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岁年年:今夜还会有谁为你无眠?

相信此刻,你们都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而我,却又坐到电脑前,帮你回忆从前。

很久以来,我就对“一年一度”这个词充满敬畏,因为那是时间,我们一直被它贯穿。就像老北京的冰糖葫芦,我们只是一粒小小的山楂,而时间,就是那根永远也折不断的签。

今晚,注定是时间的一个节点——从丙申到丁酉,我们静待跨年。

那个年代,没有春晚,只有家欢。

面对如水流年,一个曾经熟悉的短句突然横亘眼前——“往事越千年”,那是毛老人家《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一个片段: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他老人家胸藏的是天下大事,而我,怀想的只是烟火人间。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年每年的大年三十这一天,即使没有春晚,也有欢颜。

你别不承认,我们都是与时间为敌的人,因为,时间带走了平静的岁月,也带走了我们挚爱的亲人,最后带走的,就是我们自身。但,我们又摆脱不了时间的控制,就像回忆,年年犹如野草,枯了还生。

乡土才是我们真正的亲人,虽然十里不同俗,但,谁个都背叛不了乡土的留。

今晚,我就给你说说我的“乡土”。

1/“一年一度儿(儿化韵)”的

最开始听说这句,是从母亲嘴里。时间,就是每年新春。

那时,虽然没有电脑、手机,有些亲戚也是不常走的,只是到了年节,才相互走动。这样的时刻,是每个人的节日,可以不下地干活,可以放松地吃喝,心情好了,见谁都格外亲切,所以,即使是别人家的亲戚,即使是只有几面之缘的“熟人”,路过门口时,母亲也会热情地招呼:“某哥,进来喝口水呗,一年一度儿的,不要客气(就是不要作假,靠,即使我这样解释了,不是乡亲也不一定能懂,中国的语言太高深了)啊!”

当时,我感受的是母亲的热情,现在才明白,那是时间的残酷,一年一度,一世一生,谁能抗过时间?该珍惜的人要趁早珍惜,该享受的人生要及时享受。

几千年前的曹操就明白的道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我们现在切不可蹉跎。

2/我们不吃年夜饭

年夜饭,团圆饭,这是大部分国人在年三十所共享的。可是,在我们老家,年三十的正餐,却是在中午。我问过老辈人,他们也不知道所以然。后来,又发现,有些的大年正餐是在早晨,比如,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说的是湖南桃源某地:“大年三十,妈妈凌晨5点就起床,整一大桌子的饭菜。吃饭之前在堂屋里放鞭炮,然后边吃边聊,边等着东方逐渐发亮……”

也是,我们那时吃年饭前,也有一套庄重的仪式——给老先人上供、烧纸,这事都由一家之主来完成。那时,家家堂屋都有一张供桌,供品是因家因财而定,但都得三碗饭、三盘菜、三杯酒,红烛高香的,那气氛相当肃穆。

再说,主供人得沐浴更衣,烧纸磕头,然后对着神位口中念念有辞。当时看着父亲每年都语不出声的祷告半天,也不知说的啥,有一次非常好奇地问了他,父亲这才告诉我,那是请老先人“回家吃饭”,老先人吃完了,我们才能吃的。

古时候摆供,就讲究个斗酒方肉,所谓斗酒,是因为古人的酒器都是斗状方型,方肉就是白水煮过的大块肥肉,老先人“吃”过后,还是可以做菜给活人吃的。不光是正餐前,就是厨房里每一样“美食”,比如油条、酥肉之类的,活着的人想尝尝,必得先挑上点给挂在供桌上方的先人们品尝。只是,被神圣供着的先人,对于人间的佳肴美食,只有“看”一眼的份,哪能真正享用得到呢!人啊,还是活好当世,别待来生。

后来,出于好奇,专门了问了父亲,怎么请先人吃饭啊,他悄悄地告诉我,这事你得学,你是家中长子,将来这事得你来做。父亲口授的内容是:“时维公元某年某日,不肖子某某恭请某、某、某……”,我一听,这太古旧了,便没用心学,没想到,长大后,却背离家乡,生根异地,年年有请先人回家吃饭的大事,只能交给弟弟们代劳了。

“请饭”仪式结束的,就有人在院里燃放几枚爆竹(不是现在“噼呖叭啦”响过没完的长鞭,而是“嗵——嗒——”两面声的二踢脚),然后,就开席了。所以,年三十那天,即使不用出门,也知道哪家开始吃饭了——听爆竹啊!

想想,这除了穷困外,还是环保之举,而,现在的人太浪费,过个年过个节啥的,纸灰炮屑的,遍地狼烟。听说,今年老家政府开始控燃禁放了,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有益之举,在此给家乡的父母官们点个赞。

记忆中的春节,都是天寒地冻的天气,虽然地处江淮,但有时水塘里的严冰也能厚达尺许,在上面行走坐卧,没半点危险。路面也是厚厚的一层滑冰,一不小心就会摔个仰八叉。那样的年份,乡亲就说,今年的冬天太冷了,地上都“上严光(为四声,与‘逛’音同)凌”了。所以,年饭最少不了的一道菜,就是乡村土火锅。就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天来晚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那种,我记忆特别深,现在的饭店一般都见不到了。

3/爷爷的压岁钱

饭后还有一个重要节目也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所期盼的,那就是爷爷的压岁钱。

这是中国各地都有的习俗,我们家,年年都是由年龄最大、辈份最长的人来发,爷爷在世时,当然得要他老人家破费了。其实,爷爷就是失业农民,身上出没啥钱,但是,每年三十的饭后,他总能从他那长袍棉袄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纸币来,每人一张两毛钱的纸票子。

两毛啊,可能算巨款了,因为,那时,孩子们兜里的钱,都是以分计的。

4/年三十的火

前面说过,那时的冬天不知怎么的,比现在苦寒多了。除了晴朗天气,屋里屋外都寒冷无比。为了拢人气,也为了让家人过一个舒服的节,家家年前都会备上些取暖的材料。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大年三十家家都烧树兜子。所以都提前到山里、野外寻找树兜子(树根),挖了挑回家晒干,以备年三十和年初一之用。家境好的人家,会去街上买些劈柴,那时的碳,是绝对没有进过农家门的,因为,碳贵,一般人家买不起。随着时代的进步,取暖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还是怀念有火盆的时光,火盆上坐着水壶,“咕咕”地冒着热气,一家人团坐在火盆边,吃着瓜子,聊着闲天……

家乡有句老话,“盐菜稀饭糠头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我觉得,年三十,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就是神仙日子。

现在,老家的乡亲还都保留了火盆,一是寒冷时节,烧碳烤火,二是,家里娶新媳妇时,还得拿出来让第一次进门的新儿媳妇“跳火盆”。

新娘子过火盆,意味着今后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一只小小的火盆,寄予了乡亲们多少美好的愿望与期盼啊。

只是,久违了,火盆。

5/三遍香上供,五遍香接年

除夕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古时守岁有三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此外,还有对先人的缅怀与祭拜。

小孩子守岁是为了一点口舌之欲(这个后讲),大人们守岁,更是为了完成某种仪式。除夕夜,纸马香烛是少不了的,香,是要一夜烧到亮的。这个,由家里的男子负责。香烧三遍后,得给先摆供,此时的供品,由酒菜改成果品了。那果品也极其平常,都是随地取材的,比如油炸糍粑果、糯米条、柿饼之类,都是老先人们所熟悉的口味,如果你给他们来捧巧克力,老先人还真不一定能消受得了,他们不认识啊,黑不溜湫的,啥玩艺啊?

摆供也只是仪式而已,不一会便成了守岁孩子们的囊中美食。撒下香饵钓金鳌。让孩子参与守岁,是要付出代价的。

供品之后,还有期待。那就是五遍香之后。

那时没有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就以香烛为记。香燃五遍后,也就天交子夜了,这时家家户户又是爆竹齐响。放了接年炮,旧岁已除,新的一年开始了,孩子们就可以给家中的长者拜年祝福了。

6/炸隔蚤

正当孩子们欢天喜地地给长辈拜年时,妈妈就拿出年前准备的花生、瓜子、红薯干、板栗之类的,趁机走进厨房,点燃灶火,下锅翻炒。半夜起来炒干货,在老家还有个别称,叫“炸隔蚤(跳蚤)”,这一火一炒,家里的跳蚤来年就会退避三舍了。

不一会,香飘满屋,这才是孩子们除夕夜的终极期待。由于有了对于美食的期待,夜也就变得不那么慢长了。

炒完瓜子、花生后,母亲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取出年前请裁缝给孩子们量身定做的新衣裳给大家试穿,看哪有不贴身的地方,或是扣子不合身的地方,好趁夜修改,因为,到了年初一,是不动针线的。

吃过、穿过之后,孩子们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守夜的事,就留待家里的青壮年男性了。

第二天天刚放亮,满村都是串门拜年的乡亲了,平时赖床的孩子,也会在母亲的催促下,早早起来了。

节日的乡村,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如今,守岁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没有仪式感了,一台春晚,就打败一切。

2017年1月27日(丙申腊月三十日夜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窗外的清明「有故事的人」
奶奶的碳火盆 / 秋翁
盖房动土用供品
上坟贡品摆几样一样几个
彭志英 | 回忆我的二爷爷二奶奶【主编推荐】
春节拜年五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