵旗总,每名明盔一顶,甲一副,臂手一副,背旗一面,旗杆一根;骑兵队总,每名明盔一顶,甲一副,臂手一副,背旗一面,旗杆一根。”

旗总是明朝军队里的基层指挥官,指挥着一个作战单位,而《练兵实纪》明确要求他们背旗一面,可见,当时的护背旗在当时已经普及应用。

护背旗在古代军队中的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在清朝中晚期来华的英国使团成员留下的文字记录和绘画中,有些清兵的背上都插着护背旗,由此可以侧证,护背旗直到清朝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的四大徽进京,与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舞台上的武将装扮,也正是对清军当时装备的艺术再现。

实际上,这种看似累赘的护背旗,在古代是有多款有利于战斗的实战功能的。

其一,主将的护背旗是军事行动的指挥棒。古代的战争都是近身肉搏战,敌我双方很容易打成一场混战。为了便于指挥,古人发明了锣鼓与旌旗。《孙子兵法》上就这样的解说:“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而不见,故为旌旗”。

混战一开,士兵就很难找到将领,这时,将官背上的彩旗就发挥作用了,人们大老远就能分清旗帜的颜色与图案,这样,己方士兵只要盯紧跟自家主将的护背旗,就能时刻跟随主将,做到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保持步调一致,在主将的率领下,完成既定任务。

其二,护背旗还是身份的识别标识。在近战中,为了分清敌我,除了军服号坎,再加上“旗帜鲜明”的旗帜,就不至于引发自己人打自己人“自相残杀”的尴尬了。

其三,护背旗还承担了真实“护背”的防御功能。混战中,将士们要同时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与进攻,但人类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难免顾此失彼,很容易遭到来自脑后的敌军攻击。在近战中,护背旗对于将官及士兵而言,就可以起到防护背后遭敌人偷袭劈砍之功。

在唐代以前的战争中,护背旗是将士们的常备装备,到了清代,因为满族士兵多使用各种颜色的棉甲,护背旗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但是,并未根绝,所以,这才有了外国人笔记及画图中的护背旗形象的描述与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威风凛凛的护背旗
京剧之——衣饰讲解
为什么大将造反,部下士兵都跟着反?
为什么古代小说中的武将总喜欢单挑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二)改戏的原则
【转载1】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健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